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围:印度教势力在南洋群岛的退场开始
冷炮历史2020-05-05 09:05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4世纪,南洋群岛依然是印度教文化的坚固阵地。无论是紧挨着印度洋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还是东面的爪哇与加里曼丹,甚至更为遥远的摩鹿加及吕宋,无不深受早期传入的次大陆文明影响。然而,这种看似一尘不变的格局,很快就要因许多重大变故而发生逆转。
虽然全过程将继续花费数百年时间,却能以一场艰苦的围攻战作为转折。至于事发地点,就在今日南洋世界的中心城市–新加坡。
群岛间的霸权交替
三佛齐帝国是南洋地区的首个超级霸主
早在11-13世纪之间,半数的南洋群岛都处在三佛齐帝国的掌控之下。这个强权以位置靠西的苏门答腊岛为核心,完全承接了南印度朱罗帝国衰退后的权力真空。依靠印度、西亚和穆斯林世界传播的各类技术残余,编织起属于自己的国际体系。虽然本部以外的区域,往往继续由原来的小王公们管理,却不得不仰仗中央宫廷的认可和保护。
当时,由于控制岭南沿海的南宋政权非常依赖贸易收入,使得国际贸易变得比以往更为活跃。更多从印度或孟加拉赶来的商人,便热衷于将生意推进至广州和泉州。其中有相当部分会以锡兰为中转站,再顺流东进到苏门答腊北部,准备从这里穿越马六甲海峡。这给立国当地的三佛齐人以巨大的经济收益,让他们有财力在国际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比如通过有限扩张,将更多广阔置于麾下管理,并用舰队阻止海盗的肆意掠夺。反过来,这些努力也帮三佛齐坐拥更多声望,进一步促进了霸权合法性。因此,无论是要往东扩张的印度泰米尔人,还是希望向系前进的爪哇入侵者,都没有能熬过三佛齐势力。
蒙古帝国的扩张 也在外围影响着海上贸易
然而,随着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上的急速膨胀,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海运贸易量受到同步影响。加上传统的分封制度,让许多海外殖民地的首领有了自主念头。结果,等到蒙元朝廷主张重新恢复海运通畅,步入晚期的三佛齐帝国也已变得摇摇欲坠。频繁的内斗和外部竞争,逐步撕裂了这个以苏门答腊为核心的印度教帝国,并为蓄势待发的对手创造出绝佳机会。尤其是在1292年,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顶住了蒙古入侵,从而成功积累了更大人气。此后便作为典型的边缘后发势力,逐步蚕食属于前代霸主的殖民区域。
在这个世代交替的过程中,数量众多的三佛齐贵族们也面临着多种命运选择。许多人会永远的失去生命或崇高地位,少部分则急忙与气势正盛的新来者达成妥协。但最大的可能,还是携族人出逃,去到远方亲戚的领地边缘寻找落脚点。其中就有旧港的王公斯里-特里-布安纳,在对自己较为友好的宾坦群岛统治者协助下,到当时还相对荒芜的新加坡岛暂避。
满者伯夷崛起 预示着南洋地区的新时代来临
狮城起源
中世纪的新加坡 由来自旧港的三佛齐王公建立
1299年,首批旧港的三佛齐贵族登陆新加坡岛,立刻为当地的优良环境所吸引。除了岛屿东部的小片贸易据点,那里在当时还没有大规模人群聚集。同时,得天独厚的海岛环境,有利于人数并不占优的他们进行防御。因此,就以靠近南部海岸的康宁山为中心,开始建造堡垒和最初的新加坡。
当然,在传统的马来亚纪元中,这段并不光彩的开端被赋予了许多神话色彩。例如当布安纳初到岛上,就看到疑似印度狮的祥瑞生物,因此为新建立的据点取名狮城。然而,现代生物学家的研究足以戳破这种可能,因此日益闻名遐迩的新加坡简称,应该源自统治者自身的文化认同。在那个伊斯兰影响并不明显的阶段,许多波斯-印度文化就是区域主流。所以,统治者往往有非常印度化的名字或头衔,也会照葫芦画瓢的定制狮子王座。考虑到大量途径马六甲海峡的商贾,往往就是文化同源的伊朗裔或印度人,这样的选择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新加坡王国的统治者 依然是非常印度化的群体
不过,早在公元1世纪就为各路航海家所熟知的新加坡,绝非出于大家的礼让而没有被强者占据。事实上,由于大部分商人都来自海峡以西,所以就会将中间点优先放在偏西区域。何况在三佛齐等南方帝国强盛的情况下,这里也很难聚集起本土势力。因此,唯有青黄不接的特殊窗口期,才能给自然资源有限的新加坡以冒头机会。好在城堡一旦建立,地理上的东西方中转站特色就显露无疑,很快将大批商船吸引到岛上。这个中世纪的新加坡王国也就飞速成长,很快成为能独霸一方的区域小强。
然而,新加坡王国的蹿起,也很快引起南北两大强敌的注意。首先是建立大城府的暹罗王国,已准不顺着马来半岛向南扩张。作为一个同样依赖对外贸易的势力,自然期望将这个潜力无限的岛屿占据下来。于是在1330年代,出动由70艘大小战船组成的舰队前来,期望将自己的王国扩展到马六甲海峡。但以山巅为核心的城市,却有着超出大部分地区居民区的防御水准。除了宽5米、高3米的坚壁,中心位置所具备的48米海拔也对任何攻城者都非常不利。加上城市本身有护城河巩固防御,并可以通过山泉获得饮水,自然乐于同暹罗军队展开长期消耗。最后逼得后者铩羽而归。但新加坡国王也被迫与强敌达成某种妥协,以松散臣属的方式免除北方威胁。
以康宁山为核心的中世纪新加坡城
满者伯夷来袭
已经取代三佛齐的满者伯夷帝国
不过,最让新加坡王国担心的对象,还是来自的南方的新霸主–满者伯夷。这个远在爪哇的反蒙古英雄集团,已经成功取代了三佛齐势力,逐步控制南洋群岛的许多重要区域。例如是王国起源的苏门答腊,就有近2/3地域承认其宗主权。后者也马不停蹄的进军加里曼丹和马来半岛,甚至出动舰队帮新加坡人逼走了暹罗军队。
公元1350年,新任满者伯夷君主哈亚姆-乌鲁克,决心进一步强化自己对海峡的绝对控制权。结果,要求臣服的消息被新加坡国王斯里-威克拉玛-威拉给回绝。甚至放出狠话警告对手,只要来犯就被抓起来剃光头。于是,一支超过百艘大船的满者伯夷舰队就从南方来袭,并准备从宾坦群岛进攻新加坡。守军也通过合连纵横等手段,凑出了质量欠佳而数量多达400艘船的抵抗力量。经过三天的海陆对攻,成功让看不到胜利希望的爪哇士兵走人。
新加坡王国建立不久 便遭遇满者伯夷入侵
此后,依然坚持印度教文化的新加坡王国,就逐步开始与更多的伊斯兰团体接触。这无疑是在为避免遭满者伯夷进一步打压而做出的补救措施。因为后者也在战后继续坚持向苏门答腊北部扩张,几乎将全岛的王公都笼络到自己治下。加上马来半岛西部的基地,足以将大部分商船吸引到自己的领地上停靠。如此一来,许多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商人就可能顺着寺庙网络,远离只有一隅的新加坡王国。也只有行事更为灵活的穆斯林,愿意到缺少竞争的岛上来发展事业。尽管他们当时在南洋地区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却足以维持小邦与大国博弈的基本需求。
最终到14世纪末期,满者伯夷也开始遭遇当年三佛齐所遇到的相似问题。急速扩张的地盘,塑造出大批相互不服的贵族集团。他们彼此间的争权夺利,又经常以王位竞争的形式演变为大规模内战。至于那些原本就有地方首领的区域,也开始想尽办法摆脱爪哇暴政的束缚。位于帝国最北端的马来半岛,就在这方面走在了所有人前头。当地的穆斯林商团,也与新加坡王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结果,这个已坚持近百年时间的南岛小邦,就随即成为满者伯夷人的再度远征对象。
满者伯夷也因过度扩张而面临多方内耗
时代悲歌
步入衰退的满者伯夷 决心彻底摧毁新加坡
1398年,20万人的爪哇-苏门答腊联军被奉命北上。通过300艘大型战舰与100多艘辅助小船,毫无阻拦的通过巽他海峡,抵达了已无力召集舰队的新加坡岛。他们很快就将数量有限的守军赶出滩头阵地,并将城市围困的水泄不通。
相比当年抵抗蒙古和初次北上的前辈,后期的满者伯夷军队在武备方面已有了重大进步。大贵族与自己的亲兵通常可以穿戴进口的优质锁子甲,地方征召武士也有爪哇特色的铜甲护身,就算依旧布衣的征召民兵也有更多日常训练。此外,由蒙古人初次引进的火器技术,也通过穆斯林世界的加工变得更为好用。不仅是安装在战船上的小口径武器,也包括能攻击城墙的较大品种。相比同时期处于靖难内战的明朝也丝毫不显得落伍。
满者伯夷舰队 拥有南洋地区的所有船型
新加坡守军的唯一依靠,就是由开国君主留下的石头城墙。在那个欧式攻城炮技术尚未东传的年代,依然可以抵御东方世界的所有火铳进攻。加上满者伯夷人本身就缺乏围攻战历练,自然又将计划中的速决战变成了持久抗衡。好在守军没有决定性的反击能力,也无法从海上拦截补给线。这就给了他们以从容不迫的最大资本,逐步以饥饿代替正面强攻,让困守在堡垒内部的新加坡人愈发艰难。
最后,通过联络与君主不和的重臣,让对方替自己打开城门。持续作战长达1多月的士兵,便蜂拥而入的大肆劫掠,将这座中世纪的新加坡城彻底摧毁。
满者伯夷也拥有南洋地区的最强陆军
虽然满者伯夷军队在海峡大获全胜,但毁灭而不占据的暴行,反倒是透露出帝国的势力衰退。过去的他们,往往习惯于控制新地盘,并扩充自己的海洋贸易范围。如今却只能抢劫完走人,表现出对自身控制力不足的担忧。彻底摧毁城市,也有逼着所有商船选择自家港口的利益诉求。中世纪新加坡的结局,也就成为见证帝国衰退的时代悲歌。
新加坡王国的末代君主拜里米苏拉,也在破城时从其他大门出逃。带着许多贵族和商人西去,一直坐船航行到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河口。至此,新的马六甲王国宣告建立,并仰仗穆斯林商团与随后南下的郑和船队支持,发展为远胜过往的贸易中心。拜里米苏拉也索性在晚年改宗伊斯兰,成为马六甲历史上的伊斯坎达-沙阿。倒是当初碾压自己的满者伯夷,开始因新一轮内斗而爆发大规模内战,并在不可抗的趋势中愈发衰弱。整个南亚地区的文化天秤,也因这些变故而将发生永久性的调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新加坡之围:印度教势力在南洋群岛的退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