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雷公——共和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
作者:北京阿新
来自空翼
起源
F-105“雷公”是第一种专门开发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而之前其它的战斗轰炸机都是从战斗机发展而来的。而且“雷公”是曾经出现过的最大单座单发战斗机。

虽然是专为核打击而设计的,“雷公”从来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核打击能力(这是人类的幸运与“雷公”的不幸),但在越南北方的战争中,她成名于起日渐强大的常规攻击能力。在对北越进行的滚雷行动中,她是
USAF
的主力战机,而双座型则作为野鼬鼠战机压制防空火力。凭借其低空高速的飞行能力,没有战机能追上她。作为一种又大又重,看起来笨拙迟缓的战机,但她仍然击落了
27.5 架敌机。F-105 有一些昵称:超级公猪、极端公猪等,但是现在被记住的仍是“雷”!为了这些,F-105
在越南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总共 833 架的 F-105 在战斗或事故中损失了 397 架,几乎是一半。
1951 年,当F-84F“雷电”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刚刚开始试飞的时候,USAF 就委托共和公司的一个在 Alexander
Kartveli(共和的创始人之一,格鲁吉亚移民,曾设计了著名的
P-47、F-84)领导下的设计团队开始了一项公司的商业冒险:设计一种高性能的、单座低空核战斗轰炸机。公司给新项目的设计代号是
AP-63,计划取代 USAF 的 F-84F“雷电”。


考虑过多达 108 种不同形式的设计,最后逐渐向带核弹弹仓的 F-84F 衍生型方向上靠拢,其弹仓长 4.826m(15 feet and
10 in),宽 0.81m(32 in),深 0.81m(32 in)。飞机最初计划将采用艾里逊的 J71
发动机,虽然后来证明这种发动机动力不足以让飞机完成最后的核攻击而从来未被使用。AP-63
同样可以在机翼下的挂架上挂载空对地导弹与空对空导弹。她的最大速度达到
M1.5,对于敌方的战斗机具备自卫的能力。战机还装备了精密的航空电子设备,具备空中加油的能力。
1952 年 5 月,美国空军参谋部认可了 F-84F 的替代计划,并赋予其 F-105 的正式编号。在 1952 年和 1953
年,共和公司获得了 199 架的启动合同,计划交付日期为 1955 年。实际上,USAF 耍了一个滑头,很短的时间后,即 1953 年 3
月,因为韩战的结束与经费的削减,USAF 就结束了合同,而共和公司在 1955 年 2 月前,除了 15 架的合同外,并没有更多的订货。这 15
架最后制造完成时包括 2 架用于测试的 YF-105A,3 架侦察型的 RF-105B,以及 10 架初始生产型 F-105B。
YF-105A 的首飞是在 1955 年的 10 月 22 日,由共和的试飞员 Roth 驾驶。第二架原型机则在第二年的 1 月 28
日首飞。YF-105A 是一架闪着银光的大型战机,拥有 45 度的后掠中单翼以及相似的后掠全动下水平尾翼,与 RF-84F
相同的翼根进气口,一个用于高速飞行稳定的腹鳍,前三点式起落架均参与单轮设计,主起落架收入机翼中,前轮则向后收入机身中,而且前起落架可收缩。

F-105 的机翼与整体尺寸相比相对较小,这样可以提高翼载,低空飞行时可以更加平稳,代价是较长的起飞距离与敏捷性的损失。飞行控制采用液压系统,驾驶员有一个蛤壳式的座舱盖和共和自己设计的弹射座椅。

F-105 计划使用 P&W 的 J75 发动机,但是由于发动机开发的延迟,没能赶上 YF-105A 的进度,因此在 YF-105A
上安装的是 P&W J57-P-25 发动机,净推力 45.4 kN(4,625 kgp / 10,200 Ibf),加力推力达到
66.7 kN(6,800 kgp / 15,000 lbf)。尽管 J57 发动机远远不如 J75 发动机,但是 YF-105A
仍然在首飞中就达到了 M1.2 的速度。
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试飞中,两架 YF-105A 很快先后都因为紧急迫降而受损报废,第一架是在 1955 年 12 月 16 日(首飞后不到
2 个月)。但是飞行员都没有受伤。幸运的是,第一架 F-105B 在 5 月中旬就交付了,1956 年 5 月 26 日进行了首飞,她安装了
P&W 的 YJ75-P-3 发动机,净推力 71.2 kN(7,260 kgp / 16,000 lbf),加力推力 105
kN(10,660 kgp / 23,500 lbf)。F-105B-1 与 YF-105A 不同的地方还在于进气口,她是采用前掠式进气口,而
YF-105A
是采用后掠式进气口,而且机身根据面积律进行了修改。前掠式进气口有助于减少发动机因为进气口激波而造成的熄火。同时每侧各有一个辅助进气口,可以在高速时调节进气量,当飞机起落架放下的时候,辅助进气口则处于全开状态。而根据面积律,F-105B
采用了蜂腰式的机身。



第一架 F-105B 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首飞的时候,由于前起落架舱门未能打开,飞行员只能使用机腹进行迫降。(F-105 咋那么倒霉呢?)当飞行员从飞机中离开后,那个该死的舱门却自动打开了~~~~由于飞行员处置得当,飞机损坏不大,6周后重返蓝天。
除了事故以外,由于 USAF 需求的连续变化,使得开发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但这也增强了 USAF 对 F-105 的兴趣,并与 1956 年 6
月正式赋予其“雷公”的绰号。在 1956 年 3 月,共和获得了新的合同,包括 65 架 F-105B、17 架
RF-105B,紧接着的一个合同是 5 架双座的 F-105C,用于培训飞行员使用 F-105 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
虽然已经制造了 3 架原型机,但是由于缺乏武装与适当的照相设备,以及美国空军选择了 RF-101 作为 RF-84F
的替代者,RF-105B 于 1956 年 6 月被取消了。而这三架飞机则用于一些特殊的测试,代号改变为 JF-105B。F-105C 则是在
1957 年被砍掉。剩下的 9 架初始生产型 F-105B 完成了制造,头 5 架是 F-105B-1 或称为 Block 1,其余的是
F-105B-5。第一架生产型于 1958 年 5 月 14 日首飞,型号是 F-105B-6。


USAF 战术空军司令部(TAC)在 1959 年中得到了第一个完整的 F-105 中队,1959 年 12 月 11 日,第 4
战术战斗机联队司令约瑟夫.摩尔空军准将,驾驶一架 F-105B 创造了 100km 闭合航线上的速度纪录,成绩是 1,958.53
KPH(1,216 MPH)。

服役中的 F-105B 与 F-105D/F
“雷公”是一种复杂的战机,导致有比较高的故障率。电子系统尤其是不可靠,液压系统则缺乏备份系统,机身也需要增加强度。开始时,每飞行 1
个小时,F-105 就需要 150 小时的维护,因此飞机的完好率一直很低。当然,解决错误的工作在继续,共和与 USAF
的工作领先于可用性曲线,通过 OPTIMIZE 项目,使得 F-105B 进入正常的服役状态。
当“雷公”正常飞行的时候,她是一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飞机,像共和公司以前的那些前辈一样,庞大、健壮有力,但不同的是令人惊讶的闪亮与上镜。后掠翼上的低速副翼与高速扰流板改善了操纵性,同样,技术先进的全翼展前缘襟翼改善了起落性能。“雷公”的减速板系统也同样引人瞩目,它们是四片成花瓣状的减速板,围绕在发动机喷口的四周。这些减速板还承担可变发动机喷口的作用,当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工作的时候,自动开起
9°。而当飞机起落架放下后,就只有水平方向上的两片减速板可以使用。


所有的生产型 F-105B 均装备 P&W J75-P-19 发动机,净推力 71.6 kN(7,300 kgp / 16,100
lbf),加力推力 109 kN(11,100 kgp / 24,500 lbf)。固定武器是机鼻左侧的一门 GE 的 M61 六管 20mm
火神航炮。飞机可以在弹仓内携带 3.63t(8,000 lb)炸弹,而 5 个外挂架上可以挂载 1.815t(4,000
lb),其中一个在机腹中线上,另外每个机翼 2 个。
F-105B 的武器控制系统是 MA-8 火控系统,包括一部 AN/APG-31 测距雷达,K-19 火炮瞄准具和一套用于投放核弹的
E-30 上仰投弹系统。计划中的 RF-105B 则在机头中没有火炮与火力控制系统,取而代之的是 5
台照相机,不过为了自卫,还将在每个发动机进气口下的膨胀部分中各装备 1 门 M39A1 型 20mm 航炮。


F-105 的弹仓可以容纳一枚 MK-28 或 MK-43 式核航弹。当 F-105 更多的用于常规攻击的时候,弹仓里更多的是安装一个
1,476L(390 加仑)的副油箱。F-105 机身内共有 7 个内部油箱,总容量达到 4,396L(1,160 加仑)。


F-105B
也可以使用两个 1,705L(450 加仑)的外挂副油箱,挂载在机翼的内侧挂架上,而机身下中线上的挂架则可挂载一个 2,464L(650
加仑)的副油箱。最大燃油容量可以达到 11,750L(3,100 加仑)。飞机还装备软管式空中加油设备,在机头左侧有一个可收缩的加油探头。

包括测试与评估用的飞机,F-105B 一共只生产了 75 架,包括 1959 年晚些时候生产的最后 6 架 F-105B-20。F-105B
装备了 USAF 的四个中队,随着改进型的服役,在 1964 年进入空中国民警卫队服役。还有一些则作为 USAF 的储备而封存。
F-105B 非常需要进行改进。在 1957 年 11 月,在“雷公”服役之前,USAF 就已经提出要求改进 F-105B
以满足全天候使用的需求,并确定了改进型的编号为 F-105D。F-105D 的机头加长了 38cm(1 feet 3 in)以容纳
AN/ASG-19 火控系统,比 F-105B 的 MA-8 要先进许多。AN/ASG-9 系统包括 R-14
北美搜索与测距雷达(NASARR,一种多模式雷达,包括空对空、空对地以及低空地形跟踪能力)、GE FC-5
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提供导航与武器投放功能),驾驶舱中的仪表也相应做了改进。以圆形表盘为主的 F-105B
座舱改变成具备“磁带”风格的横向与垂直方向的仪表,这样更方便飞行员的阅读。





F-105D 采用升级了的 P&W J75-P-19W 发动机,具备喷水加力能力,最大推力达到了 118kN(12,000 kgp /
26,500 lbf)。进气口也做了改进,以增大进气量。而机身、起落架以及刹车均得到了加强。F-105D 还在腹鳍后增加了着陆钩。
F-105D 参数表
翼展 | 10.59 m |
翼面积 | 35.77 m² |
长 | 19.61 m |
高 | 5.97 m |
空重 | 12,475 kg |
最大起飞重量 | 23,970 kg |
最大速度 | 2,240 KPH |
实用升限 | 13,720 m |
带副油箱航程 | 3,850 km |
F-105D 的武器装备与 F-105B 相同,只是最大外挂载弹量达到了 5.45t(12,000 lb),而且可以使用“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与“小猎犬”空对地导弹。
最初 3 架 F-105D-1 的第一架于 1959 年 6 月 9 日首飞,并与 1961 年初交付 TAC。但是直到 1961 年晚些时候,由于没能通过机身的疲劳测试,所有的 F-105D 都只能趴在地面。当然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80 架最初的 F-105D 完成后,超过 353 架的 F-105D 是属于 F-105D-25,她们做了一系列细微的改进。在 1962
年到 1964 年间,最早的一批 F-105D 都通过 Look-Alike 计划升级到了 F-105D-25 的标准。另外,有 39
架升级了电子设备的 F-105D-30,以及 135 架具备插头-锥管/硬管式双重空中加油设备的
F-105D-31,她们在机头增加了一个硬管式空中加油用的接口。截止到 1964 年停产,共生产了 610 架 F-105D。
虽然 USAF 在 1959 年拒绝了第二种双座的 F-105 的建议,她是具备战斗能力的 F-105D 衍生型,代号是
F-105E,而且当时有一部分 F-105E 已经开始装配了,最后都改装为标准的 F-105D 进入服役。但是当“雷公”进入 USAF
服役后,他们就发现非常需要有一种双座的 F-105 进行改装训练。USAF 却订购了另外一种双座的型号:F-105F 。她于 1963 年 7 月
11 日 ,由共和公司的试飞员 Carl Arderey 进行了首飞,而在年底这种型号就进入了 USAF 服役。

F-105F 的特征是具备串联的蛤壳式座舱盖,与之相反的,在早期的双座型设计中,采用了单一的座舱盖;F-105 装备了双份的飞行操作系统,与
F-105D-31 相同的双重空中加油装置,加长的尾部,机身为容纳第二个座舱而加长了 79cm(31 in)。F -105F
具备全部的作战能力,保留了火神航炮,可以投放核弹。给双座型保留战斗能力后来证明是非常有远见的。


生产了 143 架以后,F-105F 的生产于 1965 年 1 月结束了,整个 F-105 的生产也结束了。因为这个时候 USAF 已经把注意的精力集中与 F-4 鬼怪Ⅱ的攻击能力上了。所有的 F-105 都进入了 USAF 服役,没有美国其它的单位使用过她,她也从来没有出口过。
越南上空的雷公
当雷公的生产接近结束的时候,美国在东南亚的战争升级了。1964 年 8 月,第 36 战术战斗机中队从日本部署到了泰国的 Korat
空军基地。这些 F-105 打算用于掩护空中救援活动,但实际上她们经常用于支持 CIA 在老挝活动的空中打击活动。1964 年 8 月 14
日,格拉本中尉的飞机被高射炮击伤,虽然他操纵飞机飞回了 Korat,但飞机报废了。这是战斗行动中损失的第一架“雷公”。
抵达东南亚 6 个月后,第 36 战术战斗机中队重新部署到泰国的 Takhli,位于 Korat 西北大约 160km。而第 35
战术战斗机中队则进驻了 Korat。随着更多的“雷公”单位到达了泰国,最后组成了在 Korat 的 6234 战术战斗机联队与在 Takhli 的
6235 战术战斗机联队。在战争早期,一些 F-105 中队曾经部署在南越的 Da Nang 空军基地很短一段时间,随后重新部署在了泰国。

直到 1966 年,美国政府都拒绝空军在泰国以外使用 F-105 的要求,而实际上 F-105 非常的忙碌。1964 年 12 月上旬,她们是滚桶行动的主力。滚桶行动的目标只是支持老挝皇家军队与北越军队已经老挝游击队的作战。
这逐渐升温为一场更大规模的空中战役。1965 年 2 月 7
日,由于越共游击队攻击了南越的一个美军营地,林登约翰逊总统批准了打击北越的烈火行动。行动由美国海军、美国空军以及南越空军执行,2 月 8
日,F-105 开始了她们第一次对北越的空中突击。越共的回应是更多的对美国在南越的目标进行袭击,美国则是更多的轰炸。
事态逐渐升级成为一场长期对北越的空中打击行动——“滚雷”行动。在 1965 年 3 月 2
日,进行了第一波的攻击。“滚雷”行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时任国防部长马克纳马拉的主意,其目标是给北越一系列的有克制的打击,迫使其回到谈判桌边。3 月
2 日的行动表明没有多少可能是可以支持实现这个目标的,3 架 F-105 与 2 架护航的 F-100 被击落,4 名飞行员死亡,1
名被俘。北越似乎没有被空袭所左右,惨重的损失表明,他们对此是有所准备的。
滚雷行动中,F-105 成为 USAF 的主力打击战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常规轰炸力量的骨干,空军不想冒损失 B-52
的风险。而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时,B-52 被大量用于战术打击任务,特别是对胡志明小道的轰炸。F-105
则成了早期空中作战中的打击重锤。飞行员通常喜欢大而坚固、功能强大的战机,给了她“铅雪橇”、“超级猪”、“铁蝴蝶”等绰号,最出名的是“轰的一声”。最起码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糟糕的战绩,当她坠入丛林之中,为她赢得了这些恶名——不过共和的工程师们在加班加点的修正一些挥之不去的缺陷。缺乏备用液压系统的问题一直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不过很快“轰的一声”的绰号成了形容飞机坚固、耐用抗打击的形容词了。F-105D
可以在遍体鳞伤的情况下回到基地,1966 年,一架 F-105 曾经被高射炮打掉了 1.2m 的机翼仍旧艰难的返回了基地。

对 F-105
的主要意见是她与共和公司的前辈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地球情人”,起飞需要很长的跑道。笑话喜欢说如果能够绕着地球修一条跑道,共和也能造一架飞机把它全用掉——F-105
的高翼载使她在低空有着无可匹敌的高速度,但是没有给她高的可操纵性,普遍认为她的敏捷性与一块砖类似。
F-105 在机身中线上利用复式弹射挂架可以挂载 6 枚炸弹,在最大情况下,每侧机翼内侧挂架上则可以携带 4
枚炸弹,而外侧挂架一般不能达到满载,在满载的情况下,“雷公”可以携带 16 枚 340kg(750 Ib)的 M117
炸弹,其强大的打击能力让人印象深刻。她也可以携带空对地导弹、凝固汽油弹、70mm 空对地火箭巢,她也可以在机翼外侧挂架使用组合挂架携带
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每侧 2 枚,一共 4 枚,因为在常规作战中弹仓是闲置的,因此一般携带一个 340L
的内置辅助油箱。而自然金属外表涂装的 F-105 在这时让位于战争迷彩涂装,由破碎的黄褐色、绿色、草绿色色块在上层,白色做底色。

美国军方将北越划分成一组攻击区域,被称作“路线包”,名字来源于飞行员领到的包含攻击目标地图、数据等的一个包。随着空袭升级,而北越的防空能力越来越有效,美国人的损失越来越大。防护最严密的区域是“RP-6A”,是河内与河内周边地区。美国飞行员称河内为“市区”,这来自同一时代的歌手
Petula Clark 的一首同名歌曲,他唱到“一切都在等待你”。为了进入这一区域,F-105 需要飞越一堵“高墙”,被称为“轰的一声岭”。

任务非常危险,损失率也很高。在空中战役最困难的时候,能对北越完成 100 次作战任务幸存下来的飞行员只有
75%。飞行员的士气越来越低落,为此,美国大统领约翰逊与兵部尚书麦克纳马拉对空中打击进行了细微的调整,为空中打击指定了非常具体的交战规则,明确了哪些目标需要打击,而哪些则不需要,交战规则在冷战后的局部战争中是通行的惯例,而在
1965
年几乎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飞行员没有受过相应的训练,而负责的政治家们也没有明确的处理手段。交战规则往往没有理由或者理解就频繁改变。对于“雷公”的飞行员来说,这些则是绝对清晰的,那些是对他们射击的防空网,而他们的队友则不是总能够安全回来。
对抗作战
北越的防空系统主要由三类武器组成:小口径高射炮、大口径高射炮以及 SA-2 地空导弹。
小口径高射炮包括 12.7mm、14.5mm 高射机枪,37mm 高射炮,由目视控制,只能覆盖低空。
大口径高射炮包括 57mm、85mm 以及 100mm 高射炮,它们由雷达控制,主要包括 SON-9“火罐”、SON-4“轻烟”雷达。主要作战空域是中空。
SA-2 地空导弹可以达到作战飞机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而且能在 10km 之外就开火。它们由 SNR-75“扇歌”雷达制导。

这个网络还有一些远程雷达进行支持,跟踪入侵者。防空网中不是所有设备都是现代化的,但是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整体,一开始,打击群由一架道格拉斯
EB-66 电子对抗飞机带领,她负责干扰防空雷达。EB-66 速度比较慢,因此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一个明显是事后诸葛亮的解决办法是给
F-105 加装自己的电子对抗防御系统,但是这个过程被证明是困难的。GE 很早就开发出了作战飞机使用的 QRC-160 后翼干扰机,在 1962
年进行了最初的测试,1963 年交付了第一批 150
套。但它们只是被储存起来,并被遗忘了。电子对抗设备不是战斗机文化的一部分,而战斗机飞行员们则认为吊舱是阉割性能的累赘。

现在这些吊舱成了必需品,1965 年夏天,一套吊舱从冲绳的库存中提出送到了南越。USAF 在一架 RF-101
巫毒上进行了操作测试,证实其是无效的——原因很简单,被废弃几年后,它们几乎都有了问题。没人尝试测试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测试也没有合适的设备进行测试。经过一些无效的探索后,这个努力被放弃了。
然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艾格林空军基地,电子战专家豪根中校正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 QRC-160-1
吊舱。它是一个噪声干扰式吊舱,简单说就是在敌方雷达工作频率上发射静态的干扰信号,而不是欺骗式干扰机(利用返回信号戏耍雷达的模式)。本身一个吊舱已经无法有效的对抗
SA-2
地空导弹了,在干扰下,在雷达显示器上一个清晰的点会变成一个大而模糊毛糙的点,而地空导弹的近炸引信在当足够近的距离上引爆一个大的战斗部,从而造成杀伤。几年前豪根就提出由四架携带噪声干扰机的轰炸机,以几百米的水平距离和很小的高度差组成一组,这会在敌方雷达屏幕上造成一个大而模糊的点,从而导致无法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如同要杀死在毯子地下的臭虫那样。由于美国轰炸机在穿越苏联领空时会面对带核弹头的地空导弹,而这将是豪根的设想完全落空,因此这个想法没有经过任何的飞行实践测试。当然,北越的
SA-2 是不会带核弹头的,所以这想法似乎更实际些。在 1965 年 10
月的艾格林空军基地,对这个设想进行了初步的测试,行动代号“问题儿童”,4 架 F-105
携带两个可以对抗“扇歌”雷达的干扰吊舱,证明了这个设想是非常有效的。修改后的吊舱被赋予代号为“QRC-160A-1”。
到了 1965
年底,豪根试图将关于吊舱使用的经验在东南亚推广,但是只得到一句“走开”。豪根没有听说吊舱在南越失败的使用经历,因此对完全消极的态度十分惊讶。他没有放弃,而且推动一个吊舱的有效性示范行动。此时战斗中队忙得不可开交,不想在这个上浪费时间,直到
1966 年 9
月飞行员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才开始进行一个评估行动。四架“雷公”携带了吊舱,可以干扰“扇歌”与“火罐”雷达,投入了战斗行动中。北越的防空网对他们完全是处于无视的状态,宁愿将资源用于那些他们可以看见并打到的飞机上。
没有多久,作战中队的态度完全改变了。10 月初,他们就要求得到更多的吊舱,这时候它们已经全面投产,编号为
AN/ALQ-72。最初没有足够的吊舱,但是使用测试表明一架 F-105 只需要 1
个吊舱,只要有足够的飞机携带吊舱以确保覆盖全部频率。1966 年 11 月,所有的 F-105
投入战斗时都携带了一个吊舱,新的更有效的吊舱,包括具备同时进行噪声干扰与欺骗式干扰能力的吊舱,都提供了稳定的基础。飞行人员将在接近目标区域的时候进行最后一次系统检查并打开电子战装备,如果设备工作正常,机舱内将亮起一个绿色的信号灯。当时的口号是:“清扫开始、绿灯亮起、享受音乐”。

当然,由于大家都携带了吊舱,北越再也不忽视那些携带了干扰机的飞机了,每个人都得到了公平的导弹与炮弹份额。但是这个交易是值得的:北越需要以前 5 倍的导弹才能得到相同的战果,EB-66 也不需要再陪伴攻击部队,取而代之的是对远程监视雷达的干扰。
野鼬鼠作战
干扰只是对北越防空系统的被动反应。USAF 还选择了进行更主动的进攻:对防护阵地发起进攻。一方面,在“铁拳”防御压制行动与 1965 年 7
月 27 日开始实施,但它是一个彻底的灾难。当“雷公”们攻击航空侦察所发现的萨姆导弹阵地时,等待他们的只有大口径高射炮,一共损失六架
F-105 与一架 RF-101 巫毒,其中两架 F-105 是自己相撞坠毁,总共损失了 6
名飞行员。他们攻击了萨姆的阵地,但是攻击后的照相侦察表面这只是一组假目标而已。北越已经预料到对萨姆导弹阵地的空袭,因此不止设立了假目标,而且在其周围建立了密集的高射炮阵地。这个阵地拥有良好的伪装以及严密的高射炮掩护。由于“铁拳”行动的失败,9
月中旬一份令人沮丧的报告对此作出了结论:“结果是否定的”。很显然,美国人需要重新考虑他们的计划了。
回到美国,加州帕罗阿尔托,一个名为应用技术公司(Applied Technology INC,简称
ATI)的电子公司,一直在研究可以对抗的设备。ATI
的工作一般是保密的“黑色”计划和为一些小型项目制造特种设备。他们的一个计划是“第十二号系统”,是一种轻量化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将用于 U-2
侦察机。第十二号系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其它已经存在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同时针对 USAF 的反馈,ATI 开始开发一种派生型,计划用于 B-52
轰炸机,代号“矢量”。 “矢量”可以接收很宽带宽的雷达信号,然后在一个 7.5cm(3
in)的圆形屏幕上显示威胁信号,一个从中心发出的脉冲波形可以显示威胁雷达的方向,而脉冲波形的长短则显示雷达信号的强弱,并用点、虚线、实线表示雷达的波段。

当萨姆导弹的威胁在东南亚抬头的时候,USAF 的官员与 ATI
公司打算为高层官员做一次关于“矢量”的示范活动,期望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继续骗钱嘛)。ATI
公司也开始推动自己的“IR-133”全向式雷达定位告警系统(RHAWS),一种更加先进的定位设备,可以对敌方雷达精确定位与瞄准。USAF
马上抢购了这种装备,订购“矢量”与 IR-133 装备双座的北美
F-100F“超级佩刀”战斗机。后座的电子战军官负责操作这个系统,使用“矢量”探测活动中的防空雷达,用 IR-133 RHAWS
来确定位置,从而引导进行连续轰炸。这项计划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代号:野鼬鼠。
1965 年 11 月底,有四架 F-100F“野鼬鼠”飞机在东南亚投入服役。ATI
公司同时又开发出了一种只需三分之一尺寸电子设备箱的设备,代号“WR-300”发射预警接收机(LWR),它可以接收到 SA-2
的无线电指令信号。如果 WR-300 收到了信号,那就意味着导弹已经发射了。
野鼬鼠是一种新事物,它需要时间才能取得成果。如上所述,萨姆导弹阵地隐蔽的很好,用 ATI
的魔法黑盒子也很难发现,毕竟都是些新装备,也不太可以依赖。1965 年 12 月 20
日,损失了第一架野鼬鼠,飞行员死亡,电子战军官被俘。野鼬鼠最终于 22
日取代了首个战果,一个电子战军官表示,雷达接触导致了一个圣诞树般的巨大脉冲,他们用火箭弹与航炮攻击了阵地,直到浓烟升起。这架野鼬鼠安全返回,而且对于任务非常满意:6
个月后,铁拳终于可以找回场子了。

F-100F 证明了野鼬鼠的概念,但它跟不上 F-105 攻击机群,在达到了目的后于 1 月份退出了服役。合乎逻辑的是用 F-105F
来替代它们,1966 年 5 月,第一批完成了 86 架野鼬鼠的改装,她们装备“矢量”、IR-133 与
WR-300,已经第四个盒子:“看见萨姆”(SEESAM)。一部“扇歌”雷达可以生成两个扇形的雷达波束,宽而薄,一个负责水平方向一个负责垂直方向。当一个波束锁定目标时,雷达波束脉冲会迅速提高强度以确保跟踪,当两个波束都锁定同一目标时,就如同落入了瞄准的十字线中,导弹马上就会发射。当被“扇歌”锁定时,SEESAM
会亮起一个指示灯,这个灯被成为方位角指示灯,但是飞行员则称其为 AW shit。




F-100F 野鼬鼠的乘员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他们的行动了,而 F-105F 野鼬鼠的乘员则要开始他们所憎恨的课程。不管怎样,1966
年夏季,他们都忙于与萨姆的残酷斗争。F-105F 野鼬鼠通常与 F-105D 机群组成“猎杀”小组,野鼬鼠搜寻、定位目标,而由 F-105D
摧毁。
执行“铁拳”任务的 F-105F 与 F-105D 不仅装备了火箭弹、炸弹与集束炸弹,而且有新型
AGM-45“百舌鸟”反雷达导弹(一种“麻雀”空对空导弹的派生型,装备被动雷达导引头,曾用于 F-100F
野鼬鼠的短暂服役生涯之中)。“百舌鸟”会瞄准一个工作中的雷达,但它有一些局限性:针对某种雷达需要特定的导引头,意味着预定打击“扇歌”雷达的导弹无法发现“火罐”雷达,它的射程也小于
SA-2,而且当敌方雷达关机的时候它会失去目标锁定。


稍后,野鼬鼠将搭载更大些的
AGM-78A“标准”反雷达导弹(STARM),一种基于海军“标准”面空导弹的反雷达导弹。不过它太重了,以至于需要加强飞机的挂架。它也需要配备特定的导引头,但是它有更大的射程、更大的战斗部,而且导引头具有记忆功能,即使雷达关机也能进行攻击。

敌人总是精明的,他们获得了教训,使用雷达上更加保守,以免被野鼬鼠发现,不过这也是件好事:雷达不工作,自然无法瞄准美国战机。野鼬鼠的乘员们也对他们的工作越来越熟练,他们常突然出现在山顶确定一个雷达站的位置,又闪电般消失到山后,然后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对雷达站进行攻击。那些残酷战争的幸存者们通过实践发现,他们拥有找到并摧毁防空阵地的能力了。
但这并不总是件轻松的事情。当其它飞机尽可能的远离防空阵地的时候,野鼬鼠们却要吸引它们的注意,这导致了野鼬鼠的座右铭:“YGBSM”,就是“You
Gotta Be Shittin'
Me!”——这是当第一支野鼬鼠部队乘员被告知他们的任务时的第一反应。后座的电子战军官有特殊的理由确认他们被陷入了困境,他们是从 B-52
的机组中挑选来的,轰炸机已经装备电子对抗设备很长时间,而他们往往又有些古板。一个电子战军官说道:“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一个战斗机飞行员,他们受到的训练是好斗与令人厌恶的,但他们没有辜负我们”。

两名野鼬鼠的乘员获得了美国军方的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1967
年 3 月 10 日,上尉 Merlyn F. Dethlefsen 驾驶一架 F-105F 野鼬鼠,由另一架 F-105F 和两架
F-105D 陪伴,为攻击机群开路,这从字面上看就是一个地狱般的使命。

领队机的
F-105F 几乎马上就被高射炮给击落了,全体机组乘员被俘。高射炮同时击中了一架 F-105D,迫使其返航。每一架幸存的“雷公”都携带了 2
枚“百舌鸟”导弹,他们发射了 4 枚,但是没有命中目标。耗尽导弹后他们打算撤离目标区域,只是又遭遇到了两架 Mig-21
截击机,他们很容易就动摇了,因为北越遵循苏联式的防空理论,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截击机与地面防御都严格限制在自己的区域内。避免引起指挥混乱以及误伤。F-105
们返回了目标区域,Mig 果然没有跟随。当倒霉蛋们再一次穿过了高射炮密集的炮火,又看到了另外两架 Mig-21,于是又被赶回目标区域。

Dethlefsen
的后座电子战军官 Mike Gilroy 事后回忆到:“Merlyn
是一个固执的荷兰佬,一旦惹毛了他后果会很严重。这次我们孤注一掷,开始大开杀戒。高射炮是可怕的,但米格更可怕。”两架“雷公”在防空阵地上通过了一次,但错过了目标。当他们再次通过时,Gilroy
锁定了目标,两架雷公投下了航弹与集束炸弹。最后两架 F-105 都回到了基地,只剩下极少的燃油,飞机上弹痕累累。Dethlefsen
由约翰逊大统领亲自颁发了国会荣誉勋章,而 Gilroy 则获得了空军十字勋章。

在不久之后的 1967 年 4 月 19 日,空军中校 Thorsness 在完成“铁拳”任务后僚机被击落了,当时他已经缺乏燃料,但是仍然留下支援空中救援行动,驱散了试图拦截的 Mig-17 们。他击落了 1 架并重伤了另外一架 Mig-17。在空中加油的时候,他还错过了一次机会,并在空中加油的时候飞机出现了烟雾,最终他安全降落在泰国的前线机场乌汶(Ubon)。很可惜,仅仅在 4 月 30 日,Thorsness 的飞机被击中了,严重损伤,他和他的电子战军官只能弹射跳伞,Thorsness 严重受伤,被北越俘获,在战俘营中度过了漫长的 6 年。
空军对 ATI 的魔法盒子是如此的热衷,下达了大批量购买“矢量”与 WR-300 的合同,分别赋予代号 AN/APR-25 与
AN/APR-26,装备了所有的攻击飞机。1966 年 11 月,这些盒子装在 F-105D
上投入了战斗。大约同时干扰吊舱也投入了行动,这种吊舱在头部整流罩下装有天线,而在尾鳍的顶端也有小型的天线。简单的提示导弹已经发射与方向有很大的作用。飞行员可以在知道有导弹来袭后及时的进行机动以规避导弹。SA-2
的设计缺乏对机动性的考虑,不能迅速机动以将战斗机纳入其战斗部的杀伤半径之内。

野鼬鼠们依次进行了更新。56 架 F-105F “野鼬鼠”进行了升级,达到了改进型“野鼬鼠”的标准,被赋予新的代号——
F-105G“野鼬鼠Ⅲ”。她们携带了新的改进过的魔法盒子,包括 AN/APR-35 雷达告警接收机(RWR)、AN/APR-36
发射告警接收机(LWR)与 AN/ALR-31
全向式雷达定位告警系统(RHAWS)。最初的飞行后,她们又加装了一种有特色的内置电子干扰系统,AN/ALQ-105,这是 AN/ALQ-101
电子干扰吊舱(是 F-4 的常用自卫电子干扰吊舱)中的一部分,装于机腹。这样 F-105G
就可以不需要占用外挂架以携带电子干扰吊舱了。最终,她们可以携带改进后的 AGM-78B-1 反辐射导弹(STARM,有双波段被动雷达导引头)与
AGM-78B-2 反辐射导弹(STARM,有全波段被动雷达导引头)。


“野鼬鼠”是越南战争中最伟大的空中冒险,战斗的后期,USAF 的评估小组对于战斗环境下的 USAF 电子战系统作战效能做了严密的评估分析,给“野鼬鼠”打了最高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评估的结论是:攻击雷达天线只是降低了其 5% 的工作时间,而实际发现、摧毁萨姆阵地的概率则更低。“野鼬鼠”的真正作用在于纯粹的恐吓:当“野鼬鼠”在战场上是,萨姆的发射率降低
NORTHSCOPE/ T-STICK II/ COMB
还有一些其它的 F-105 改进型被少量使用。
1967 年初,少量 F-105F 为了提高夜间攻击能力进行了改进,用改进的 R-14A
雷达改进了火控系统,并为夜间操作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小改进。这些被成为“Northscope”或“突击钉”(Commando
Nail)飞机,她体现在雷达系统上的改进仍然不能提供足够的精度以完成战术攻击任务。使用雷达,意味着要保持航向与高度的攻击航线,使得飞机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因此,一年后“突击钉”被放弃了。

1967 年底,大约 12 架在越南服役的 F-105F 各装备了 1 台 Hallicrafters 公司的 AN/QRC-128 VHF
波段无线电通信干扰机,用于阻隔 MiG
与地面引导之间的通讯。苏联防空理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截击机飞行员的活动由地面严格引导,只有很少一点的主动性。这意味着一旦切断了地面引导的通讯,拦截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
雷达干扰只需要相对低的功率,这是因为只需要干扰一个很弱的反射雷达脉冲信号就可以了。可是与此相反,通信干扰就意味着破坏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通信链路,因此需要加大功率用噪音信号以淹没语音信号。而
AN/QRC-128 干扰机则采取了欺骗的干扰方式,记录下语音对话然后用一个小的延迟发射回去,导致断章取义而无法理解。
一个大盒子,被飞行员们称为“上校的计算机”,取代了后座飞行员的位置,而飞机称为“战斗马丁”(Combat
Martin),并可以由驾驶舱后一个大面积的刀形的天线清楚的区分。她们可以运载全部的战斗载荷,而 AN/QRC-128
也不需要密切的关注,可以为攻击机群中的其它飞机提供火力支持。

战斗马丁准确来说只进行了一次战斗行动。而控制着美国战略情报与监听北越通信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马上就意识到了空军在干扰,叫嚷着让空军停止行动。NSA
的态度是通过对北越战斗引导的监听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干扰它,因为这个是 NSA 的领域,他们的话就是法律,所有的努力都白白浪费了。1970
年开始,所有的战斗马丁都转换成了 F-105G 野鼬鼠的配置。
1969 年,30 架 F-105D 依据"AN/ARN-92 Thunderstick(T-Stick)II"
计划安装了先进的攻击电子设备,特征是一台 AN/ARN-92
罗兰无线电导航接收机,以实现夜间与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攻击能力。罗兰电子设备被安装在驾驶舱后到垂尾前的隆起的机背中。不过此时 F-105
已经逐渐退出了越南战场,而这些 T-Stick II F-105 也没有返回过战场,只是在美国本土度过了他们剩余的服役生涯。

“雷公”的黄昏
到了 1968 年的春天,滚雷行动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失败了。美军的伤亡越来越多,而北越被证明对于迫使他们返回谈判桌的轰炸始终无动于衷。1968
年 4 月 1 日,整个月的轰炸都被以某种适当的理由取消了,其后有规模逐渐减小的间隙性轰炸,直至 10 月 1
日行动完全停止。由于美国的总统选举在即,轰炸于 11 月 1 日正式停止了。
接下去的三年中,在北越没有了更多的轰炸行动。这段时间里,F-105
机群从打击机群中撤出,幸存者们回到了家乡。F-105“雷公”最后的轰炸任务是在 1970 年 10 月 6
日。“野鼬鼠”“雷公”仍停留在前线执行她们的打击任务。认真攻击北越的行动于 1972 年春季再次开始,行动代号是“自由列车”,最后增强为“后卫
Ⅰ”行动,而到了圣诞节期间,行动达到了高潮,代号也变成了“后卫Ⅱ”。这次行动远远缺乏克制,但是确实有效,按美方观点,“后卫Ⅱ”行动展现了美国的决心,最终将北越打回了谈判桌边。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野鼬鼠”“雷公”们通常与“鬼怪”组成猎杀小队,从而使得大多数数量有限的 F-105F 还能活跃于战场之上。他们一直活跃于战斗之中,直到美国人于 1973 年初最终退出了公开的战争。
“雷公”在战争中的损失是与其奉献相关的。一共损失了 395 架“雷公”,只有 61
架是因为操作事故的原因。小口径高射炮与萨姆导弹是战场上最大的威胁,他们击落了 312
架“雷公”,小口径高射炮比萨姆导弹更具威胁,大部分的“雷公”都是它们给击落的。北越的 MiG 也击落了 22 架“雷公”,但是“雷公”们面对
MiG 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的,他们甚至比 MiG 更加厉害,击落了 27.5 架的 MiG 战机,而且有意思的是,其中 24.5
架是“雷公”用航炮解决的。这是与越南战争中其它战机的空战记录非常不同的一点,沃特的 F-8“十字军战士”与麦克唐纳的
F-4“鬼怪”的击落击落大多数是用空对空导弹取得的。
在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的史册中,共和制造的 F-105“雷公”战斗机也留下了一笔。1964 年,军方对 F-105B
进行了特殊改装,火神机炮被压舱物取代,同时为了特技飞行的需要,机身和机翼的一部分被加固,并加装了烟雾发生器。但雷鸟在 1964 年 4 月 26
日到 5 月 9 日间只用 F-105 做了 6
次表演,由于机身结构承受过载过大而发生了一次重大事故。因为“雷公”战机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造,这比参加飞行表演重要的多。雷鸟原计划用
F-100D 暂时代替“雷公”,但是此后雷公再也没有回到雷鸟的机库。


1971 年 1 月开始,“雷公”们开始从 USAF 中退出现役,成为美国空军的储备或者服役于美国空中国民警卫队,而最后的改型 F-105G
则在 USAF 中继续服役,直到 1980 年 7 月才被送入美国空军的储备库。储备的“雷公”最后一次飞行是在 1984 年 2 月 25
日,是一架 F-105D,更多的“雷公”于 1985 年初从空中国民警卫队中退出了服役。有许多的“雷公”用于各地的静态展示(超过 90
架),但是再没有一架能够重返蓝天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生不逢时的雷公——共和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