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1918米骚动: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粮食危机

1918米骚动: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粮食危机

冷炮历史2020-04-10 13:40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日本全国爆发了一场规模达200万人的超级民间运动。目标直指当时不断飞腾的大米价格,以及众多被指囤积库存的奸商。米骚动的名称便来源于此。

过去,有许多泛泛而谈的书籍,总会不假思索的将米骚动归结于资本主义危机。但当时的日本并没有遇到什么经济困难,反倒因第一次世界大爆发而步入繁荣阶段。最终却适得其反的引火烧身,引爆了长期被掩盖在深处的定时炸弹。

1 短暂繁荣

一战的爆发 让日本深层次的挤入国际市场

早在1914年,整个欧洲都因世界大战爆而深陷本土沙场。随着大量资源被击中用于本国军需,投入东方市场的资本和产品便迅速下降。作为东亚地区的准工业国家,日本就当仁不让的顶替了西方产能,迅速提高了经济地位。

等到战争在4年后结束,日本已顺利成为世界第一大丝织品生产国。不但雄踞东亚市场,还积极输出产品到欧美各地。据说在当年从东方穿越苏伊士运河的商船中,每10艘就有1艘是为日本铃木商社所有。可见日本利用战争造成的空窗期,为自己捞到了多少时代红利。

血战青岛的日军 为本国赢得了更多国际空间

但西方世界的灾难,带给日本的也不只有重大利好。空前繁荣的市场与外贸收益,也大大提前了深层次危机的爆发时间。例如当日本为抢占市场而需要不断扩大丝绸产量,其本土非常有限的耕地就不得不削减稻米种植比例。此外,实力大增的资本家们,也纷纷去乡下招工。利用高于以往的薪资为诱饵,大量生产欧洲客户更需要的钢铁或机器零件。结果,就是原本需要在田间耕种的大批劳动力,都以最快速度去往城市打工。

最后,国际贸易繁荣还为日本输入了大量英镑法郎等外汇资本。这些钱有不少被用于招工和扩大产能,对拥挤狭窄的本国市场造成冲击。一时间就出现了物价飞涨、万物皆贵的通胀现象。对民生影响最大的米价,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暴涨。

大正时代的日本城市

2 物价飞涨

大正时代 正在耕作的日本农民

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格局,也让日本国内的米价势必上升。当时的全球最大稻米出口方英国,将印度等地的产量都留作本国军需,导致全球价格的同步攀升。进而将这轮涨价风潮又传递到日本。尽管日本城市人口的工资也有提高,但终究跑不赢飞涨的物价本身。

到1918年1月,一石米的价格已在日本上涨到15元,即将突破民众可以接受的极限。随后就引发了又一轮疯涨热潮,首先在6月突破每石20日元单价,并在7月17日有继续上升到每石30日元。当时普通工薪族的月收入也不过增加到15-25元之间,全国民众的生活便迅速陷入困顿之中。

大正时代的日本 耕地面积出现明显萎缩

在这场危机彻底爆发的前夜,日本朝野就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分析,并归纳出两条今人都非常熟悉的指导思路。其一就是选择就是让政府出面进行适当干预,到其他的产量国采购大米存货。随后再有步骤的投放到本国市场,靠着总量去迅速去抑物价。第二种选择就是依靠市场本身,用那只看不见的手去自行化解危机。等到原已萧条的本国农村,重拾起对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市面上的天价大米也就不可能维持下去。

但鉴于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经验,当时的日本寺内正毅内阁,很自然的会选择前一种办法。早在1917年的9月,他们就颁布了《暴利取缔令》,规定商家或个人不得囤积包括大米在内的6种生活物。

时任日本首相的 寺内正毅

然而,这个法令好像对持续攀升的物价并没有产生阻击效果。因为人们对于某种商品的价值认定,并不可能因法令出台而迅速降低。相反,还容易产生反向的自我理解。很多大米生产商也不愿沦为众矢之的,宁可将土地用来生产那非管制物资,从而加深了日本国内的大米存量短缺。

事情发展到1918年的4月,日本政府已经察觉情况非常不妙。他们终于决定从国外大批购买粮食,迅速平抑即将暴雷的国内米价。随即,拥有官方资本的铃木商社负就被委以重任,迅速进口大批稻米进行投放。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来的太晚,力度也远不能起到理想效果。不仅因为进口米的数量始终有限,而且有步奏的投放本身也类似肉包子打狗。日本各地的民众也如梦初醒,爆发了恐慌性囤积和抢购热潮,将米的价格又硬生生的抬了上去。

暴动群众烧毁神户新闻社

3 双管齐下

进口平价米的神户铃木商社 在米骚动中遭到重大冲击

不断高腾的米价,终于让压抑已久的民怨出现爆仓。从1918年7月开始,各地陆续出现了冲击米行、政府机关、禁止商家搬运大米和围堵运粮船的恶性事件。惊慌失措的寺内正毅内阁,又抛出总额35000日元的社会救助奖励计划。但这些钱不仅无助于平息事态,反而继续帮助大米狂涨。

一个月后,日本市场上的米价几乎是一天一变。只用10天事件,就从原先的每石35日元窜升到非常可怕的50日元。各主要城市都开始爆发抗议米价飞涨的市民聚集活动。大批激动的群众,又很快和赶来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进而引出打砸店铺、毁坏警车以及在街面上放火的报复性案件。接着,事态又从城市蔓延至乡村。不仅有农民、矿工站出来效仿城市人口,连少数的警察和士兵都按耐不住,投入到抗议大米涨价的暴动中去。

排队领取免费大米的日本民众

据当时的日本官方统计,全国有38个城市发生过622起骚乱,参与群众超过200多万。加上当时的欧洲也出现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的基尔港水兵起义,更是让当局如临大敌,以非常严厉的措施惩治暴动骨干。先后有25000人被警方拘捕,其中的8000多人被判刑。包括判无期徒刑者10人,10年以上徒刑者59人和死刑犯2人。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不忘动用大手笔来调剂米价,共拨出专款1000万日元作为米价上涨对策经费。各基层部门都开始积极收购大米,再以平价到市面上抛售,才让价格开始逐渐回落下去。

突然出兵西伯利亚 让日本军队采购了天量大米

其实,这场看似突然爆发的米价危机,在很早之前就被埋下伏笔。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长期对进口大米课以高额关税,以便让进口货无法在市场上同本地大米竞争。作为调剂手段,就是从自己控制下的朝鲜和台湾补货,确保市场永远处于一种非常紧的平衡状态。但只要稍有风吹草动,这层脆弱的体系就会出现漏洞,将几十年的旧账都瞬间暴露出来。

最后,1918年的米骚动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诱因。当时的日本为继续巩固强国地位,决定参与列强的武装干涉俄国行动。准备像在1914年的青岛那样,大包大揽的承担下整个西伯利亚战区。但登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部队,无疑比强攻青岛的那批人需要更多驻扎时间。军部便到市面上大量收购口粮,给日趋紧张的市场释放出强烈预警信号,最终促成了这轮突然暴涨。如果日本人能灵活运动市场价格机制,将粮食安全的视野扩大到国际市场,那么1918年的粮食危机与米骚动就根本不可能发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1918米骚动: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