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马其顿方阵是怎么被罗马军队破解的

4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泻药

马其顿方阵的战术和编制问题这里就不多谈了,(马其顿非笔者之所长,这里建议阅读李毅民的《马其顿方阵战术系统研究》一文)这里主要分析一下罗马军队较为成功地击败马其顿方阵的三个战例。由于是概述,请恕我就不贴史料原文了。

库诺斯克法莱战役

于公元前197年约6月1日左右爆发的库诺斯克法莱战役是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的决战,战场位于色萨利地区今称为karadagh的地方。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哈蒙德(N.G.L.Hammond)的说法,由罗马统帅提图斯.昆提乌斯.弗拉米宁指挥的罗马军队由总数约20000人的军团(其中包括许多布匿战争的老兵)、2000名少年兵(Velites)、1200名伊庇鲁斯轻步兵,800名克里特弓箭手,以及20头战象构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罗马方面的埃托里亚盟友们派出了6000名希腊步兵和400名骑兵,罗马军队总数约30400人。(或为25000~26000人,李维记载埃托里亚联盟只出兵600名步兵和400名骑兵,然而很难想象人口较阿塔马尼亚多得多的埃托里亚联盟只出了这么点人,因此哈蒙德怀疑是文本抄误)

根据李维的说法,通常认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拥有16000名方阵兵,2000名精锐的轻盾兵,4000名来自伊利里亚和色雷斯的雇佣兵,3500名色萨利、马其顿骑兵,总共约25500人马。

开战前,两军之间间距很小,约为15公里,但由于山脊的缘故,视野并不开阔,尽管两位统帅都明白双方的位置非常接近,腓力派遣了一支轻装部队先行占领两军之间的高地(狗头山山脊)以获取视野,而弗拉米宁也派出了一支由1000名少年兵和10个中队(Turma)的骑兵组成的斥候队前去探查地形,由于这天早晨雾气很大,弗拉米宁的斥候分队并没有注意到马其顿军队,受到后者的突然打击,只得退却一阵,弗拉米宁随即派遣500名骑兵和2000名埃托里亚步兵上前增援,马其顿轻步兵不敌开始后撤,尽管腓力并不想在山脊破碎的地形与罗马军队交战,但他也不想看着军队被罗马人吃掉,于是他命令赫拉克里德斯将军和骑兵将军里昂特派遣步骑3500人上山增援,在这些生力军的有力支持下马其顿军队成功击退了罗马军队,迫使罗马人退下山脊,(根据波利比阿的记载,罗马军队差点奔溃了)幸好训练有素的埃托里亚骑兵竭尽全力抵抗,才没有给马其顿军队追击击垮己方部队的机会。

雾气散去,此时弗拉米宁注意到山脊上的失利,于是他将左翼部队压上,与此同时,腓力得到了山脊上战事顺利的禀报,并受到了前军希望乘胜进军打垮罗马军队的强烈要求,尽管腓力并不想在破碎的山脊作战,但为了不失去权威他只能被迫同意,于是带领8000方阵兵也开始压上,同时指示他的将军尼卡诺(Nicanor)集结剩余部队跟进并在左翼布阵。

弗拉米宁的左翼向前推进,右翼暂且按兵不动作为预备队,大象布置于右翼阵前,此时腓力的右翼方阵枪兵行军过了山脊,结阵并平放萨里沙长枪,然后呼啸着向罗马军队的左翼发起了冲击,马其顿方阵的正面冲击力一贯强悍,再加上地势较高,罗马军队的正面开始被缓缓逼退,在侧翼,轻步兵和骑兵的厮杀也进行起来,现在马其顿军队占据上风,罗马人的左翼尽管很顽强,但在方阵矛墙面前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见此,弗拉米宁当即策马奔向军队右翼,命令右翼全军以战象打头向前冲击尼卡诺指挥的马其顿左翼,弗拉米宁捕捉战机很恰当,尼卡诺此时尚未组织完毕,许多部队还没有到位,阵线没有构成,马其顿方阵在还没有构成密集阵型的时候战斗力较为低落,猝不及防地受到罗马人的猛攻,不多时便陷入了大规模溃败,这一侧的战斗一边倒的结束了。

转折发生了,在罗马军队右翼追歼逃敌之际,罗马军中一个不知名的军事护民官,设法命令20个中队约2000多人听他指挥,他随即指挥这部分军队调转方向去解救危如累卵的左翼局势,这是一次精彩的机动,这一支部队从后方给与马其顿方阵致命一击,马其顿人无法扭转队形,并且又遭到罗马军队左翼的奋起反击,终于陷入了溃败,阵型破坏后大量方阵兵被杀,腓力试图重整队形但无济于事,见此他只能逃离战场,会战落下帷幕,马其顿军队当阵被杀死8000人马,被俘获5000,而罗马军队阵亡约700 。

马格尼西亚战役

于公元前190年12月进行的马格尼西亚战役是罗马共和国与塞琉古帝国之间的一次大规模会战,战场位于今土耳其的吕底亚地区弗里吉亚河沿岸的平原。

由罗马统帅卢西乌斯.科内里乌斯.西庇阿(亚细亚提库斯)统帅的罗马军队拥有约50000左右的步兵,这包括罗马军团和亚该亚轻步兵和16只战象,以及罗马盟国帕加马的国王欧迈尼斯二世率领的部队,色雷斯、马其顿人约2000人则被留下看守营地。另外拥有2200名罗马和意大利骑兵以及800名帕加马骑兵。

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则拥有约60000步兵,这其中包括希腊、马其顿人的方阵枪兵16000,卡帕多西亚人步兵,希腊和加拉太[1]等地的雇佣兵;20000名弓箭手、散兵;各地召集而来的轻装、重装骑兵总共12000名,包括里海地区的骑射手与阿拉伯骆驼骑兵,皇家骑兵以及甲骑具装,54只战象和40辆卷镰战车,共计约70000多人马。

罗马军阵延伸至能够得到河流保护,左翼是弗里吉亚河而右翼是赫默斯河保护,军阵的中央是军团,意大利同盟军团,以传统三线阵展开,右翼是3000名亚该亚和帕加马步兵,右翼的边缘有总数为800人的帕加马骑兵(左翼骑兵仅有约4个中队120人),而右翼则还有罗马骑兵和意大利骑兵,使得右翼骑兵总数达到了3000人,阵线最前方布置了6000少年兵和雇佣的散兵,罗马军队还拥有16只战象,但将领们不打算使用它们。整条战线是欧迈尼斯王指挥右翼,罗马左翼是副将阿赫诺巴布斯[2]指挥,而西庇阿.亚细亚提库斯指挥中军。

塞琉古军阵也延伸长度直至能够得到河流保护,左翼是赫默斯河而右翼是弗里吉亚河保护,整个军阵的正面由方阵枪构成,由大量骑兵护翼左右,在方阵之间由1500名重甲加拉太步兵穿插支援,同时分布有22只战象,在左右两翼各布置有甲骑具装,总共3000人,右翼还布置有精锐的银盾兵和达赫骑射手(以帕提亚射术见长),左翼最末端则部署了2500名凯尔特骑兵和500塔兰托骑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李维特别称赞的1000名皇家骑兵队(regia cohors cavalry),他们是极为优秀且装具精良的骑兵,在左翼的阵前是40辆卷镰战车,根据阿庇安的说法,这些人能够得到阿拉伯骆驼骑射手的有力支持,而数量庞大的散兵、弓箭手则分布在左右两翼进行火力投射攻击,在塞琉古左右两翼的第二线还布置有32只战象。安条克三世指挥右翼,而左翼交给了他的儿子塞琉古和他的表亲安提帕特拉,中军交给菲利普将军指挥。

被己方战车冲的人仰马翻的塞琉古骑兵

战斗首先在罗马左翼打响,安条克指挥的右翼部队向前冲杀,战不多时就突破了轻装兵和拉丁部队构筑的阵线,并将他们向后推去,此时安条克却并没有掉头攻击罗马军阵的侧翼或者是背后,而是犯了和拉菲亚会战同样的错误,深入追击罗马人溃败的右翼部队,一直穷追到一公里外的罗马营地附近,在那里罗马败兵受到了军事护民官雷必达[3]的威胁而重组,在随后的厮杀中成功击退了安条克的骑兵,并维持了阵线与塞琉古军队接战。

与此同时,左翼的塞琉古军队驱动战车向罗马军阵右翼冲锋,然而在冲锋过程中受到了罗马各种远程火力的骚扰和打击,战马不听使唤并陷入了恐慌,结果掉头向塞琉古左翼冲去,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并且使得整个左翼军阵队形失控,轻步兵和骑兵损失不少,欧迈尼斯见此急忙率领步骑兵跟进冲突,装备精良的塞琉古甲骑具装也因队形破坏而无力招架。

中军的搏斗

虽然塞琉古中路马其顿方阵的推进势不可挡,给罗马军队正面造成巨大压力并迫使他们后退,但是整个塞琉古左翼已经开始全线动摇并溃败,欧迈尼斯将塞琉古混乱的左翼彻底冲垮并屠杀了他们,现在方阵的左右两翼都暴露了出来,方阵部队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十分危急的境地,罗马中军也趁势投射大量箭矢与投枪,发起反攻,训练有素的塞琉古方阵兵们起先试图整队并缓缓向后退去,然而布置在中军的大象在火力骚扰下突然发狂并不受控制的冲突,踩踏破坏了方阵的队形,同时罗马的部队开始包抄方阵侧翼乃至后方,受到罗马军队步骑和各种投射火力的同时打击,在这双重重压下,现在方阵四分五裂开始崩溃逃跑。

安条克尝试回援中军,然而大势已去,他只能率领残部逃往萨第斯(Sardis),逃跑的塞琉古中军回到营地据守并打退了罗马军队的第一轮攻击,第二轮攻击罗马军队成功占领了营地并愤怒的屠杀了塞琉古的部队;会战结束,根据李维的说法,塞琉古军队损失了50000士兵和3000骑兵,1400人和15只战象被俘获,而罗马人仅损失大概350人。

彼得那战役

发生于公元前168年6月22日的彼得那战役是第三次马其顿的决战,战场位于今希腊的彼得那地区,地形图如下:

罗马统帅卢西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麾下大概有38000~30000上下的部队与22只战象,这其中包括罗马军团和意大利同盟军团,数量若干的少年兵和希腊、帕加马散兵,还包括4000左右的骑兵,有努米底亚的轻骑兵和意大利同盟骑兵。

与之敌对的是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所率领的马其顿军队,它总共包括44000人,其中大概20000以上的部队是方阵枪兵,剩下的由轻盾兵和雇佣兵以及色雷斯步兵组成,而骑兵数目与罗马人大致相当也为4000,由色雷斯骑兵和马其顿骑兵组成,其中包括他的精锐部队,称为神圣中队的重装骑兵。

前哨战,这图我随便找的,实在没什么好的散兵战斗图

下午3点左右,会战以两军散兵围绕劳卡斯河进行的小规模战斗的方式拉开序幕,马其顿军应已然渡河,我们并不清楚两军的军阵情况,只能推测,按照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的假设,罗马军队是以军团和意大利同盟军团为中军,骑兵的位置分布两翼或者集中于某一翼,此外战象可能居于部队右翼。

马其顿军队的序列则是这样,色雷斯部队在右翼,方阵居于中,而佣兵居于左翼,骑兵可能是在两翼也可能是集中于一翼。

罗马人的轻装散兵和罗马军队的主力部队结阵与马其顿方阵对战,但在森严的方阵矛墙面前完全无可奈何,无论是远程火力投射或者是试图砍断那些萨里沙长枪都收效甚微,罗马同盟兵们拼死抵抗方阵推进,一名叫做萨尔维乌斯的同盟军长官甚至试图用抛出军旗的方式激励部队,然而同盟兵在方阵枪面前仍旧是如同割草一般被屠杀了,正面肉搏战非常激烈,罗马军队也表现的足够顽强,但是马其顿方阵仍旧向前推进,给与罗马军团极大压力,前排士兵的溃退和对于屠杀场面的惊恐情绪席卷了罗马军队的主力,似乎连保卢斯本人都感到非常惊愕,露出失色神情,大军渐渐动摇想要退回到山坡上,保卢斯于是下令全军后退上山将平地全部让给马其顿军队。

山坡上的交战

受到胜利的激励,珀尔修斯大喜过望,敦促部队上山追击罗马军队,方阵于是登山追逐罗马军队,这是一个致命的失误,受制于山坡崎岖不平和地势的起伏,马其顿方阵逐渐乱了阵脚,本该严密的方阵阵线出现了若干的小缺口,队形松散盾牌无法紧密相联,保卢斯眼明手辣,立马组织部队分成数股投入缺口作战,一个缺口造成马其顿方阵两个侧面,而方阵强劲的就只是正面而已,萨里沙长枪也不能够在与罗马短剑的近身厮杀中起到任何作用,整个会战演变成了若干组独立的小规模近战战斗[4],在军队右翼,保卢斯的部将阿尔宾努斯率领战象和部队向前攻击马其顿军队的左翼轻装部队与佣兵组成的阵线发起攻击,伴随着意大利同盟部队的支援迫使马其顿左翼退出了战斗,经过一段并不算长的搏战(整个会战一小时就结束了),马其顿方阵终于陷入了完全的瓦解并被击溃,普鲁塔克提到珀尔修斯和他的骑兵毫发无损,尚未交战就弃战逃跑,波塞多尼乌斯则认为珀尔修斯为罗马人的投射武器所伤,不得已退出了战斗,在战斗的最后时刻有3000名马其顿精锐士兵奋战至死;总之会战以马其顿军队决定性的失败告终,罗马军队开始了持续到傍晚的血腥追击,这次大战给马其顿部队造成了约20000人死亡的损失,此外还有11000人被保卢斯俘获;罗马军队可能阵亡了100到1000人左右,许多人受伤。

总结

在说完了罗马军队对马其顿方阵的三次比较有代表性的胜利后,这里简要的谈一下罗马军队击败马其顿方阵的方式方法和胜利原因。

首先,由于马其顿方阵的特殊性质,它的正面几乎是坚不可摧的,它的冲击力也十分强劲,即使是军团也难以在它面前支持住,在彼得那战役和库诺斯克法莱战役里面,马其顿方阵强劲的正面都能够对罗马军团造成压制,将后者逼的节节后退,然而它也有相应的弱点,那就是侧翼的薄弱问题,历数这几次会战,罗马人几乎都是变相的在侧翼想方设法占据优势然后瓦解方阵。

其次方阵对于地形的要求实在是非常苛刻,不是平坦地形很难发挥正常功效,相比之下,罗马人却很熟悉在各种不平地形作战,常年的意大利战争早已经将他们锻炼的老于此道了。

然后,马其顿方阵对于将领素质的要求和配属部队的要求都非常高,亚历山大大帝也是靠着他的多兵种配合和他本身的卓越将才所以天下无敌,后来多次击败罗马人的名将皮洛士也是如此,并不是单靠一招方阵就能无敌了,三次战役里,使用马其顿方阵的主帅们都或多或少犯下了致命错误,体现了他们将才的不足,如腓力半天无法将一翼部队集合完毕就翻山冲杀,结果左翼直接被弗拉米宁一轮打穿,自己这一翼也直接玩完了;在马格尼西亚战役中的安条克三世对战象和战车的不准确定位导致部队大规模混乱,而他本身也犯下了拉菲亚战役里同样的低级错误----穷追托勒密军队败退的左翼导致本阵战败,在这里他又犯一次,如果他能够及时调转方向打击罗马中军,结果很可能不一样;在彼得那战役里,珀尔修斯更是不知所谓的渡河又上山,并且由于将才的低劣,他的骑兵似乎没派上任何用场,与亚历山大善用伙伴骑兵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方阵还要求各部的一致协调,而中队制的罗马部队机动性与基层单位自主性强大,在彼得那战役里能够自主分股投入马其顿阵线的缺口进行渗透作战,在库诺斯克法莱战役里护民官带领二十个中队组成分队袭击腓力方阵的后方,这些中下层军官们的临机决断也是致胜的关键因素。

参考

  1. ^居住于小亚细亚的凯尔特民族
  2. ^Gnaeus Domitius Ahenobarbus
  3. ^Marcus Emilius Lepidus
  4. ^富勒认为,由于之前山下的战斗使得马其顿军队中军的左右两个部分存在脱节情况,而依照李维的描述保卢斯的机动可能是关键的,他亲自带领大量部队投入到那个脱节的地方,将马其顿军队成功孤立分割开来,并由左面猛攻马其顿人的中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马其顿方阵是怎么被罗马军队破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