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作茧自缚:全国一盘棋的沙皇俄国 为何会输掉世界大战?

作茧自缚:全国一盘棋的沙皇俄国 为何会输掉世界大战?

冷炮历史2020-04-02 14:51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场超级悲剧。相比失去大位的德皇威廉、末代奥皇和奥斯曼苏丹,全家被杀的尼古拉二世无疑结局最为凄惨。然而,倘若将时间倒退回战争爆发时的1914,恐怕没人会相信他们将遭遇如此厄运。

至少在当时的观察家眼里,俄罗斯帝国的实力还在蒸蒸日上。甚至被认为有希望取代英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强权。

1 黄金十年

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

直到战争爆发的1914夏季,俄罗斯帝国的在列强中都排名倒数。但经济领域的增长速度,却让所有外人都惊叹不已。尽管在10年前的日俄战争中丢尽颜面,但由此触发的1905年革命与雷斯托平经济改革,也释放了遭压抑许久的发展动力。改革者们破除了村社经济传统,积极将本土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依靠降低农民生活水准,成就了飞黄腾达的黄金十年。

截止1913年,俄罗斯产小麦已占世界总量的1/4,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超级大国。但提高更快的还是铁路长度与军事工业。从而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俄罗斯有无数身体强壮、吃苦耐劳的后备兵源,同时也握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缺乏的只是建立必要资金与技术。恰逢输掉普法战争的巴黎当局,急需用大笔外投资去振兴本国金融业,便将地大物博的俄罗斯视为战略投资目标。

法国的资本与技术 推动着俄罗斯帝国复兴

有了法国金融家协助,俄国在整个19世纪后半段都掀起了铁路建设热潮。先后通车68多万俄里,占当时整个欧洲铁路网的1/5。到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他们还在法国银行团的支持下,提出更具雄心的基建方案。期望在未来10年内,将全俄罗斯的铁路规模再扩张4倍,并同步建设多家大型兵工企业,提升军队的重炮和自动武器装备率。作为潜在对手的德军总参谋部,也一度对这个方案非常害怕。他们经过推算得出结论,俄军将在1946年获得与自己的战力平衡。为了有机会彻底制服对手,必须在这轮基建完成前就开启东线战事。

然而,第二年的战场表现,还是让杞人忧天的德国军大跌眼镜。空有百万数量的俄国陆军,竟让1/3的士兵手里没有步枪。至于靠铁路网完成的大兵团集结,也远不如战前预测的那么迅捷。即使是将全部兵力都勉强送到前线,也会因糟糕的后勤而无力发挥。从普通的弹药到电话线,几乎没有一样是不会短缺的。数量本来就少的重武器,更是打坏一件少一件。仅在1914年8月的坦能堡战役中,大部分俄军炮兵就被发现少了1/4武器,且每天能发射的弹药还不足3发。

弹药匮乏是俄军炮兵在一战中的致命伤

2 沙皇陛下的三驾马车

出席战争会议的沙皇尼古拉二世

如果将这一切归咎于俄罗斯当局的懒政,未免是太过冤枉他们。事实上,沙皇政府在宣布总动员后,就竭尽全力的将方方面面都管起来。但正是这种舍我其谁的大国豪迈,将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

原来早在1913年,俄罗斯帝国就为协调陆海军之间的预算争夺,成立了凌驾于两者之上的国防委员会。但尼古拉沙皇依旧不够放心,先后针对各类物资保障和运输问题,组建了由农业部、交通部、陆军部和工商业部参加的五部联合会议。最后,针对武器和弹药的生产问题,组建由陆军部和工商业部主导的军工生产委员会。从而完成了能统筹全局的“三驾马车”。

莅临兵工厂视察的 沙皇尼古拉二世

虽然不能和后来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相提并论,但这三驾马车也称得上帝国的绝对权威机构。因为陆军部与工商业部,本来就具有很高实权。所以,五部和军工生产委员会,就经常连沙皇之下的大臣决定都不执行。惹得部长们不断告御状,提醒皇帝必须尊重自己的传统权力。当然,莫斯科官场上的派头十足,并不能缓解沙皇政府的低效和重复浪费。平时的玩忽职守习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超级战争中被无限放大,也给俄国军队战力以最致命伤害。

相比之下,俄军表现最出色的还是人力动员。在1914-1916年的短暂时间里,他们就把超过1500万人的士兵送上前线。如此可怕的数量优势,确保俄军在东线战场上屹立不倒。正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补充,才得以在坦能堡的惨败后,继续保持对奥匈帝国的军事优势。甚至有在南线战场屡屡获胜,给本国评论家与盟友以最后期望。

在前线接受检阅的俄罗斯帝国士兵

3 全局统筹的大而无当

在冲锋前进行战前祷告的俄军士兵

但过于强调数量的反面,就是对后方劳动力的需求漠视。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服务战争”的口号声中,有超过46%的适龄男性被送上沙场,造成工农业生产的大幅衰退。

为了弥补劳动力缺口,俄国人又以各种方法提高妇女和儿童的工人比例。比如建立专门的女兵生产部队,还将作为边缘族群朝鲜人和中国人都塞入军工生产部门。最后就是组织战俘,进行无偿的强制劳动。

劳动力不足让俄罗斯也必须大量动员女工

显然,以上措施都无法拯救崩溃的民生经济。到1916年底,俄国就不但面临兵源枯竭问题,连国内的耕地面积也锐减了85%,造成1/3的粮食产能消失。农村和中小城市的粮价迅速飞涨,到处都有人因物资匮乏而挨饿。最终,连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也经常出现口粮短缺。

在更为要紧的军火生产领域,生产委员会也不断加大投资,并加强对流程的严格监管。但工作成效还是远不足以应付前线所需。尤其是行业内的私营企业占比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俄国人有效运转战争机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罗斯兵工厂

例如在开战初期,俄国的军用火药主要由3家国营工厂和1家私营工厂提供。虽然都收到了大额订单,但只有那家私营企业将年产量提高了50%。于是,军工生产委员会投资建设了许多国营新厂,却发现还是不能提高产能。因此在整个1916年,全国上下就只产出了38万普特火药,而当初的计划却是遥不可及的70万普特!

然而,即便是如此之少的军火产量,也经常不能顺利运抵前线。这主要归咎于五部委联合会议管辖的交通部。虽然他们在名义上控制着全欧洲最庞大的铁路网,但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规划,让里程数不再具有纸面意义。许多线路都属于地方利益阶层,为私利而进行的重复投资结果。于是,就有大段的铁轨被铺设到偏远乡村,对前线机动和运输却没有任何帮助。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主干线却很少,并且互相不能连通。那些位于交通枢纽的火车站,不仅规模小且设施简陋,也很难完成战时的货物交接。倒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城车站,在建造时就极尽奢华,为的仅仅是让沙皇有机会路过表彰。

一战期间的俄罗斯边境铁路

此外,俄国的火车头生产能力也非常不足。这既是因为工业生产水平落后,也由于军工生产委员会的全盘计划,将部分火车头企业强行转产弹药军械。结果,对弹药增产贡献不多,还严重影响了交通工具的正常提供。

因此从1915年开始,就算全俄罗斯的工厂都加班加点生产弹药,也因运输效率低下而无法及时送往前线。大量物资在车站与仓库内堆积如山,边上则停满了等待装货和卸货的车厢。根据第二年的调查显示,各类无法正常出发的车厢竟多达15万节,大约有500个火车站都处于停满状态。最后,为了让后到的专列通过,不得不将铁道上的其他车厢都强行推开。

1916年的俄罗斯帝国铁轨线路总图

4 罗曼诺夫王朝的死局

屡屡失利 让前线的俄军的不满情绪飙升

后人回顾这段往事,或许对导致俄罗斯全国大乱的深层次原因,无法用只言片语来简单说清。但帝国当局至少有2点不足是可以被拿出来讨论。

首先是君主个人意志,对军工生产的负面影响。根据俄国的战时体制规定,争夺资源的海陆军部门,经常要越级向皇帝本人请示。尼古拉虽然能一言拍板,但又经常跑去前线亲自指挥部署。如此一来,许多紧急事务都在战役前被呈递上去,等到统帅班师回朝才付诸实施。

抵达克里米亚半岛视察的 尼古拉二世

其次,战局的发展不利,又让皇帝经常临阵换帅。频繁的人员更替,自然也扰乱了军工生产计划的正常进行。在短短3年都不到的时间里,俄罗斯一共更换了6位内务大臣、4任陆军大臣和许多其他的重要职位。每任新官就位后,都要对基层释放三把火,并习惯性的推翻前任做法。搞得企业和办事机构都无所适从。但这些人本身也得看沙皇脸色行事,凡事都以揣摩圣意为先。一来二去的朝令夕改或反复拖沓,自然不能发挥各统筹部门的理想效率。

最终,俄罗斯帝国没能将理论上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不负责任的相互牵制,造成前线部队的萎靡不振。事情发展到1917年,已有大批充满厌战情绪的士兵开始逃亡,并期望任何人以任何手段来替自己结束战争。至此,尼古拉二世的泥足帝国,也就步入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倒计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作茧自缚:全国一盘棋的沙皇俄国 为何会输掉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