铁骑争雄:北宋 辽国与西夏的帝国武力核心
冷炮历史2019-12-18 15: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后世的很多莫名幻想不同,重骑兵从未因唐朝的灭亡而退出东亚的战争舞台。无论是固守中原的北宋王朝,还是雄踞北方的辽国和西夏,都将这类精英部队视为自家军队的武力核心。他们之间的对抗,也往往左右着胜负归属与帝国版图的实际面积。
北宋在军事问题上始终较为清醒
尽管宋朝在文化上显得较为封闭保守,对待军事问题却不可能如此放任和马虎。尤其是至关重要的骑兵部队,始终支配着大量资源,也受到统治者的广泛关注。甚至因为历史和地缘因素,让宋人的骑兵在某些层面看上去更靠近中亚传统。
作为北宋军队的前生,五代军头就大都继承了晚唐时期的沙陀化军事技术。虽然沙陀人的起源属于突厥部落,但在内迁后却与大量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合流。因此,其作战风格与武器特色都不再是纯粹的草原类型。加上定居化的生活环境,更让来自绿洲农业地带的粟特遗风有足够发展空间。具体到骑兵层面,就是有限的生存空间让军队更倾向于发展精铁良马。因此,沙陀式武装就非常崇尚以精锐重骑兵为核心,带动轻骑骑兵和大量的附庸步兵作战。受此影响的北宋军队,也在对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屡屡寄出此种配置。
宋朝骑兵的装备和作战模式 都非常的中亚化
由于骑兵资源的稀缺,宋朝军中的骑射手也能装备重甲护身。这种做法在中亚地区非常普遍,却极少出现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族群当中。显然就是生存环境造就的结构性差异。因此,哪怕数量远不如对方,宋朝骑兵的选拔还是要求极高。他们的战术也比草原对手更接近中亚,主要以骑兵方阵毕竟对手,在近身肉搏前用漫天箭矢摧残敌阵。每队人马的进退都需要保持阵列完整,并在稍后再度返身重来。
此外,官办马政的效率低下,始终束缚着宋朝骑兵的能力提升。不仅让士兵能获得马匹数量有限,质量也大都不尽如人意。所以,除了少数的顶级部队外,大部分宋朝重骑兵会更加倾向于远距离射击。坐骑的马甲也以毛皮与铁片结合居多。若战斗的规模不大,还能应付了事。一旦双方爆发决定性的厮杀,则短板会在对方精锐的摧残下被不断放大。但北宋高层并无意识到这点,为其服务的士大夫也大都不了解其中缘由。于是在王朝中期,骑兵队伍因养马数量上升而扩编,但训练水准却反遭稀释。这就让野战军在同金国的战争中损失惨重。
宋军骑兵的质量 最后反而因数量扩充而退化
辽国的征服区域 并不能遮掩本来的游牧基础
尽管辽国治下有广袤的农耕定居区域,但其军队的核心力量始终保持着草原游牧旧俗。这是因为帝国对于不同地区,往往采取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因此,原本的社会结构得以保留,并以充满本地特色军事力量予以回馈。身居顶层的契丹贵族,自然也以遵循优良传统为荣。
所以,直到帝国的江山被女真人颠覆,辽国各级武装的游牧属性还非常显眼。哪怕《辽史》中浮夸不实的60万骑兵记载,但真正支撑耶律皇族的终究只是15万契丹兵源。其中的大部分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都维持着部落结构,并随时准备因君主号召而随首领出战。不仅需要自备马匹和口粮,还要按规定携带长枪、短矛、刀剑、斧子和弓矢等繁多装备。至于长期对外号称有30000人的皮室近卫军,规模长期只在1000-2000之间。又因配备良马和全套护甲的费用昂贵,普通重骑兵就只能配置半甲。更多的社会底层动员力量,就只能选择轻装上阵。这样的结构,无疑是北方草原军队的常态。
辽国的军队主力 始终保持着游牧风格
在同周边势力的战争中,辽军都以相似的策略行事,发挥自身的骑兵数量优势。这是因为契丹人的游牧空间最大,还经常保持对蒙古高原部族的松散宗主地位。这让他们的马匹供应充足,择优选取的质量更有保障。将领也以非常游牧化的阵列出击,用海量轻骑兵居于前线,再以装备半甲的普通重骑兵压阵。最精锐的具装精英,会在末尾的第三线充当定海神针效果。既方便包围对方侧翼,也有利于在动态的战斗中保持纵深厚度。
然而,游牧战术也存在不能持久的毛病。除非个别强人领军,部落兵往往不善于攻克坚韧的敌阵。哪怕是本方的重骑兵部队,也不以猛冲对方战线为第一选择。因此,宋军在很多时候就靠大量步兵硬抗而免于惨败。但在之后的被迫撤退中,再遭辽国轻骑兵的返回骚扰。等到对手换成了更善突击和死战的女真,辽国军队的结构性缺陷便再也不能被其他因素所遮掩。但始终存留的游牧遗风,还是让耶律大石能顺利撤往在漠北和西域。没有此类积淀的金兵,虽几度想要讨取,都意识到自己能力实在不行。
辽国骑兵的缺陷 在后来的金国崛起时暴露出来
西夏的特殊环境 造就了山地骑兵特色
作为夹在北宋与辽国之间的第三方势力,西夏的地缘环境也最为特殊。虽然党项人有浓厚的游牧传统,但其势力范围内的大量资源,都集中于少量定居地带。此外,其主体区域的安危,往往要靠境内的山峦地形护佑。因此,西夏骑兵就自然演化为适合山地作战的力量。其重要性胜过君主本人的铁鹞子近卫军,也远超困守城池的平民步兵。
依靠较为优越的冶炼技术,西夏骑兵在个人装备层面能获得较好保障。因此,西夏骑兵的短距持枪冲锋能力,被认为普遍优于大部分辽国同行。河湟地区的马匹培育,也一直由山地牧场支持,让西夏骑兵的坐骑适合在复杂的山间机动。但整体国力的不足,始终让西夏人不能为骑兵部队配置足够的甲胄。山地环境下的作战需求,也不需要坐骑配备马甲。所以,大部分人只能使用动物毛皮制作的皮甲。
大分部党项人的武备都不够精良
一旦有强敌打破由沙漠形成的后勤阻隔,又以武力击败党项人的山地骑兵,那么西夏的国防形势就变得岌岌可危。历史上,辽国就曾发挥游牧机动特色,以绕道控制河西走廊的方式逼迫党项人决战。结果,数量有限的铁鹞子是一战而溃,往后就不长见于历史记载。后来金国以少精锐骑兵进行惩戒打击,也在假意撤退中突然反杀,让装备不良的西夏军队惨败。
倒是骑兵比例较少的宋军,经常因不堪袭扰而败于西夏之手。但通过不断堆砌资源和建造堡垒,还是险些将党项人的留居地崔垮。西夏方面的应对措施,就是扩编低质量步兵守城,进而使本国的资源变得更为匮乏。不过,恶劣的环境还是让党项士兵的战斗意志坚定,极少有人因局势不利而直接向敌国投诚。这也是西夏能长期同周边大国相持的重要基础。
铁鹞子重骑兵覆灭后 西夏人也很难重建类似部队
不过,随着女真人的南下,以上三国的骑兵劣势都在瞬间被引爆。基于自身数量的不足,金国军队也无法不将上述三家的军事力量为自己所用。其中,精于养马的契丹人地位最高,还经常受封边区的马场管理者职务。少量生活在西京的党项部族,则只能屈居一隅的边境巡逻力量。至于骑兵比例最低的宋军,投诚后就基本上与骑兵军团无缘。
这样的剧情,在后来的蒙古征服中又再度上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对三方铁骑的最无情评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铁骑争雄:北宋 辽国与西夏的帝国武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