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麦哲伦怎么证明自己环绕了地球一圈

97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的确,航行的天数可以作假,船员的口供也可以作假。

但是,就像今天的SCI顶级期刊论文一样,有两个东西做不了假——

实验过程数据、和可重复验证实验。

先说“实验过程数据”。

在麦哲伦时代,“航海”已经不是“坐上一艘大船,能开到哪算哪”那么简单。西方的“自然科学系统性研究”已经出现雏形。

所谓的“系统性研究”就是有猜想、数据、测量、实践、记录、验证、重复这样的论证体系。

此时航海的设备已经非常完善。通过对比太阳高度角、星空轨迹的坐标记录仪已经诞生,而船上最重要的一个职位,就是记录下这些航海坐标的大副。

大约在公元150年时,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就在他绘制的人类第一本地图集中,为27张地图标出了经纬线。

到了麦哲伦的十六世纪,绘图师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

大航海时代中,葡萄牙人绘制的航海图

在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中,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就是航海中记录的详细数据。

有一本名为《麦哲伦的航行日记》的手稿流很幸运留存了下来,由参与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安东尼奥·皮加费塔编创里面记录了航行的详细细节。

皮加费塔作为麦哲伦环球航行幸存下来的18人之一,保存了一份详细的航海日记,可惜原本已丢失。

但是,皮加费塔在 1522 与 1525 年的航程记录有四份手抄本被保存了下来:一份意大利语版,三份法语版。

它包括 23 份绘制精美的彩色地图。详细描述了斐迪南·麦哲伦约在 1519-1522 年间的环球航行。

你可知道有一片星云就叫做“麦哲伦星系”?

这个知名的“大小麦哲伦星云”和“南十字座”都是本次麦哲伦航海过程中,在欧洲人还未涉足的太平洋上发现的。

实际上,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过程中留下的“海航过程数据”不仅是这片人类还未观察过的星系,还包括以下几点,而且后续大多被其他人验证了。

第一,横渡太平洋的航线记录。

这是环球航行中最关键、最重要、最艰难的一段,此前和此后的探航各段在各方面都不如这一段。

比如,从拉普拉塔河到钻出麦哲伦海峡(这个海峡也是真实性重要标志的一部分)的那段,虽也重要并有重大的地理发现,但它是沿岸航行探险,探险性和危险性都大不如横渡太平洋。

大家知道,麦哲伦在菲律宾后死于这里的冲突中,但是到达菲律宾后的航行,已处在文明人类多次反复航行过的水域,风险性就更低了。

因此太平洋这段实际上构成环球航行中最关键的一环,没有横渡太平洋的成功也就没有环球航行的被发现。而横渡太平洋中的每一天航海日志,沿途岛屿和星相,都是很难作假的。

第二,沿途的自然物种记录。

这是有史以来最漫长的跨洋远洋航行,比哥伦布西渡大西洋、达·伽马斜渡印度洋都远得多。发现的物种也前所未有,根本是无法依靠想象力杜撰的。

苏联史家估算他们在三个多月百余天里至少航行了1.7万多公里,才横渡了太平洋到达亚洲菲律宾群岛的边沿。

这就把人类的跨洋远航能力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使人们坚信凭藉木帆船也能横渡世界上任何大洋(只要不封冻),包括最大的太平洋。

麦哲伦的船员还带回了大量动物和植物、矿石标本,里面据说还有五只新几内亚岛的极乐鸟标本,因为只保留了漂亮的羽毛,将脚和其他肉处理掉了,很久时间欧洲人以为这种鸟是不落地的。

第三,发现了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发现了大小麦哲伦星云南十字座

航海日记中一般回包括很多航行中测量的要素,包括海深度、气压、太阳高度角、星象观测等等,来确定船只的相对位置。

比如1470年就已经发明用于测量陆地的纬度和船在海上的位置的航海星盘。其由一根可转动的指针固定在一个木盘(或金属盘)的中心,盘上的圆周标有度数。

再比如直角象限仪,这是一个用硬木制成的直角圆弧板,圆弧划分90度;一条直角边下设有瞄准器,用于瞄准天体;直角顶系有一根线,线下系有铅锤,用于指示度数。

当直角边与观察对象成一线时,垂线所指度数即为所求高度。直角象限仪只适合于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使用。

1530年以后,西方航海家们普遍使用十字测天仪,又称雅各棒、金杖等。

它是由一根上下两端皆有孔的短杆垂直装在一根带有刻度尺的长直杆上;短杆可在长杆上前后移动,上下两孔可分别看到地平线和天体。

当然,麦哲伦是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应该还没赶上最后的十字测天仪,以及更晚的反向天体高度观测仪(1595)、八分仪(1730)、六分仪(1757)天文钟(1759)等精密仪器。

但观察星象位置,记录星座图已经是那个时代航海的基本常识。

也就是在这次航行中,麦哲伦于1521年环球航行时,首次对麦哲伦星系(包括大小麦哲伦星云)作了精确描述,后来就以他的姓氏命名。

这次的航行测量数据,还初步确定了太平洋大概有多大和多宽。

这个记录填补了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上这一片的许多空白,使其完善充实了一大步。完全证实了海包陆的假设、海洋相通的推测,这预示着任何海洋只要不封冻便可驾船前往。

所有这些数据,都在后续的航海中,被其他人验证。这些都是无法编造出来的。

第四,开辟了从美洲到亚洲的跨太平洋新航路。

所谓的“开辟一条航路”可不是地图上画一条线那么简单。要记录沿途的补充淡水岛屿,吃水线深度,大陆架走向,原住民位置,安全的避风港,内陆河口,植被和特产等等。

这条航线与葡萄牙人开辟的欧印新航路、印度与东南亚之间原有的航路衔接起来,形成了全球航路。

这就显示了欧洲人想到亚洲东方来,既可走葡萄牙的印度洋新航路,也可走西班牙的太平洋新航路,大大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注意,这个发现是在当时才是含金量最大的。

我们今天从地理发现角度,觉得完成“环球航行”才是壮举,但在当时,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证明地球是圆的,而是发现新航路,一条新航路足以缔造一个百年的强国。

后面的无数商船和国家海军都会重复踏上这条商路,想要作假很快就会被戳破。那个时代,领导航海的都是贵族,可不是身败名裂那么简单,是家族会面临灭顶之灾。

第五,船队记录下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这些无法作假。

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期间记载了太平洋一些岛屿岛民的情况,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民族学和人类学资料。

比如在南美洲东南沿海的海岸线上,前面说的皮加费塔记载了他看到的神奇的异邦人:

“这人身材那么魁梧,我们只勉强达到他的腰部。他体格很好,脸盘宽阔,涂着红色条纹,眼睛周围画着黄色圆圈,腮上画着两颗心形的斑点。
短短的头发染成白色,衣服是用巧妙缝缀在一起的兽皮制作的。”
西班牙人感到特别惊讶的,是这个身材魁伟的类人怪物那两只出奇的大脚,由于这种“大脚”(Patagao)他们称当地土著人为巴塔哥尼亚人,称他们的土地为巴塔哥尼亚。
这就是巴塔哥尼亚高原(阿根廷境内)的来历。

实际上,大脚很可能只是船员看到了穿着厚重皮毛靴子当地人在沙滩上留下的大鞋印而猜想的。

18世纪的图书中描绘的巴塔哥尼亚巨人。

关于“重复性实验”这点,则更不用说了

麦哲伦之后,无数的航海家重复了他们走过的这条商路,验证了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看到,记录的一切都是基于事实。虽然部分细节因为当时的认知未必准确,但绝不是凭空臆想。

比如:航海日志中记录,10月21日,麦哲伦的舰队进入了一篇更加未知而且更加神秘的海域:
岸边的山冈像磁铁山一样黑魆魆的,乌云密布的天空垂得很低,海水泛着铅灰色;四艘船幽灵似的在寂静无声地在这个晶莹的幽冥世界里划行。白雪覆盖的山峰在远处闪闪发光。
周围没有一样有生命的东西,但是,这里的什么地方必定有人,因为在黑暗的夜色中总有火光在闪烁,所以麦哲伦把这地方叫做火地。

实际上这里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火地岛的岛屿。而当时的麦哲伦还认为南方的土地是传说中的南方大陆。

这样的航程无异于是探索外星球的星际旅行,对于探险者的内心素质是很大的考验。

这些永不熄灭的火光在以后几个世纪中航海者也能看到。实际的原因是,处于原始文明的当地土著还不知道取火的方法,只能日夜在自己的茅屋里烧干草和树枝保持篝火罢了。

未来,这条新航路与中国人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离中国近距离航段上衔接起来并拓展开了。为中国与东南亚、美洲,乃至欧洲的交往交流铺下了道路。

之后,美洲的一些农作物,比如番茄、烟草、可可等就先从美洲经太平洋传入亚洲、中国。后来美洲的廉价白银也经此新航路大量流入中国和东南亚、东亚国家。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传统商品等也走这条路远销东南亚、美洲乃至欧洲。

总结一下:

简单的说“麦哲伦的船队不是‘自称’完成了环球旅行。

而是带回了详实的航海日志,船员的记录和描述,与当地人交换的各种产品、标本等等。

之后,无数船队按照他们的航海图做了一样的重复性航行,一一验证了他们记录下的一切,才会肯定他们的航线和伟大冒险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麦哲伦怎么证明自己环绕了地球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