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多梅日桥头堡的奥格莱德之战,是德军虎王坦克在东线的首秀,只是秀砸了........同501营的早期虎王一起的第16装甲师也一样在欢声笑语中打出了GG.......本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说501营第二部分说第16装甲师。
这次战斗的具体经历已经在很多视频和文章中被人介绍过,不再过多赘述他们说过的细节。德军此战11-13日期间损失了16装甲师的15辆坦克(四号/豹式以及三突)、8辆来自于第501重装甲营的虎王坦克。(另注:巴尔克回忆录中写到一个新到的虎营24小时内45辆虎王坦克因为技术故障损失了3辆)
这些虎王坦克分别是:
8月13日被俘虏的2辆指挥虎王:
1连连部的102号虎王
该车被拉到了库宾卡打靶,臭名昭著的虎王打靶丢人就来自这辆车。但是这辆车打靶前悬挂系统基本失灵只剩负重轮,炮盾炮塔都被拆除,结构不完整。所以这辆车打靶情况会略逊色于实战情况……
营部的502号虎王(该车状态最为完好)
以及一辆普通虎王,也就是2连3排的234号虎王
此外8月12日另被击毁虎王3辆、8月13日被击毁虎王2辆,他们分别是:1连的112、121、124、131号车和3连的334号车。
以上的虎王和16装甲师坦克损失位置分布图如下
毫无疑问,这是虎王坦克极为黑暗的首战,2天时间8辆虎王坦克彻底损失(一天3辆另一天5辆,当然,隔壁丘吉尔/Kv-85/is-2/isu152等单日战失就超过5辆甚至10辆以上的案例一样一大堆……虎王丢人的战损也比他们丢起人来好看多了)同样也是我号号主最喜欢的第16装甲师的一次丢人场面。
那么此战德军表现不佳的原因都有什么呢(分析原因不代表说我就觉得此战不丢人了,丢人还是丢人的一批,苏军坦克兵着实也进步了不少!):
虎王营角度:
1.老兵存不住导致的人员素质严重下降
501重装甲营国防军第501营已经是第二次重组,
第一次,去北非的营部和两个连的主力在3月份并入504营并且在5月12日于邦角半岛投降。几乎全员折在北非战场,后方训练的该营3连则成为了Gd装甲团第10连。
43年9月该营以剩余的150名官兵为核心进行了重组,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接受虎式,带虎式平均训练一个月以上后12月5日发往东线,交战烈度尚且不太强的中央集团军群。不过该营的员额缺额问题似乎并未得到解决,该营2连连长座车的无线电员居然是一个俄国女人!悲催的该营在夏季又被卷入巴格拉季昂行动,战役中损失了全部的虎式坦克,人员也有一定的损失,新补充的人员素质势必无法与第一批组建相提并论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501营表现是不如早期的502、503、505这几个虎营,甚至不如507/509)
这个150人是什么概念呢?,就假设501营新组建编制,八百人(可能压低了),那老兵留存才百分之18.8……怎么说呢,做个对比吧,同样是资历老的虎营,国防军第503重装甲营自43年1月参战直到1944年12月,快两年,各种大仗加坦克基本全gg的胡贝口袋或诺曼底战役。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激烈的作战该营也就是阵亡失踪了529人……(12月不算hiwi全营还有910人!损失不小,但明显该营两年间的损失率都没有501营一次主力折在北非那么恐怖)老兵甚至可能还夹杂着根本不上阵的大量文职才留150人的501营,他第一次重新组建时就已经底子稀巴烂了。不到一年又重组了,可惜要换新坦克……(虽然人员幸存比在北非多得多)
1943年3月1日,第10装甲师第7装甲团3营(501营暂时并入第10装甲师的时期),该营被迫自毁炸毁的7辆虎式坦克中的11号和501营2连的833、823号虎式。最终到1943年5月非洲军团战败501/504营运往北非的41辆虎式坦克全部损失无一幸免,此外大部分人员被俘,两个最早的那几个虎营的老兵留存直接被釜底抽薪了。
照片拍摄于1944年3月下旬,第501重装甲营与第256步兵师开展的“胡贝图斯”行动,围歼了一小部分苏军。
2.雪上加霜的训练/持车时间严重不足
这个营就算重组了也没消停,训练极其仓促:7月5日该营丢光了虎式坦克,14日开始在奥尔德鲁夫训练场重建。
此前的6月25日才正式开始接受虎王重型坦克(6辆),第二批虎王坦克在7日,发送了12辆,7月26日时才做到除去1连,虎王基本齐全。该营大部分虎王在8月5日乘火车开往前线(也就是说除去最差的1连,绝大多数的车组拿到虎王坦克可供训练的时间都还不足一个月!)而在此战损失最严重的1连补齐虎王坦克已经是8月7日了(4日8辆、7日4辆),这个连的绝大多数虎王车组即使算上毫无训练机会的列车运输途中,接触自己的虎王时间也不足一个星期!
其实,德军装甲部队训练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营的发挥,第503重装甲营的1、3连都在诺曼底战役中使用过虎王坦克,该营绝大多数坦克损失在诺曼底后,9月初在国内重建,19-22日接受了齐装满员的45+2辆虎王坦克,10月12日奉命开往匈牙利,并执行了一系列解除匈牙利武装的行动,直到10月19日该营才正式投入作战。3天时间强悍的该营便宣称击毁了120门反坦克炮!(苏军反坦克炮对抗四号三突都不一定把握,对抗虎式都费劲就别说虎王了)
另一批训练时间充足从而战斗力强悍的极端案例则是wss第102、103重装甲营(后改名wss502/503)。这两个重装甲营前者诺曼底战役后退下,直到次年三月末才参战(原帝国师虎连扩编,而且大火诺曼底,虽然损失不小,还是有一定老兵留存),后者更是从43年7月组建以来,直到45年一月末才参战(但该营一样有老兵就是了)。这两个虎营虽然注定无力回天(废话,一个虎营能会天的话要集团军群干什么)但却成了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战争末期最靠谱的装甲预备队了。wss502重装甲营在第九集团军的哈尔伯突围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开路先锋角色;而wss503营则在柏林巷战进行着最后的疯狂,以39辆虎王的损失(其中17辆战损其余皆是自毁/遗弃),取得了超过500辆坦克自行火炮的战绩,刷出了在45年显得恐怖的12.8的kd比(即使这个营偏离谱的战绩按战绩注水2.5倍算,39辆虎王200辆战果的kd比也是5以上!)。
3.早期虎王的机械不太可靠问题
多个来源指出,这一批虎王坦克在凯尔采下火车,履带机动到前线的途中出现了一定的故障问题(延津的书中说11日到达时只有10辆战备;虎之战绩说当天路上10辆虎王坦克因为悬挂故障趴窝需要修理;虎王技战史证明了10辆故障和11日清晨只有9-11辆虎王按时无恙到达这件事)
当然了,早期虎王机动性不可靠不代表虎王都不可靠,这一时期虎王有早期的18钝齿主动轮崩齿问题,这个问题在44年5月更换了9齿主动轮后得到改善。(当然这批早期虎王还是比自燃的某团的早期豹D要好看的多)
中期的虎王可靠性要比早期虎王好很多(大部分初期不太可靠的坦克的发展都本该如此,所以用初期糟糕表现否认某一坦克并不合适,何况虎王不是初期最差的,你说对吧豹D?)举个例子吧,稍微晚一批的503重装甲营的虎王坦克在10月就有250km行军无严重故障记录,并且在到达不久的几天的战斗中击毁了100多门火炮(谁说虎王不能长距离了履带行军来着)
4.地形原因(泥地,土地太松软,见下图履带状态)
5.虎王弹药放置问题/“完美”重型坦克的衰落
虎王坦克巨长的炮塔一定原因是炮塔尾部是弹药仓。奥格莱德一战中,多辆彻底损毁的虎王(如前文图)是因为炮塔侧面被埋伏的苏军坦克击穿,引起了弹药殉爆彻底损失……
虎王坦克的炮塔艉舱
从车内布局来看,德佬设计虎王稍微脑抽了一下……德军此前的看似浪费吨位,但车内空间富裕的虎式、豹式坦克都不存在在炮塔内放弹药的操作。炮塔放弹药比车体侧面放弹药还要危险,在车组经过侦查,观察,不作死,步兵靠谱的时候(显然比起他们的某些对手德军更不容易犯这个错)车体侧面不太容易被直射命中,但当你攻击侧向目标,转动炮塔时,炮塔侧面相对正面薄弱的防护便会露出……此外很多坦克的炮塔座圈是弱点,豹、T-34、虎王、谢尔曼等经典正面高等效大倾角首上的坦克都存在着炮塔正面相对车体正面更容易被击穿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那个时代,把炮弹放在炮塔内绝不是个好选择。
豹式坦克车内布局,炮塔不放弹药
反而是看起来节省吨位实则车内空间难看的一批苏系的T-34/IS系列喜欢这么布置车内。然而虎王首战就证明了这不是一个好选择。
IS-1坦克内部构图,我们可以看到炮塔侧面放置了85毫米炮炮弹,感谢洛夫佬提供的资料!
IS-2坦克的车内构图,炮塔尾部一样存放弹药
(IS-2车内还有驾驶员旁边两侧巨大油箱的布局……)此战之后,吃一堑的德军不再在虎王坦克炮塔的弹药架放炮弹,虎王坦克载弹量因此下降到68发左右(其实68发载弹量也挺好看的),别忘了虎王坦克的炮弹虽然不是分装弹,口径不太大,他的弹体仍然较长啊。(is-2可能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各种节省吨位的可爱的is-2坦克载弹量才区区28发,不能再减炮弹携带量了!同样的T-34 85载弹量也才55发,如果取消了炮塔艉舱,载弹量将降低到T-55/KV-2上下的水平。)虎王这次折戟奥格来德也反映出了1944年后,甲弹对抗中弹和炮的飞速发展下,在各国坦克炮/反坦克炮如苏军坦克/自行火炮的85/122炮(普通的反坦克炮依然很差)、英军的牵引式/载具上的17磅炮、美军的长馒头,M5反坦克炮、M36坦克歼击车等正常交战距离垂穿130起步的炮的普及度提高以及基层连排级步兵的反坦克火箭筒/PIAT等出现的反坦克能力大幅提升又出现了各种新弹种的大背景下:KV、虎式、虎王这种豪华的全向防护看似水多加面的废物实则很多只要对方反坦克炮稍微菜就根本没啥办法对付这玩意正面甚至包括侧面的“完美重坦”的好日子基本一去不复返。1941年苏军的KV坦克几乎不担心德军大部分反坦克/坦克炮击穿他的正/侧面装甲的,但是好日子过了不到一年,德国人开始搞pak40/kwk40(虽然虎式虎王被破防了,但是德国人走这条路列装PAK-40是早于美英苏的升级的,实际上还是德国人走在了前头),增大了pak-38、pak97/38/kwk39、短75破甲弹的投入后,德国人击穿Kv-1侧面就不再困难了!甚至击穿很多型号的Kv-1正面也照穿无误。1942/43乃至44年初年东线的虎式坦克,是几乎不担心被苏军坦克/反坦克炮在500-1000m外随便击穿侧面的;但到了44年夏西线,盟军的谢尔曼和6磅炮就给虎式侧面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了!不过因此在这几款重型坦克中,装甲平淡无奇的虎式坦克在东线竟然是过得最快活的,这一定程度上源自于苏系反坦克炮发展速度相对美英和德国更加迟钝。“可怜”的虎王坦克,虽然比虎式炮塔、车体侧面要多了角度以及稍微更好的等效。但他面对的炮,已经和当年虎式不是一个量级的了。尽管绝大多数反坦克炮还是别想撼动虎王正面分毫(可能会击穿早期型号的炮塔,但虎王有着二战最硬的无人能在实战击穿的首上装甲是真的!)东线的首战时侧面就已经不把握了……这并不是某一种重坦的错,而是甲弹对抗发展的趋势……你不可能量产出标题里的完美重坦了,即:可生产数百上千辆(直接刷下去鼠、土龟、美国的T29至T34、IS-7、279工程,试验车、无实战车无车权)、又兼顾着吨位还能看不至于干到60吨甚至往上(其实虎王稍微超重了、但更多的试验车也被刷下去)、软性能过硬、车内空间宽敞成员舒适(严厉批判苏系车),保持着一定的可靠性和战术机动能力(不求你跑过中坦,极速35-40km/h就好,这个虎式、潘兴等大部分车倒是都可以做到,但丘吉尔、玛蒂尔达、T-35和KV-1E就够呛了)、不搞炮塔正面放弹药(严厉批判M-103、IS-3),驾驶员坐在油箱旁边和四处都是弹药架的神秘折叠布局操作(苏系车:你差不多得了)、载弹量又不少得可怜(严厉批判IS-2/3),要车内机枪射界好(这个还是避免库战费迪南那种悲剧,当然人家不是坦克)、要装填速度说得过去(口径大的基本都不行了)、要坚甲(T-35不行)利炮(英系步兵坦克不行,75炮巨无霸馒头不行、某种程度上后期KV-1也不太行)还要有个主流反坦克炮都打不穿的侧面的(44年以后基本上所有的二战参战了的重坦这一点根本做不到),然后还能拿出一大把以少克多乃至于以一车对抗多车甚至一车对抗10辆以上还没被迅速干掉的案例(虎式可能最不缺的就是传奇的战绩、虎王和KV的惊人战绩也不少)的超级无敌神车了!您觉得历史上符合过这些标准的除了虎式(42.9-44.4限定)、KV-1(42年春末以前限定)外有几个呢?所以还是那句话:斗兽棋一时爽,但基本足以把全世界大部分二战坦克给笑话个遍。甚至最后发现比起你吹捧的IS/KV/T-34坦克,你笑话的虎式虎王反而还是尽可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车。其实啊IS-2也时不时闹出车体侧面被绕侧的三突、蹲坑的追猎者这些体量更小的东西击穿损毁的黑历史……
其实这些坦克都有优秀的地方,也都有各自的缺陷,非要笑话某系坦克反而会把借着吹的另一系坦克的毛病暴露出来,所以看淡就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为什么具有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的“移动堡垒”式的重型坦克逐渐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