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拷贝!——初教-6
作者:Jim Goolsby
编译:以前
来自空翼
(编者:所以编译这篇文章,缘于我的模型制作。“初教-6 以雅克-18 为基础发展的”——在深入了解初教-6
以前,我也如此认为。但随着手头资料的积累,却不再认同这种说法;终于《It's Not A Copy!》引起了我注意。Jim Goolsby
从飞行员和采访者的角度撰写了本文,与传统论断背道而弛——个人认为却更接近真实。需要注意的是 Jim
非常强调设计人员和试飞员的异国求学经历,资以证明初教-6 的独立性,我却不认同。对于 Jim
拼写的中文人名,除确认的外,一律不译;客观的翻译,对有关意识形态领域的论述,只代表 Jim Goolsby 个人。)
"是或不是"
或“何时成为了拷贝”? 9 年前,当我开始研究“初教-6A”(CJ-6A)并深深喜欢上这种飞机时,我被错误的告知:CJ-6A 是
Yak-18A
的翻版。这也是当时最流行的说法,即便在我的进出口货运清单上也写者"CJ-6A/Yak-18A"。但从设和发展历程上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飞机。我将尽力扭转众人顽固的认识,虽然这看起来有点象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数西方人士坚信(有些现在依然坚持)中国除了能仿制前苏联的航空装备外不具备自主设计能力。在朝鲜战争期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装配 MIG-15 时(编者按:我国有大修 MIG-15 的能力,但没有生产过也没有使用前苏联的零件自主装配过该机),这种观点就开始形成了。在随后的一个“五年计划”里,中国开始仿制
Yak-18 (1954-1958 年间共生产 379
架),供空军和民航(CAAC)使用。仿制后的该型飞机被命名为“初教-5”(CJ-5)。同一时期,为里建立航空工业,中国开始在自己的大学中培养年轻的工程师。Mr.
Azhou Zhang—一位在英国接受教育的工程师—开始领导中国的静力试验。1954 年 5 月,这一项目在 CJ-5(Yak-18)上进行。
中国制造的 CJ-5 于 1954 年 7 月 3 日首飞。在中国的官方文献中,它被认为是完全的“中国制造”。但华盛顿 Omak 的
Doug Sapp 拥有的一架 CJ-5,只有主机身是中国制造的。很多的设备,还有机轮等小部件都有俄文标记。这些在程不时于 2001 年 7
月在马尼托沃克(美国一港口)所作的演讲中得到了证实,他的解释是:当时相关设备的生产厂正在建设,所以试制 CJ-5
时就使用了一些前苏联的原装设备。而 CJ-5 使用的 5 缸 M-11FR(160 马力)星型发动机是中国生产的第一种航空发动机。
同一时期,由黄志千 (一位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航空工程师)和叶正大(在前苏联接受的培训)领导的设计队伍开始设计喷气式教练机。在这只平均年龄只有
22 岁的设计队伍里,有一位名叫程不时的年轻人。总设计师徐舜寿告戒团队“熟读唐诗 300
首,但不要拘泥与唯米格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放开思路(thinking outside the box),当然团队也这样做了。
他们设计的飞机是歼教-1(JJ-1),于 1958 年 7 月26 日首飞,飞行员是于振武。JJ-1 安装 PF-1A 喷气发动机(推力
3,500磅),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该机有 0.5
马赫的巡航速度;程不时说,该机有良好的操纵性能。但是,由于空军训练大纲的变动,该机的生产和发展计划都取消了。原来的训练大纲是三步型
CJ-6—JJ-1—UMIG-15 (双座型 MIG-15);而新的训练大纲缩短为两步,省去了 JJ-1 的过度。仅有的一架 JJ-1
现停放在北京的空军航空博物馆。JJ-1 是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飞机。
逐渐的,对高性能的前三点式初级教练机的需求越发明显。虽然有 Yak-18
派生的"Yak-18A"可供选择,但中国对它的性能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中国有较大的铝产量,显然中国更愿意使用航空铝制造的飞机,而不是
Yak-18A 这种使用钢桁架布蒙皮的教练机。加上中国觉得这是一个锻炼本国设计团队的好机会,既然能设计
JJ-1,那么设计一种性能较好的初级教练机就更容易了。
最初的方案设计就交给了林家骅和程不时(当时才 27
岁)。在与程不时(现在已是中国几所大学的名誉教授、集专业作家、科普作者和小提琴家与一身)的交谈中,我知道他们的设计从与飞行教官的交流开始——他们想了解教官需要什么样的新飞机。通过面谈,他们获悉教官们认为通用仪表和飞行操纵系统最重要。所以比较
CJ-5 和 CJ-6A 的座舱,你会发现几乎一样,但这只是相同设计目的导致的表象。
与 CJ-5 比较,CJ-6 原型机除主要使用铝合金外,一个最根本的设计差异在于发动机部分。CJ-6 使用捷克斯洛伐克产”Doris-B”型
8 缸气冷对置活塞发动机和配套螺旋桨。安装这种发动机的 CJ-6 原型机看起来和 T-34 非常相象。沈阳飞机制造厂制作了全尺寸木制模型,但
1958 年 5 月 CJ-6 的研制工作转交南昌飞机制造厂。约 5,100 张设计图纸下发生产车间。令人吃惊的是,仅用 14
天就完成了第一个机身的铆接工作;在 3 班倒的工作制度下,最终的装配工作也只用了 7 天。一个全尺寸机身被用于静力破坏试验和起落架承力试验。
安装“Doris-B”发动机的原型机于
1958 年 8 月 27 日首飞。飞行员是 Yinxi He 和 Maofan
Lu。试飞后发现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匹配性不好,并且有“一些技术问题”必须改进。由于“Doris-B”发动机一直延误,1960 年 7
月,动力系统改为有供应保障的苏制 A-14P 型 9 缸星型发动机和 F530D35 螺旋桨。
更换动力系统后,试飞继续进行。其中包括螺旋改出试验,由 Zhaolian Huang
——一位在西方(美国、英国等)接受教育的飞行员。试飞的结果显示基本设计没有必要修改;问题主要有: (1)机翼油箱的燃料消耗不均衡;(2)
发动机汽缸温度过低;(3)右偏航配平力矩过大;(4)滑油散热不充分。虽然 CJ-6A 比较好操纵,但飞行时还是要注意一些操纵特性的。
1961 年 10 月 15 日量产型原型机试飞。飞行测试持续共计飞行 612 小时,约 1,800 架次起降。1962 年 1
月,国家向南昌飞机制造厂签发了生产许可证。1963 年,中国开始生产 AI-14R 型 9 缸活塞发动机,定名为活塞 6 (HS6,260
马力)。在 1965 年有所改进的活塞 6A(HS6A,285 马力)投产前,这型发动机一直作为 CJ-6 的标准配置。美国民间进口的主要是安装
285 马力的 CJ-6A。
1964 到 1966 年间,南昌飞机制造厂将 10 架 CJ-6A 改装成有固定武装的 CJ-6B。原计划为 CJ-6B 安装活塞 6D
(HS6D,300马力)发动机,但直到 1975 年该型发动机也未能实用化。这 10
架飞机是在中国军队服役还是外销已无从可知。南昌飞机制造厂向阿尔巴尼亚出口了 15 架 CJ-6A,孟加拉国 35 架,北朝鲜 50 多架,赞比亚
12 架,向坦桑尼亚和柬埔寨出口的数量不详;2002 年中,斯里兰卡为自己的空军购买了 10 架 CJ-6A。
现在 CJ-6 仍在少量生产,并有新型号如 CJ-6G。该型进行了一些有实效的改进: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加大油箱容量,安装西方航电设备,加强机身结构,有了更重的起飞重量和更有效的液压刹车。
Yak-18A 的真实故事
Yak-18A 并不是 Yak-18 的直接发展型,虽然型号名称很相象,但它是由 Yak-18U 改进而来的。
亚型编号“U”表示该
Yak-18 安装可收放式前三点起落架:主起落架向前收起,前起落架向后收起,类似于现在的 Yak-52。Yak-18U 仍然使用 160
马力的 M-11-FR-1 发动机,其性能一般。Yak-18A 是紧跟 Yak-18U 之后的设计。Yak-18A 机头要长 18 到 21
英寸(具体数值取决于与哪型比较),翼展加长 12 英寸,安装 260 马力的 AI-14R 发动机。在安装同型发动机的同种飞机里,Yak-18A
是矛头直指 CJ-6 的竞争对手。
以上就是 CJ-6A 和 Yak-18A 的简单发展史。这就是为何说 CJ-6A 不是 Yak-18A 之仿制品的原因。“嘿,伙计,可他们在我看来都一个样!”,那好,下面我将尽可能的罗列出两者的区别:
从翼型的选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 CJ-6 与 Yak 飞机的区别,对此我有着特殊的兴趣。雅克采用的是在霍克•飓风(Hawker
Hurricane,英伦空战的英雄之一)身上得到稍微改进的 Clark-YH 翼型,这种翼型是 1933 年就诞生了。NACA 23000
系列翼型在二战时期得以发展,直到战后才得到普遍使用。邮政机比奇•幸运(Beechcraft Bonanza)使用的是 NACA
23015。另外,Yak 飞机的全翼展使用的都是 Clark 翼型,而 CJ-6 根据空气动力学向翼尖方向过度到 NACA 4412
翼型,这样获得了更佳的气动效能。
CJ-6 相比 YAK-18A 有流畅的气动外形,用平头铆钉的机翼在各个高度都飞机有相当的速度优势。起落架的承载能力也有长足的进步,中国设计师采用的全收放跪式起落架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也没有牺牲飞机的性能。这样的起落架能适应粗糙的跑道和学员粗暴的着陆。
这两种飞机的相似点就在发动机整流罩和同类型的星型发动机上。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得有些人认为 CJ-6 是 Yak 的拷贝。如果 CJ-6 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Doris-B”发动机,这种误解也就不会存在了。
即便如此,为何还是称 CJ-6 为 Yak。部分原因是人们的惰性,称呼 Yak 比 CJ-6
容易的多。就如同整天兜售飞机的人一样,名称不同的塞斯那(Cessnas)和派珀(Pipers)也会混淆;因为 Yak
朗朗上口,所以平时刻意的不加区别,久而久之就指鹿为马了。
不管你信不信,部分 CJ-6 的主人也认为 CJ-6 是 Yak
的翻版;他们会指出发动机、冷气系统、仪表系统等佐证;因为他们认为那些是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也不是所有飞机都通用的。事实上,机轮就是机轮,不论是在
Piper 飞机上,或是 Cessna
上。这两个厂的某几种飞机上会使用同一厂商的飞机轮箍、内胎、轮缘和刹车;同样的,也会使用相同的发动机,仪表和航电设备。
我一向用洛克希德“星座”(Lockheed Constellation)和道格拉斯 DC-7(Douglas DC-7)作例证。它们都使用
Wright 3350 发动机,都使液压的起落架、副翼和刹车。两者的电气系统非常相象,包括控制按钮。“星座”和 DC-7
的速度和重量没有太大区别,飞机的布局和结构都采用了同时期的同种理论。但任何人都不能说谁是谁的翻版。
多次与程不时先生(时年 73 岁)的交谈中,我能深深的感到他作为 CJ-6
设计师的自豪感。当他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时,处身二战时期的昆明,驻扎此地的飞虎队(AVG—Flying
Tigers)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使他着迷于在练习本上画飞机,并因此考上了清华大学(编者按:苦笑而已),在这里他完成了平身第一架真正飞机的设计-他的毕业课题。这是一种封闭驾驶舱,支柱支撑的高单翼,布蒙皮的小飞机;硬壳式铝机身,固定起落架,安装一台 M-11FR (160 马力) 和与 Yak-18 相同的发动机整流罩,飞机定名勤奋(Diligence)。
2001 年 7 月,雅克飞行员协会(Yak Pilots Association)集资,邀请程不时和他的夫人 Yxie
来到我们的马尼托沃克(Manitowoc 美国一港口),参加编队讨论会和“飞行冒险 2001(Air Venture
2001)”。在他从事航空事业的这么多年里,程不时从来没有乘座过自己设计的飞机;我问为什么会这样,他抬头看向远方似乎回顾过去一般,然后微笑着耸耸肩
:“太忙了,没时间。”最后,我们让他在马尼托沃克了却了这一心愿。
现在,有约 200 多架 CJ-6A 在美国安家落户。由于其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场地适应性强和飞行品质卓越,CJ-6A
已经成为很受航空运动团体欢迎的军用飞机。其中的大多数飞机都通过了展示会飞行(Experimental
Exhibition)的鉴定许可,虽然这样的飞行会受到一些小限制,但却回避了昂贵的补充型号合格证(STC——Supplementary Type
Certificate)要求的零部件认可。展示会飞行的鉴定许可也使不少 CJ-6A 的拥有者“建设性的”规避了联邦航空局(FAA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的审批。
CJ-6A
受到欢迎的另一原因是可以将飞机的 HS6A (285 马力) 发动机更换成俄罗斯设计、罗马尼亚生产的 M-14P(360
马力)发动机。这型发动机是飞机获得了几乎于原来两倍的爬升率,同时也提高了飞机的其他性能。由于 M-14P 的外形参数与 HS6A
相同,这种更换就相当容易,同时 M-14P 的价格也非常合理。 更换发动机后就需要不同的螺旋桨,通常会使用旋风(Whirlwind)或 MT
产的全新复合材料三叶桨,会获得更杰出的性能。
还有一种改造是增加燃油装载量(原载油量是 42
加仑)。可以通过增设内部油箱或外挂副油箱实现。增设内部油箱有好几种方案,使用最多的是将油箱安装在主起落架舱后方的中心线上。虽然这既不是最容易也不是经济的做法,但考虑重量和平衡等航空力学问题,这是最合理的方法。
中方规定卖到美国的 CJ-6 必须拆掉电台,拆除老旧的中国产电台后可以减轻负荷 180 磅。安装轻巧的西方航电设备后,不仅提高了可用性,还能携带更多的其他东西。原始的中国电台安装在后座的后方,拆除后腾出的空间正好可以作为行李舱。
出于安全和实用的考虑,CJ-6 的排气管通常被更换掉。原来的排气管为维护方便,外露设计,普通钢质,这样非常容易生锈并引起失火。很多卖主都为
HS6A 发动机改装了不锈钢排气管。由于这样的改装不需要通过补充型号合格证,所以价格非常合理。现在,已经有厂商生产不锈钢排气管供应美国市场了。
经过这些简单的改装后,只用了廉价的支出,CJ-6A 就拥有了卓越的操纵品质,也就不难理解其受欢迎的原因了,也将同样来自共产主义社会的竞争对手
Yak-52 甩在了后头。“冷战产物”终于被允许一窥铁幕后航空世界的“神秘和黑暗”了。象 CJ-6A
这样的飞机,能有机会经历另一世界的人们是如何在飞行器上感知飞行,同时这些人的阅历和价值观又是如何影响飞机的设计。这对那些生产这种伟大飞机的人们来说是重要的,虽然他们开创的历史不可能在美国延续。CJ-6
的诞生和发展在中国揭开了重要的历史篇章,就象中国的古老文明,它决不是某种事物的复制。
我,堂吉诃德:带上头盔,放下面罩,紧扣马镫,妖怪就在眼前,举起长矛,冲!
(写在末尾的话:几乎所有中文网站都引用了“发展”甚至“拷贝”的论述,当然,国内某大师绘制的初教-6
工作图也是明证,和俄罗斯版雅克-18 工作图惊人的一致!比对着手头数百张实机照片,编者发现初教-6
工作图错误颇多,小到座舱、起落架的相对位置,大到翼展,机长的比例关系。“我最终走到了至少不再相信‘权威之此图’的地步”。作为模型制作者,可以有“考证派”和“直做派”的分歧,但至少长宽的大比例不能出入太多!或许毕竟是二十多年前的图了。所以费时数日翻译此文,也是警示自己。但本国的飞机却要老外来正其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这不是拷贝!——初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