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帕拉伊塔肯战役:马其顿不败者的东方战场惨胜

帕拉伊塔肯战役:马其顿不败者的东方战场惨胜

冷炮历史2020-05-12 08:05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316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尸骨早已长眠在温暖的埃及海岸,但由他留下的遗产纷争却还在愈演愈烈。

当时的所有人都不曾料到,这场继业者战争将会引发帝国各部分的永久性割裂。因为在他们看来,军事行动不过是由路线偏差所引起的政治矫正。无论战场位于毗邻爱琴海的小亚细亚半岛,还是更加遥远的东方腹地,都是换个地方进行同一桩事情。

曾担任马其顿王室秘书的 攸美尼斯

自亚历山大执政的后期开始,整个马其顿内部就分为对立的两派人马。首先就是以政治新锐帕迪卡斯为首的帝国中央派,以及与其结盟的王室秘书攸美尼斯。虽然根基较浅,却可以通过笼络投诚的东方贵族,形成一个混合性质的利益集团。其结果必然是触怒原有的马其顿旧贵族,逼着原本相互牵制的几个家族,纷纷结成反为反对他们守旧派集团。除了要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还不忘给主要参与者分配稳定的优质地盘。哪怕不得人心的帕迪卡斯已兵败身死,残留的攸美尼斯也继续为他们所不容。

独眼龙安提克发行的银币

在将星云集的守旧派集团中,独眼龙安提克无疑是最具军事指挥水准的佼佼者。虽然甚少追随亚历山大本人参加东征的主要战役,却能以很少兵力为君主稳固安纳托利亚交通线。等到继业者们正式为路线问题而彼此决裂,他也迅速替代不幸战死的克拉特拉斯,成为反攻倒算事业的急先锋。依靠长期混迹军中所积累的人脉与沉着冷静的指挥风格,迅速升格为最有可能接过大统的最强者。一贯支持中央派的攸美尼斯,就曾被他的部队包围在山区小城内。最后虽然能侥幸逃脱,却必须重新募集军队才能继续抗争。

中世纪手抄本插图 被包围在山城的攸美尼斯

整个公元前317年,攸美尼斯都在为对抗安提克而做着各种准备。考虑到对手已将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握在手里,就只能跑到东南方寻得帮助。在那里,他获得了前银盾军团指挥官安提贞尼斯帮助,并可以从乞里西亚、叙利亚和腓尼基海岸招募新军。后者由于同样是中央系将领出生,才愿意给老同事提供帮助。但安提克势力的逐步壮大,也是他考虑得失的重要因素。因为只要北方的半岛被控制在一个强人手里,他的领地就容易成为军事行动的必经之地。正因如此,已是丧家之犬的攸美尼斯才成功募集到大批士兵。

正在进行基础训练的马其顿方阵步兵

公元前316年,原本将目光聚焦在西部的安提克,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东方威胁也在与日俱增。为了尽快平息隐患,迅速动员起超过40000人的军队,开始从数个方向进入乞里西亚。其中既有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方阵老兵与贵族重骑兵,也包括许多从希腊城市募集的雇佣军和舰船。当然还有许多士兵与亚洲本地妇女结合后降生的混血儿群体,他们一贯被继业者们视为自己统治基础的未来。

攸美尼斯的军中 不乏混血儿士兵与亚洲仆从

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攸美尼斯与安提贞尼斯不得不选择退让。相比治下有许多军事移民据点和希腊城市的安提克来说,他们的三个省份就比较缺乏此类人力资源。除了少数新城和有驻军的中心区域,大部分地方依然由原先的亚洲贵胄们管理。因此,任何在地中海东岸的对决企图,都可能为对手所迅速针对。好在攸美尼斯马上想出了祸水东引策略,准备将更多省区的总督都绑上自己的战车。安提克也为了能尽快追上他,舍弃保守的沿海南下策略,一路追着那我前秘书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不想对方又接着向南撤退到大城苏萨附近,甚至准备辗转逃到更加北方的米底地区。

位于伊斯法罕附近的 帕拉伊塔肯战场

在不断夺路狂奔的同时,攸美尼斯也从每个经过的省份都募集一些部队。除了由马其顿老兵留下的混血儿后裔,还有不少本地土著的辅助力量,从而确保自己的军队数量不至于少于40000。甚至有多大125头的战象队伍,成为手里屈指可数的不对称优势武器。双方随后在位于伊朗高原中部的贫瘠山区展开对峙,却没有人敢冒险发起主动攻击。等到跨越数省远征的安提克首先出现后勤问题,才主动转向南方的伊斯法罕附近。由于不希望他们成功获得补给,向来谨慎的攸美尼斯下令追击,迫使后者必须转身进行决战。

安提克与攸美尼斯的布阵

当年夏季,厉兵秣马的两拨人在帕拉伊塔肯的战场上布置阵列。安提克按照传统的马其顿战术体系,将最精锐的3700名重骑兵部署在全军右翼,并安排有数千使用弓箭或标枪的轻装部队提供掩护。随后是由马其顿士兵组成的长枪方阵团,作为整个步兵阵线的右翼进攻主导。而同样有较高战术机动需求的左翼,大都由招募来的希腊雇佣军承担。混血儿和新募亚洲籍步兵,被他们保护性的夹在阵线中央。至于由各类仆从或佣兵构成的7000轻装骑兵,也被安排在左翼最外侧位置。此外,安提克军中也有约65头战象,被分别配置在右翼外侧和步兵阵地的前端。他期望依靠标注的斜线攻击模式,将军力羸弱的对手一波带走。

安提克手军中的重装骑兵数量明显占优

攸美尼斯的布阵模式与敌方大致相当。他亲率2900名重骑兵,组成全军的右翼先锋。超过17000人的主力重步兵居于中央,其中又以精锐的银盾军团执掌右路。其他大部分来自亚洲各地的辅助骑兵与轻步兵,都集中部署在左翼的山头阵地。那里同样也被布置了数量最多的战象。但由于数量充足,攸美尼斯足以将战象平均分配到更多分队,弥补数量和士兵训练水平差距。相比安提克的气势如虹,他的策略就是想办法拖住对方右翼,继而在混乱中寻找破局良机。

攸美尼斯的右翼骑兵 同样有部分轻步兵提供掩护

战斗开始,原本赢面更大的安提克阵营,却因为内部人事问题而出现紊乱。在左翼指挥辅助轻骑兵的培松,违反了标准马其顿战术中的后推包围原则。早在本方的右翼接触到敌军前,就带着部下发起冲锋。虽然他们在数量上有着近乎3:1的优势,却难以在质量上同攸美尼斯的重骑兵+战象组合相提并论。因此,这波攻势很快就陷入停滞状态,也顺带影响了战前定下的整体策略。对方得以从容的将部分左翼骑兵调往右路,对失去秩序的轻骑兵们发起反冲锋。这些佣兵和仆从军很快就招架不住,致使步兵阵线的一侧门户大开。

发起冲锋的银盾军团老兵

面对这个绝好机会,攸美尼斯阵营中的银盾军团开始主导步兵线战斗。他们从全军的最右侧带头冲击,直扑由希腊佣兵组成的安提克左翼。尽管他们都是年过半百的超龄服役者,却经历过自菲利普二世以来的几乎大部分战争,所以在各方面都优于那些缺乏经验的后辈。大都来自沿海城市的雇佣军,显然不可能挡住精英化的马其顿方阵。加之攸美尼斯在侧翼赢得了骑兵战胜利,便毫不费力的将他们也逐出了混战中心。受其影响,原本也在施展右翼斜线机动的安提克步兵们,被迫进行分批撤退。他们在敌方方阵、战象和骑兵的不断威逼中,退到主战场后方的山麓才稳住阵脚。在那里,还有更早撤退至此的左翼骑兵,同样在忙于溃败后的重组工作。

安提克左翼的雇佣军 根本挡不住银盾军团冲击

事已至此,攸美尼斯的部队似乎就要收获一场大胜。但经验老到的安提克,还是在右翼观察到战场局部的细微机会。由于将部分力量抽调去战场的另一头,他在这里所遭遇的抵抗并不如想象中要来的激烈。同时,由于对手的全部方阵步兵都向前推进,也就造成了整条战线的必然断裂。

意外的胜利让攸美尼斯军队的整条战线出现断裂

安条克便留下轻装步兵和战象,让他们继续与正面之地周旋。自己与年仅20岁的儿子德米特里乌斯一起,率领大部分重骑兵从这个空档中完成了穿插。结果,他们成功的从后方重击对手,迫使大部分步兵方阵都停下来组织静态防御。许多人甚至担心自己留在营地内的财务遭劫掠,要求主帅允许他们后方安顿。无可奈何的攸美尼斯只能点头,默认一场大捷从自己的手中溜走。

由于是敌军主动离开战场,安提克为舆论需要而宣称自己战胜了对手。事实上,他的士兵因几个分队的溃败而阵亡3700人,不同程度的伤者也多达4000人以上。而攸美尼斯的士兵只有540人战死,另有1540人负伤。因此,安提克在宣布己方获胜的当晚,就立刻带领全军撤离东方。当然,这场帕拉伊塔肯战役也绝非两伙人的命运终局。不甘心失败的安提克将在次年重返东方,将讨人厌的老对手彻底置于死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帕拉伊塔肯战役:马其顿不败者的东方战场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