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埋铜钱到烧纸钞:古人如何让亲属在另一个世界里闷声大发财
冷炮历史2020-04-07 12:46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三月下旬以来,各地已有多处发生大火,其中又以植被密集的凉山西昌最为严重。于是就有专家出来认证,是人们在清明时节上坟烧纸钱,导致以上灾祸的频频发生。然而,这个说法至少在海拔较高、气候干燥的当地站不住脚。所以,此类新闻就更像是报纸的吸引眼球之作。
但却很少有人会问:既然烧纸钱如此危险,为何还能成为一种风靡全国、跨越民族的普遍风俗?这种做法究竟起源何处?又开始于什么年代?
1 从铜铸冥币到纸钱
最初的冥币依然使用铜或锡做材料
时间倒回汉朝,当时的人们已经捣鼓出用于陪葬的瘗钱。这种由金属铸造的初代冥币,与真正使用的铜钱十分类似。然而,由此带来的造价高昂,让其成为达官贵人阶层的专属,普通百姓显然是消费不起。至于后世通行的纸钱作风,民间也长期留存有2个不同版本。
首先是将纸制冥币的起源,归到明太祖朱元璋头上。据说在他早年起兵的时候,手里非常缺钱。于是便向寺庙中的各神堂打下欠条,谎称自己成事之日就立即奉还。等到大明一统江山,堂堂洪武帝竟直接用锡做的纸做结账。由此引得民间纷纷效仿,开始流行起纸质的冥钞。但这则传说的指向时间,还是距离冥钞出现要晚几个世纪。更像是百姓为讽刺明朝皇帝抠门而编出的搞笑段子。
喜欢赖账的朱元璋 经常被视为纸钱发明者
另一版本与之也是大同小异。认为是纸张滞销,让人想出妙招,做成纸钱给逝者家庭。至此,纸张制造商就和另一个世界人的闷声大发财产生联系。但因为没有准确的年代记叙,这种冥钞起源论的真实性依然要打问号。毕竟,纸钱在祭祀界的普及时间,实际上早于正式流通领域。
实际上,烧纸钱风尚的起源,还是依靠统治阶层的无限欲望。尤其当治下的地盘严重缩水,价格高升的铜冥就不能被大量送去地下挥霍。例如在南朝的萧齐时代,王侯们就受源自印度的佛教影响,流行起大量烧东西祭祀。这种习惯传承至唐朝,终于诞生出最早的专用纸钱。其年代明显早于用纸币进行支付的北宋。当然,唐朝人的纸制冥器也不限于货币。例如在吐鲁番的阿斯塔纳唐墓中,便出土了各类纸扎器物,算是告别铜制冥具的重要象征。
唐朝阿斯塔纳墓中出土的纸片人冥器
到了宋朝,个别城市的商品经济相对以往更加发达。大量被用于支付的纸钞,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城开封与后来的临安,便相继出现了专门经营此业务的“纸马铺”。不仅有提供纸钱,还包括纸碗、纸碟、纸瓶、纸盂和纸马等一应俱全的配置。足以让亡故者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小康生活,惹得士大夫与皇亲国戚都参与其中。
但在当时,体面的上流社会还是会对烧纸钱的行为表示不耻。大名鼎鼎的杜衍、钱若水、吕南公和司马光等人,都公开表达过反对意见。或许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烧纸钱就相当于今日民间的坟头蹦迪举动。大臣也曾劝谏为高宗皇帝烧纸的宋孝宗,称民间的鄙陋习俗,不是开明圣主的应有行为。但总有理学家站出来反论证,要求对这种不可逆的风俗网开一面。于是,孝宗也就对谏言不以为然,甚至称那些为自己辩解的大臣,比反对者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烧纸钱的真正起源 还是喜欢滥伐钞票的宋朝
2 官家的严防死守
烧纸钱的副作用 就是容易引发城市大火
正是由于理学家与皇帝双重背书,让那些支持烧纸的文人便理直气壮。他们纷纷跳出来发表言论,阐述冥钞的优越性。觉得这种风格有利于民间舒缓贫困情绪,让普通人在往生之后,也能去低下世界富裕一回。
然而,由烧纸钱习俗所引发的大量火灾,很快就让朝廷感到不胜其扰。据其留下的官方记载显示,在南北两宋的300多年里,全国各地的大型火灾数量竟高达200多次。且主要在各大城镇,又以京城的频率最为密集。每次火警响起,就意味着至少有三位数的的建筑将化作灰烬。传统中式建筑往往木质结构为主,寻常人家的民房还经常夹杂着茅草、竹片等辅助建材,都是有利于火势蔓延的绝佳材质。加上宋朝时期的城市规模扩大,让大量房屋密集排列,就免不了在祭祀时节带来隐患。这种为纪念死者而制造更多死人的情况,逼的朝廷也不能袖手旁观。
宋朝时大量建立的 望火楼
于是从宋神宗当政开始,官方在兼职防火的巡检以外,又设置了专门的潜火铺。至少在都城开封,还配有专门的望火楼监控险情。只是在这个阶段,普通人不被允许擅自组织救火,必须等巡检队伍抵达后才能给予协助。这种脑残政策,到之后的真宗与仁宗时期被取消。但为继续强化管理,朝廷还是下令让臣民不得擅自在夜间点燃火烛。如果确有烧纸钱祭祀需求,也必须在大白天里全部完成。若是自己躲在家里偷偷焚烧,则会被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
尽管有如此的严防死守态势,顶风作案者依然络绎不绝。北宋中后期的名将狄青,就因在夜里擅自烧值钱,被探火兵发现后举报。随即就遭贬官处罚,丝毫不顾及他对王朝的那些贡献。虽然正史对狄青的贬官原因是另有陈述,但以私自烧纸为借口进行受罚,也表现出朝廷对此类事情的重视程度。
名将狄青 也因为偷偷烧纸钱而被人揭发贬官
3 挺进大西南
传统的西南土著 对烧纸钱的接受程度很低
与此同时,烧纸钱在西南地区的普及却遭到很大抵制。众多由地理阻隔所造成的民风差异,也在唐宋之际,受到南诏、大理等地方强权的保护。其本身的地缘和经济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原习俗传播。
首先,西南依靠蜀身毒道等贸易线路,一直是印度洋古经济圈的分支。所以,大理产自马尔代夫的贝壳币在本地成为主流支付手段。哪怕到明朝中期,还有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土人的贝币交易情况。因此,贝壳就是从古滇国时代就流传下来的陪葬祭品来源。
蜀身毒道的存在 让西南实际上属于印度洋经济圈外围
其次,西南大部分地方都没有点出造纸科技,长期沿用老旧的浇纸法。感人的产量,使其仅能勉强比过布帛和竹简,距离大量滞销的冥钞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当地广泛存在的鬼节烧包习俗,实际上更多是与道教或原始信仰中的烧符箓习俗相关。纸钱祭祀反而是后来传入的新风尚。
最后,当地环境也迫使居民更加注重保护森林。容易引发火灾的烧纸钱行为,自然很难被迅速推广。即便是经历之后的文化融合,也只是众多祭祀活动的某个环节。对于冥钞的需求量远小于中原地区。虽然有南下移民的潜移默化,依然无法在众多土司领中成为主流。
烧纸钱在西南的传播推广 几乎与改土归流同步
但在明清两朝的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西南本地的传统社群组织瓦解。烧纸钱也就成为西南人民所不能抛弃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到没有皇帝的新社会,拒绝执行者还会被骂作是数典忘祖之徒。
不过,正如烧纸钱本身的从无到有发展,我们还是能从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看到希望。例如留居海外的很多群体,就会因地制宜的发展出各式新款冥币。一些追求时髦的沿海地区,也有了能与时俱进的电子纸钱科技。从而让支付宝这类新四大发明代表,成为给另一世界汇款的重要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烧纸也不会成为秸秆与烟管之外的重要碳排放来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从埋铜钱到烧纸钞:古人如何让亲属在另一个世界里闷声大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