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幽燕复仇:苏秦死间之计与齐国的彻底衰败

幽燕复仇:苏秦死间之计与齐国的彻底衰败

冷炮历史2020-05-08 14:21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国中期的齐宣王时代,由于燕国闹出了唯一的禅让王位的闹剧,引发了齐国的武力干涉和几乎亡国。面对史无前例的耻辱,秦国女婿、年轻的燕昭王试图一雪前耻。通过招纳人才和坚决的意志对齐复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燕国君臣上演了一出以弱克强的传奇剧本。而苏秦的外交策略,则堪称当时的合纵经典教材。

作为后发强国,燕国的崛起之路其实也很有借鉴意义。

面对当时兵强马壮、气势正盛的齐国,复国后的幽燕只能忍气吞声。为扭转燕国地理位置偏僻和中原存在巨大信息差的事实,燕昭王通过为贤人建造宫殿的做法,吸引了齐、楚、赵的人才。在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发布了求贤公告。第一次求职失败的苏秦,用3年修行《太公阴符》和纵横技术。在观望之后,苏秦才选择在前308年入燕。基于苏氏曾经支持燕国内乱、结合所学,苏秦的定位是游走于诸国的外交官。在邹衍、剧辛等人苦练内力的同时,为燕国崛起扫清外部阻碍。

对于燕国而言,直接的军事威胁来源于齐赵。面对历经赵武灵王骑射改革的赵国和连年得胜的齐国,除了直接示弱服软,苏秦的思路就是引导齐赵与其他诸侯发生巨大冲突,冲突越大,燕国越有突破封锁的南下可能。本着这一核心思路,苏秦和燕昭王制定的策略,是让齐国在西边和宋国起冲突,让在南方与楚国争锋。但这一计划执行的并不顺利。在到达齐国后,苏秦以燕王是秦国女婿的身份暗示齐国不要欺人太甚,而且匡章伐燕之功过于明显,在民间声望极高,不利于齐王的统治。于是让齐国退还了攻克的燕国十城,作为对燕国君主的回报。

不过齐国正处在齐宣王和孟尝君的合力统治下,让苏秦也无机可乘。但齐湣王在公元前301年即位,面对孟尝君有食客三千、封地六万户的显赫地位,新君主以让孟尝君护送人质去秦国的契机趁机流放了孟尝君。虽然苏秦曾经极力劝阻孟尝君不要去,但是天不遂人愿,苏秦让孟尝君和新君起矛盾的计划落空。而苏秦让齐楚起矛盾的计划也泡汤了。孟尝君在走之前,楚国也出现了怀王困于异乡、国内处于空窗期的阶段,而太子熊横正在齐国。此前,孟尝君多次领兵伐楚,楚国也曾经出兵包围过孟尝君的封地薛地。但是出于减少齐国南线压力、集中精力应对秦燕等国外交攻势的考虑,为了避免秦国进一步蚕食楚国,孟尝君让楚国太子回国即位。齐楚的关系也暂时得以缓和。

不过,事情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转机。在孟尝君去了秦国一年后,秦人认为孟尝君虽然贤能。但他是齐国王族,肯定是优先顾念齐国再考虑秦国,所以孟尝君遭到了秦王的囚禁和监视。结果在孟尝君一群门客的帮助下才勉强脱身,回国之后重新担任齐相。苏秦让齐与楚的矛盾,意外变成了与秦的矛盾。孟尝君在前298年组织三韩魏齐联军伐秦。联军在三年苦战之后才取得了大胜,迫使秦国将武遂和封陵退还给韩魏。随后,齐国又参与了和燕赵一起灭亡中山的战斗。其中燕国得以免于风暴。

在此期间,燕国趁着列国混战的局面超然世外,完成了向辽东扩张千里的开边战争,获得了塞外的马群和善战的游牧部落人口。最后,为了防范齐赵的新一轮入侵,燕国修建了南疆长城,来抵御齐国的潜在北伐。但趁着孟尝君打得十分顺手的时候,燕国参与齐赵攻中山的战斗,还是让齐国对于燕昭王的动作有了底气。齐国还是借助战胜列国之余威。在野战中击败了善于防御但野战不足的燕国三军,并迫使燕王让襄安君入齐当人质。

这一轮入侵,几乎中断了燕国正在进行的崛起计划。不过在这一次劫难之后,燕国迎来了日后真正让他们崛起的功臣–从赵国来的名将乐毅。燕国在第一波变革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轮发展。包括增殖人口,对内模仿中原列国进行郡县化改制,国君拥有任免各级郡县长官的大权。同时,为了弥补燕国纬度较高、产粮量相对低的问题。除了引进邹衍的稻谷品种,燕国的官方作坊开始制作铁农具,供皇家的直属田地使用,增加官方的粮食储备。

由于地近东胡且气候寒冷,燕国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容易获得制甲皮革。燕昭王甚至亲自制作皮甲片、让夫人嬴姬编织甲片,来表达复仇的志向。至于为数不多的中央禁军则开始用铁胄与铁剑武装。

最后,由于齐燕北境几乎没有天险,燕国要做好和对手大规模野战的准备。而跨国远征、机动奔袭正是齐国军队的历史传统。所以可能在赵奢、剧辛等人的协助下,燕国重新征服的辽东地区。按照赵国的经验,组建了胡夏混合的车骑部队。进行了低级版本的胡服骑射,以此应对未来的战斗。也是和齐国的冲突,让燕国君臣意识到,要对付齐国,暂时不能燕国一家上,最好能和列国一起行动。

公元前289年,秦国的攻击方向在韩魏楚间切换,所以对燕国和齐国政策比较和睦。随着齐王主政时间日久,和孟尝君的矛盾日益明显。最后导致孟尝君出奔魏国,并奉行反齐策略。赵国在三晋中俨然成为主心骨,但是在沙丘之变后,朝中的反齐派有明显矛盾。

此外,诸夏地图上还有一些中小诸侯国,但具有实际影响力的只有殷商后裔宋国。这里是当时东方几个大国家的最后保留地。作为前朝后裔,虽然宋国的多次扩张都受到了分封格局的制约,但是好战嗜血的本性也让宋人不至于亡国。到了战国中期宋王偃的时期,宋国对南击败楚国,对东一度击败齐国,对西击败魏军,一时被人们称为劲宋。而且宋国位于天下之中,列国都不敢率先吞并,这里的水路交通北达三晋,西到秦地,加上国内发达的内河运输水系、繁荣的工商业城镇,让宋地成了乱世小强加存钱罐。

不过宋人的殷商文化习俗在外人看来依旧政治不正确:动不动屠人祭祀、喝血、射天的活动,让周边国家拥有了解放宋国人民、驱逐暴君专政的借口。

除了继续修炼内功,燕国开始重新部署新一轮的外交攻势:在齐秦赵三强并立的背景下,燕国的策略依旧是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首先先破坏齐秦相对友好的局面,其次离间齐赵关系。然后以利益诱惑齐王,让齐国主动引爆国际关系中的定时炸弹–宋国。

首先面对齐秦联盟、共同称帝的主张,苏秦告诉齐王:齐秦共同称帝的真实目的是伐赵,伐赵的利益是要和秦国瓜分。而且秦国发起的称帝活动,只会让本已强大的秦国更加令人恐惧,但会使追随的齐国遭到列国的排斥。所以反过来,齐国如果不和秦国称帝,不当出头鸟,那么齐国就会赢得天下人的敬重。

然后,苏秦祭出假借攻秦之名、独吞宋国的计划,并被齐王所采纳。这就彻底将齐国架在了火堆上烤。一方面,齐国反对和秦国共同称帝本就扫了秦国的颜面;另一方面,齐国攻下宋,必然会引起赵、魏、楚、秦等邻国的忌惮和敌视,让齐国被各国孤立、敌视。齐湣王听从了苏秦劝齐国放弃称帝、转而攻宋的建议;由于知道一旦攻宋,秦国必然会勃然大怒,所以就决定接受苏秦的建议,取消帝号,并准备合纵五国攻秦。

按照计划,齐国在谢绝了秦国的称帝邀、驱逐了朝中的亲秦派,并开始撮合列国进行伐秦战争。这导致齐秦关系出现了直接恶化。此后,苏秦继续前去魏、赵等国进行游说。他明面上为齐国和赵国组织合纵攻秦,暗地里联合魏国的孟尝君、赵国的韩徐为等反齐势力。到了公元前287年夏天,合纵攻秦的联军在荥阳、成皋之间大致就绪,这就是《史记》里所谓”苏秦组织合纵、佩戴六国相印”的历史原型。

和之前之后的多次合纵类似,参与攻秦的各国各怀鬼胎:齐国一不做二不休,希望以联军的声势吓住秦国,趁机吃独食攻宋。三晋是为收复秦人夺取的失地和宋国土地。燕国虽然也派兵两万加入了合纵攻秦的队伍。但其真实目的,却是为了在齐国背离盟约攻打宋国的时候。再以齐国违约为借口,和魏国、赵国的反齐势力打齐国。于是,联军在集结后迟迟没有向秦发难,而齐国的军队则是在合纵攻秦之兵开始集结的时候就发动了第二次攻宋之战。最后,这场五国合纵攻秦之战在秦国取消帝号、魏赵夺回失地、齐国取得部分宋地后结束。

也是由于察觉到反齐势力的上蹿下跳,齐王提前结束战争。仅仅在联盟期间杀死了燕昭王派出的援齐将领作为震慑,避免了让攻秦之战提前变成伐齐之战。好在苏秦作为燕国间谍的身份一直没有暴露。战后,齐国和秦国彻底翻脸。齐国作为赵国的同盟和攻秦组织者,齐国却在攻秦大战之时出工不出力。反而出调大量兵力攻宋,引发了赵魏等国的警惕。特别是齐国没有如约,将宋国富庶的陶地送给赵国权臣赵兑,也没有如约将许诺的宋地送给孟尝君,引发了赵魏的不满。所以苏秦看到,联合列国反对齐国的气候正在酝酿。

公元前 287 年末,为了缓和秦齐关系,齐湣王召回了齐国的亲秦派入朝,暂时打消秦国的不满。为了离间齐赵,苏秦又暗示齐王不要将许诺的封地送给李兑,进一步挑拨齐赵关系。结果激怒了原本亲齐的权臣李兑,让赵国朝堂上的亲齐派地位下跌。面对秦齐关系的回暖,苏秦认为苗头不对。专门到秦国去游说秦昭襄王,声称齐国攻宋会让楚、魏感到恐慌,他们就会向西方的秦国妥协、求助,而齐国则会处于被孤立的处境。

秦昭襄王也想趁机出气。特别是一想起公元前289年向齐国提出共同称帝,本意是共同攻伐以赵为首的三晋。但是中途却被齐国反咬一口,被齐国、赵国组织的联军多次暴打,只能放弃了之前获得的很多三晋的土地。这实在是难以忍受。秦国的权臣魏冉也希望得到肥沃的陶邑作为个人领地,私心巨大。因此,在苏秦的干预下,秦国由灭宋阻挡者变成了推动者,解除了对宋国的外交保护。

至此,三强中齐秦和齐赵关系都黄了。此外,魏国和卫国、楚国对于齐国的崛起感到惊恐。齐国的孤立局面,已经在齐王的骄横中达到了顶峰。相应的,燕赵和秦燕在一番撺掇下走到一起,成了潜在联盟。

齐国在秦国的默许和诸侯的警惕下,在公元前286年,发动了第三次攻宋之战。齐湣王第三次攻宋国的时候,残破的宋国民心离散,宋王对内封闭言路,不让人以实情相告。宋王偃派臧子向楚国求救,之前被打的山河破碎的楚国假装统一,但实际上却是不想因此得罪齐国,甚至希望齐、宋经两国经此一战可以两败俱伤,然后趁机收回宋齐占据的淮北地区。

所以,宋国在国际孤立下,很快就被齐军攻破了都城。宋王偃出逃魏国,死在了温邑。经过连续三次大战,齐国终于灭掉了宋国,占据了大部分土地,给了楚魏一点零头。但齐国希望趁机威胁周王室,威逼天子,让邹、鲁等等小国称臣,齐国势力一时大振,诸侯都十分恐惧。

此外,在齐燕决战前,齐国自身也隐患颇多。从经济维度看,齐国多年对南方和西方征伐,造成了其北部对燕赵的边防空虚。连年穷兵黩武,也致使齐国国库空虚。齐国土地负海多咸卤、地少五谷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征伐中得到的宋地和燕地,属于比较发达的工商业城镇,但不是稳定而优质的粮食产区,整体来看,齐国缺乏巴蜀和关中这样的稳定粮仓、兵源地。新占据宋国土地的风俗和故国认同难以在短时间内磨平,早期的投入成本非常高。

从地缘维度看,齐国灭宋后的威胁天子意图比较明显,且和魏、楚、赵的战略缓冲区直接消失。魏国和楚国由于常年被秦国略地,一直希望弥补损失。如果看到秦国都要向齐国发难,那么他们也希望从齐国身上割肉。因此,秦和魏楚的矛盾,也间接转移到齐国身上。

最后从国防角度看,一马平川的宋地几乎没有天然屏障而难以防守。喜欢玩飞地策略的秦国,还直接从齐国身上割肉,安置新的战略飞地。综合各方条件看,齐国灭宋其实是踩了雷,激化了列国的潜在矛盾。

列国局势到了这一步,燕昭王和苏秦理想的复仇局面终于实现。燕国进一步利用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加强组织之前合纵攻秦时集结的反齐势力,以求结成反齐联盟。公元前285年,燕昭王和乐毅,组织赵、楚、魏一起伐齐之事。为了取代被灭掉的宋国,建立新的制衡棋子,秦王派兵远征,攻占了齐国9县,将这里作为伐齐东进的飞地。一年后,秦王分别和魏、韩在宜阳和新城会盟,燕昭王也到赵国去见赵惠文王。联合的结果,是燕赵让乐毅同时担任相国,并指挥列国联军。秦国让御史在魏国居中协调,防止这一次联军无果而终。

在燕昭王和乐毅积极准备伐齐之事的时候, 苏秦以大奸似忠的本事,还是没有引起齐王的反感。从临淄王城向列国的眼线暗桩发送密报,调度所有外交活动。受苏秦的干扰,齐湣王将兵力集中在应对赵魏的西线,而乐毅率领的联军主力从燕国边境进攻齐国的北境,在苏秦情报的指点下,燕军得以避开敌人的防御重点,在以燕赵风格为主力的戎狄式车骑部队的推进下,齐国北线迅速溃败。为了避免事久生变、给后勤制造压力,乐毅也以骑兵作为迂回战术,击败在济西一线的齐军主力。

苏秦作为燕国间谍的身份,也在乐毅从燕境攻打齐国的时候暴露了,被意识到坑爹的齐湣王车裂于临淄市上。直到主国完成了主要的复仇使命,苏秦才最终得以安神瞑目,苏秦也算是用生命,实践了作为纵横战略家的伟大。由于丧师辱国,齐湣王逃亡到莒和即墨两城,齐湣王在莒被本来被楚王派来救齐的淖齿所杀,楚国想趁机捞油水,夺取垂涎已久的淮北齐地。

通过这一番操作,虽然燕国本身通过苏秦的暗箱操作和攻齐复仇崛起。但是由于燕国的传统政治生态,以及乐毅的无上战功,让新燕王对于乐毅的信赖无法持久。而燕国的短暂勃起难以消化齐国的民心和反抗意志。就算没有即墨和莒的抵抗,燕国可能也会取代齐国,成为新的众矢之的。最重要的是,燕国的自身资质也难以支撑可持续的高强度战斗。所以,靠一时军事胜利和外交策略带来的强国地位,终究难以持续。而后代燕王的短视,也让他们将削弱赵国和齐国作为主要策略,当强秦入侵时,才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虽然如此,但是苏秦精准拿捏国际矛盾,以力打力的思路,依旧值得后世的借鉴和效仿,并将在后世的国际关系舞台上多次出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幽燕复仇:苏秦死间之计与齐国的彻底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