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瘸子的野望:世界古代史上罕见的中亚征服中国计划

瘸子的野望:世界古代史上罕见的中亚征服中国计划

冷炮历史2020-05-27 08: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05年,纵横欧亚大陆多年的暴君帖木儿,死在了远征明朝的漫漫长路上。虽然从未有完整的计划披露其真实意图,但后人终究能通过部分亲历者的回忆复原出大致蓝图。毕竟,这已是历史上唯一的中亚征服中国计划。

帖木儿治下的撒马尔罕 就是一个华丽而硕大的兵营

在帖木儿开启最后远征的前夕,曾下令让全部滞留在都城撒马尔罕的外国使节离境。除了遭受其兵灾惩戒的奥斯曼土耳其和埃及马穆鲁克,就是自西班牙远道而来的克拉维约。在他留下的回忆录中,就有提及中亚强权的战争准备活动。包括约10多万聚集在撒马尔罕周遭的主力野战军,还有忙于连夜赶造攻城炮的火器作坊和转为近卫军士兵赶造的2000副盔甲。考虑到这还只是城市中的某处要塞工场,应该还有多个其他的类似机构存在。以便让众多俘虏自安纳托利亚、叙利亚、波斯和印度的能工巧匠,加速生产弓箭、盾牌等各类武器。

帖木儿曾长期派人窥测明朝内部情况

其实和后来的西方观察家类似,帖木儿的中亚宫廷并非对远东没有了解。相反,他们对许多贸易线路途经的区域相当熟悉,只是对更加广袤的内陆缺乏认知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从两汉阶段开始,就有无数的河中商人远赴东方,通过多条通道接触自己的生意对象。不仅是著名的河西走廊,也有更加贴近高原的羌藏路线与跨越草原的阴山之路。哪怕在突厥化与蒙古征服的浪潮过后,依然为古老的粟特与吐火罗后裔所继承。其涵盖面积,远超早期西方探险家所了解的珠江下游。

通过历史悠久的贸易渠道 帖木儿足以掌握大量东方信息

即便是在帖木儿逐步爬上权力顶峰的14世纪,中亚的商贾们依然络绎不绝的联通东西。然而,由于明朝已经开启了封闭排外的反贸易措施,他们的生意就大都需要借助官方行为来掩护。例如在1387-94年间,还只是西察合台汗国驸马的帖木儿,就连年派使团向朱元璋朝贺。除了以中亚良马+少量骆驼换取重金,也顺便对远东的情况做了调查。相比之下,其他民间商团就无法被获准进入肃州以东,只能为后来的远征提供半程信息。

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后 帖木儿的探子就向他禀报了北京位置

到1402年后,当帖木儿从小亚细亚半岛班师回朝,就确定了自己的下一个远征目标。但为保险起见,再次派部下用各种手段进行情报探查。除政治形势、地理格局,还涉及沿路的风土人情。这批探子化妆成蒙古牧民,由最北面的草原路线东进,甚至报告了北京的具体位置离大海并不遥远。可见帖木儿并不准备将全部兵力集中在一个区域,更可能在穿越河西走廊前就实施分进合击。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在北伐鞑靼时,也偶然俘虏过来自撒马尔罕的商团。可见中亚的君主们要洞悉北亚局势,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东察合台汗国 是帖木儿不得不考虑的目标

当然,在帖木儿的新帝国和明朝之间,还隔着占据西域大部分地方的东察合台汗国。虽然在武力远不如西方邻居的同时,却可以仰仗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形成的地理屏障,阻隔任何不够强势的图谋不轨者。其次,就是青藏高原与这些山脉的共同作用,让整片塔里木盆地都异常干旱。除了季节性河流域与沿途绿洲,都是常人难以通行的不毛之地。如何迅速而又顺利的通过这里,就是帖木儿东征能否成功的必要前提。

河西走廊恰恰是明朝北方边区的薄弱环节

为此,帖木儿选择北道为主线路。首先在撒马尔罕以北的沙鹿海牙建立一个中转站,然后将后勤大本营设立在今天乌兹比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显然就是要首先降服东面的吉尔吉斯部落,再占据天山与阿尔泰山直接的蒙兀儿斯坦北部。那里有西域境内的最丰美水草,足以为大军快速越境提供必要支持。同时也能选择南下塔里木盆地边缘或东方的蒙古高原,将察合台残部和北元分支都收入麾下。介时,无论河西走廊的明军如何防御,都需要始终面临两个方向上的夹击窘境。

帖木儿的军队很有可能不断发起两线夹攻

至于这次史诗远征到底需要多少兵力,帖木儿王朝的后人留下了不可思议的80万数字。后世学者将其缩编到20万水平,依旧是古代生产条件下的极限水准。考虑到帖木儿的大部分主力都骑马前进,每名士兵至少配备1-3匹坐骑,这样庞大的人数足以催生出更为可怕的后勤压力。但一些藏在历史记录中的点点滴滴,还是能帮读者理解庞大数字背后的运作秘诀。

以河中土著为绝对核心的帖木儿军队总体数量没有太大变化

首先,帖木儿麾下的野战兵力,随着帝国领域扩张而没有同步暴涨。依靠十进制编组的各军团,往往维持在10000上下。他们将许多地方防务都交由封臣管理,只抽调走有限的人力充实中央部队。因此,参与东征的实际兵力应在7-8万之间。其中,来自撒马尔罕等地的河中步骑兵为绝对核心,蒙古-突厥裔部落与呼罗珊伊朗人为重要两翼,乃至更外围的花剌子模和阿拉伯人都是仆从力量。虽然还有部分突厥、希腊、亚美尼亚和北印度武装加盟,但势必被留在沿途充当交通线守卫,很难在决战中有出场机会。

帖木儿的大军包括许多家属 苦力和外籍仆从

其次,帖木儿向来欢迎士兵们将直系家眷带在身边出征。因为远距离作战往往耗费数年时间,容易让部下萌生思乡之苦与不满情绪。家属的存在也更能激发武士们的斗狠意志,免得自己落败而造成至亲遭难。何况这些非战斗人员的存在本身,也是移动大军的后勤保障力量。所以,最后连非直系亲属也能凭个人意愿去随军出征。这就让帖木儿的部队很容易出现数量剧增假象,在心理上冲击着所有对手。考虑到此次出征需要携带更多攻城武器和补给品,相关人员增加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畜群播种和狩猎 都是帖木儿军队的后勤补充手段

最后,为保障20万人的基本供给,帖木儿也采取了农牧共营的复合手段。一方面要求士兵随身携带超过正常水平的干粮,并配置2头奶牛与10只山羊来供应乳制品和肉类。同时还派人提前调查所要穿越的蒙兀儿斯坦,寻找能大量播种的优质土地。想必是要留下大量屯田人口,并至少将战争进行到来年秋季结束。

冬季进军是大部分蒙古-突厥系军队的传统

至于全军选择开拔日期的11月冬季,也完全符合古代游牧系军队的优良传统。无论古典时代的波斯先民,还是后来的蒙古突厥,都乐于在年度生产停歇后的严寒出动。这种选择往往超过了防御者估计,容易形成心理和军事层面的双重突袭。农耕地区的定居者军队,也经常会在冬天选择分散部署,所以处在自身抵抗力最薄弱的时刻。

帖木儿也清楚朱棣的政治脆弱性与军事虚肿化

对于自己即将遭遇的明朝,帖木儿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了不少时政情报。例如明成祖击败建文帝的靖难之役,以及朱棣本人的脆弱篡位者身份。这些不稳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将提升军事对决的影响比重。而精锐部队靠规划草原牧民、最精良武器与战马都需从域外进口的明军,无论是否真的像探子所说的拥有40万首都后备兵,都不可能为进攻者所真正重视。何况当时的帝国都城依然在南京,蒙古突厥人眼中的汗八里还处于扩建之中。但帖木儿显然没有透露出要沿运河南下的企图。毕竟,他的部队不曾去长期控制萨莱、布尔萨和大马士革,而是更乐于在达到战略破坏目的后就扬长而去。

当然,帖木儿在出征不久后1405年2月,便病死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讹答剌。自己的临时继承人因实力不足而遭到质疑,引发了诸王公之间的一场小型继承者战争。否则就很有可能在当年春季,突然出现在肃州等地的边区明军眼前。他们的夹攻计划虽没有获得机会执行,但却在日后由很多草原部落和东察合台残部来代为演绎。这些后人不仅逼的明军只能躲在部分要塞内等待退兵,还可以在整个河西走廊的南北两头畅通无阻。哪怕朱棣拿出自己在靖难战争中的种种神奇,也可能只收获类似后来土木堡那样的结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瘸子的野望:世界古代史上罕见的中亚征服中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