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围攻战:南宋与蒙古帝国的强弱之势倒影
冷炮历史2020-05-29 14: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267年,在调整了对南宋的战略主攻方向后,蒙古军将襄阳城作为主要目标。那里由于可以北上中原和关中,南下军队就能从这里迅速抵达江汉平原,所以很快成为南宋抗蒙防线的中段重镇。
在之后的六年鏖战中,两军将为了这片不大的区域展开反复争夺。尽管蒙古帝国绝不只有长江中游这一个战场,但他们还是让整个临安朝廷必须倾其所有的投入对抗。整场战役的历史进程,也就看上去像是南宋与蒙古强弱之势的某种外部投射。
围城封锁线的构建
金国灭亡后 南宋就只能单独面对蒙古
在第二轮战争开始前,蒙古方面已下令隔绝高丽、安南和南宋的外交联系。同时要在广西、云贵一线严格设置关卡,防止西南地区的战马流入宋土。基于以往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以及中原经济的凋敝现状,他们安插北方汉人和蒙古军户在河南地区屯田。以便适应南方地区的水土,同时也减少军队南下的攻击半径。最后为解决水战不利问题,组织被称为“水达达”的东北渔猎民族南下。还让用那些生活在南宋边界附近的汉人组建水师,交由降将刘整等人训练。
虽然值得警惕的事情早早出现,蒙古人的准备活动去没有引起南宋守军的足够警觉。前者先是以重金贿赂京湖地区的主帅吕文德,再以贸易为幌子,趁机建造适合长期防御的据点。从1268年秋天起,蒙古人又在襄阳城东北、白塘河入汉江的白河修建要塞,作为构建包围圈的第一个支点。消息由襄阳守将吕文焕报告给吕文德后,仅仅批示自己会在汉江涨水后击退对手。结果吕文焕策划守军主动出击,却因伤亡惨重而武功撤离。
南下的蒙古军队已开始建立自己的水师
到了1269年2月,忽必烈的丞相史天泽又在万山、鹿门山等地修建壁垒与壕堑,切断城市的陆地补给线。当蒙古人开始在城市南面的万山、虎头山修建围墙,吕文德调动张世杰从外围出击。但仅仅对蒙古军造成了部分杀伤,没能打破日益成体系的围困阵地。反倒是进攻者在围点打援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弩炮和瞭望哨架设在汉水沿线。
好在南宋的水战优势依旧健在,让城市可以获得补给支援。这年6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就带兵勇闯襄阳城,送去了宝贵的粮食物资。虽然蒙古人试图拦截运输船队,但泛滥的汉水直接冲毁了岸防营地。夏贵还顺势放火船焚烧相关工事,最后得以全身而退。到7月,他又再次趁着秋水暴涨,带队逆流而上增援襄阳。而且盯上了襄阳城南,汉江西岸的新城堡垒。在派出疑兵迷惑鹿门山附近的蒙军后,主力舰队和步骑兵沿着汉江西岸水陆并进。蒙古人在水师有限的情况下,只能由那里的步骑兵坚持防御,同时命令鹿门的蒙军包抄宋军舰队后路。最后还是在陆地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让南宋损失了2300人和50艘大小船只。
宋军的战力羸弱 让其无法正面突破蒙古封锁
以上两次航行,让蒙古人意识到襄阳还没有被完全锁死。于是在城西的万山和城东的灌子滩修建新的沿江堡垒,架设人力投石机和巨弩。吕文焕则指挥10000名步骑兵攻击万山。但还是被张弘范的正面坚守+骑兵迂回方式击败。宋军主力被迫全部退回防御背后,让整个襄阳城彻底陷入了重围。
到1269年末,守将吕文德因疾病发作去世。宋廷内部经过一番扯皮,在次年春天将很有声望的高达、李庭芝都派往京湖前线。同时又对他们的处处掣肘,导致范文虎、夏贵一系将领并不愿绝对服从,在支援问题不能尽心尽力。尤其是范文虎,宁可每天打马击球,也以圣旨不到为借口拒绝增援。好在春季到来后,李庭芝的京湖船队又趁着涨水季节突破重围,给城中送去足够的军需物资。
水师成为南宋维持襄阳防御的最后资本
相持阶段的较量
蒙古帝国的人力和资源优势 在襄阳的对峙中非常明显
由于围攻襄阳需要对人力的大批调动,使得北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蝗灾、旱灾和饥荒,这都是由农田缺乏打理维护而导致的人祸。但在蒙古人的调度和前金朝官吏协助下,屯田区保证了前线部队的粮食供应充足。对于非战区出现的困难局面,也以减轻赋税的方式避免出现反蒙古起义。
由于发现宋军喜欢在春夏之交和秋季涨水时行动,刘整又组建了70000人规模的沿河部队。他们每天操练水战,一旦天气不好就用岸上的模型继续训练。所以很快就磨平了宋蒙之间的水师差距。刘整还别有用心的在汉江中间修建堡垒、拉铁链、钉木桩,阻断宋军舰船对襄阳城的支援。于是,襄阳城内的战报和宋廷的升迁圣旨,都需要靠水性极好的潜水员传递,沟通成本变得非常巨大。
贾似道主持的南宋朝廷 根本拿不出更多办法
除了前线将士,整个南宋朝野都在为解除襄阳围困而建言献策。但大部分人都只是夸夸其谈,不能看到自身实力与对手的差距太过悬殊。当时的宋军虽有不断地骚扰淮河与山东南部,但是对蒙古人造成的威胁比较有限。名士金屡祥还建议南宋用水师出海,直接是对手大后方的燕京地区。但这个此建议没有被贾似道所采纳,毕竟宋朝水师的大部分船只根本不适合航海。现在又大都集中到京湖地区,连额外人数都很难凑齐。最后是针对刘整个人的谣言反间计。但因为蒙古人自带草原内亚文化体系,对这些捕风捉影的谣传很不在意。这就让帝国史官笔下的经久不衰秒策,连发酵影响的机会都不能获得。
在南宋朝廷内部,质疑贾似道指挥能力的声音已开始不绝于耳。为了平息异己的声音,他扬言辞官来要挟天子,并委任之前出战不利的范文虎等人驰援襄阳。在1271年的4月和10月,宋军都有组织10万规模的大举增员。但因为蒙古军的夹岸设防和潜伏,最终都以彻底失败告终。南宋水师所长期保持的技术优势,已经开始因对方的练兵成果而无法维持。显然,这不是握有技术和历史积淀的强者所能发生的想象。
通过强化训练 蒙古水师的实力很快就与南宋持平
功亏一篑的内外夹攻
围攻战的巨大损耗 让南宋守军陷入疲惫状态
历经3年多的围攻战后,南宋依旧没有有效的打破元军的重围。除非是运送必要的武器物资,外围宋军已经基本失去了积极性,就连李庭芝自己都感到心灰意冷。到1271年11月,忽必烈又下令将国号改为大元,在舆论上表示要结束南北对立,混一天下的决心。所以宋军急需新鲜血液去打破僵局,盘活襄阳的抗元局面。
尽管城中的粮食绰绰有余,但布匹、燃料还有食盐都非常短缺。鉴于各地宋军大都只关心守土自保,李庭芝便想到借助房州、均州等地的忠义民兵下手。这些人为保卫家园而自发组织民兵防御山寨抗元。于是李庭芝就准备用他们去激励守城将士的士气,提振襄阳的军心。
宋军船队每次行动 都必须考虑焚毁蒙古营地
1272年5月,趁着春夏之交的航行窗口期, 3000多忠义民兵准备了大量由连体船组成的舫。3艘船中只有1艘船搭载米面布匹等物品,顶部用席子蒙好,但是中间一艘会拆掉底板。每艘连体舫上有30名战士,携带战斧、重弩、热炭和突火枪等武器,怀着视死如归的态度支援襄阳城。他们将从汉水的支流青泥河出发,趁着潮水暴起顺流而下。虽然得知可能有去无回,但人无人退缩且都愿意死战到底。
在进入主航道后,元军哨船就发现了这些义军,让大队平底船纷纷聚拢过来。面对主要以火攻和拍杆为攻击方式蒙古舰队,矮小舫船的受打击面相对较小,外部都蒙有湿兽皮防御火攻,所以普通的火箭对于它们的破坏有限。面对接近的元军船只时,宋军会撑开船侧面的挡板,向敌人投掷热炭,施放突火枪和弩箭。遇到江面上拉起的锁链,就以巨斧将之砍断。有元军想对这些连体舫进行跳帮,却由于中间的小船没有船底而踏空落水。
沿岸的投石机 是宋军舰船最害怕的武器
真正的威胁,只剩下元军用各种用投石机发射的震天雷。但迟缓的发射速率,无法阻碍顺流船只的急速突进。大部分义军都成功进入襄阳城,让军心为之一振。
此后,守军派出潜水员前往郢州。稍后就带回了与范文虎一起到龙尾洲会和,然后夹击围城元军的承诺。然而在行动之前,部分受到惩罚的士兵转投蒙古阵营,导致风声提前走漏。宋军索性将秘密行动变成了大张旗鼓的强行闯关,奋力突破元军水师的第一道防线。但范文虎的船队只因为水文变化而没有在预定位置接应,造成空档很快被元军填补。兵力薄弱的突围舰队就这样被迅速扑灭。
水师的溃败 意味着襄阳的对外通道被完全截断
襄阳砲的降维打击
襄樊两城的隔江互保形势 最终被蒙古人所察觉
与此同时,元军发现襄樊的城市隔江而建,守军可以通过浮桥来回调度后。所以提出先克比较弱的樊城,再进攻襄阳的计划。具体到操作中,首先派水性好的勇士去破坏浮桥横木和铁索,同时派出舰船牵制汉水上的宋军舰队,并遣军焚烧隶属于襄阳的舰队。加上元军已经武装了最新的配重式投石机,可以靠这种西来的新技术轰塌樊城角楼。最后主持樊城的牛富带领兵与对手拼死巷战,在守城无望的情况下自焚而死。
樊城的沦陷,立刻导致襄阳的孤立无援。虽然吕文焕一开始准备死扛到底,多次拒绝了宋军俘虏的招降建议,但军民目睹配重式投石机的降维打击后也心态溃散。所以在获得元军进城不滥杀无辜的保证后,残存的宋军全都按命令解除武装。仅有范文虎的侄子,担任荆湖都统范天顺以自杀相抗。元军进城后也确实没有进一步破坏,还给归降军民分发田地和耕牛,安定民心。
配重投石机的出现 对南宋宋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慑
相比很多人喜欢大吹特吹的钓鱼城,襄阳之战才是真正改变宋蒙战争格局的大事件。南宋长江中游的防线的缺口几乎无法被填补,让核心区域所在的下游直接暴露在军事打击之下。蒙古人为攻克这里,调动的资源与付出的代价也更为可观。只有襄阳在顽强抵抗后选择投降,南宋小朝廷的灭亡趋势才能说是真正定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襄阳围攻战:南宋与蒙古帝国的强弱之势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