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兴亡见证者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兴亡见证者

冷炮历史2020-06-03 10: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不列颠内陆的很多山区人烟稀少,罗马人的哈德良长城得以相对完整的保留了相当部分遗迹。同时借助英语的全球传播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都享受着极高知名度。但考虑到这段坚壁的历史意义,如此盛誉也显得并不为过。

公元1世纪初 登陆不列颠的罗马军团

早在公元43年,包括今日英格兰在内的大片不列颠领地,正式被罗马帝国纳入版图。经过之后的多次战争考验,新的不列颠尼亚行省也逐渐扩大。至少在南部的伦敦等大型城市,土著居民开始接受罗马式生活文化。不仅有穿着托加的城市元老去泡着温泉,也直接用罗马法的解决生活中的大量纠纷。

撤退到不列颠北部的皮克特蛮族

然而,撤退到不列颠北部的凯尔特系集团,依旧是历代总督的心头大患。虽然一度用军团的铁血推进至于苏格兰高地,还是在现实压力的逼迫下回到原点。尤其在阿科里古拉攻占爱尔兰受挫后,整个不列颠尼亚也就自然转入守势。事实上,类似情况也在帝国的其他部分发生。军团的北方前沿,已经从易北河回到了莱茵河以南。对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东部的开拓也遭到长期停滞。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区域定格,也是这段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小的不列颠尼亚 居然需要驻扎3个罗马军团

还是由于分布着大量未开发土地和危险蛮族,罗马人要在岛上长期驻扎3个军团和数量相当的辅助士兵。这样的高密度,已经超过了帝国在整个北非的兵力总数,但依然让官员感到捉襟见肘。到哈德良抵达不列颠的公元122年,边境防线已稳步后撤到泰恩山谷。这位向来不敢过度重兵的皇帝,便指令军队直接退到泰恩河口和索尔威湾一线,并修筑一条能贯穿岛屿东西的长城防线。最后将域外的蛮族世界,同南方的文明规划区直接隔离。

哈德良长城将不列颠岛彻底分为两段

由于仅有117.48公里的总长,哈德良长城容易为内陆大国粉们的特殊标准所不齿。但所有防线的价值,在于否能用最经济的手段保护相应区域。因此,罗马人的选址策略,无疑比同时代的很多竞争者要更加优越。何况长城本身也堪称古代建筑杰作,彰显了古典时期的先进技术和军事理念。

哈德良长城的建造工作 几乎全部由军团士兵完成

公元2世纪的罗马军队,已经习惯采石制工事来保卫营地,并在险要之地修筑永固工事。所以,哈德良长城的墙体就使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并在外侧贴上了砖石加固。城墙上方不仅有墙垛和女墙结构掩护,而且尽量造在悬崖、坡地等关键区域,极尽可能的利用天然资源增加防御等级。

哈德良长城的许多关键位置都分布在山地

如果是在相对平坦的段落,工程师也会增加壕沟作来掩护城墙。这些沟渠都平行分布在住城的南北两边。其中的北边壕沟深约3米,上部宽约10米,纵深呈标准的V字型。底部还有排水道,不然积水超标而便于敌军利用。南边壕沟则呈倒的等腰梯形,上部宽9米、深约2米。为了给守军提供第二道防线,在南部壕沟的两侧还平行堆砌着高1.8米、宽6米的额外土墙。

哈德良长城拥有前后2道壕沟体系

当然,漫长的边墙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尤其是哈德良长城的墙体只有3.66-5.49米高,全程都约2.44米厚,其顶部的通道更是仅有1.22-1.52米宽度,根本不能提供充足的兵力部署空间。

主城墙后面就是罗马军团的大量要塞

因此,罗马人的防御关键还是在使用机动力量方面。为达到这个目的,哈德良长城内外布置了整整17个可容纳500-1000人的大型要塞,80个可容纳50-100人的小型城堡,以及158座塔楼和无数条军用通道。它们较为平均的分布在整个防线上,大型要塞以3.2-12.8公里为间隔布置,小型城堡之间相距约有1.6公里。当中还要树立2座塔楼,而每个工事之间都有石质大道连接。这样一来,这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机动单位将在瞭望塔和军用大道的帮助下,完成防线上的部队机动。这座长城的背后,还部署着能随时就位的海军舰队和3个军团。

哈德良长城几乎成为独立的生态环境

除了军事方面的需要,哈德良长城的设施同样照顾到了驻军生活。长城沿线配置了储物室、礼拜堂、事务大厅和医务室。甚至还有商店与作坊,为士兵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如此复杂的建筑群自然是耗时耗材。据后世学者统计,建造哈德良长城的石料就达到371.35万吨。再考虑到不列颠难以完全自己供应全部石材和混凝土,工程的后勤调度困难也可想而知。何况罗马当局也也没有征发当地民夫,完全让军团士兵依照传统进行作业。此后经过6年的不断加强,才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

哈德良长城的建造工作非常消耗补给

这条哈德良长城和沿线的庞大部队,可以说是罗马区域国防的核心力量。在哈德良皇帝驾崩后的100多年里,也始终让北方蛮族难以逾越。那些企图翻墙越境的皮克特人,很快就会被严阵以待的罗马士兵击溃。

只要有机会 不列颠蛮族就会对长城发起进攻

但当时间来到公元3世纪,整个罗马世界都开始出现滑坡迹象。处于最偏远地区的不列颠,自然无法能逃脱这种随大厦倾覆的命运。哈德良长城的沿线驻军开始遭削减,幅度可达惊人的50%。这是由于新继位塞维鲁皇帝不信任地方军队,为确保地方实力派不能威胁中央,索性将原有的行政区域都切割的更为细碎,军队不花也随之变得更加分散。不过,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后方机动兵力。这才确保哈德良长城防线能坚持到更加不堪4世纪开始。

哈德良长城也是蛮族难以逾越的屏障

在君士坦丁皇帝深化军制改革后,罗马军队的防御策略变得更加消极。所有武装被刻意划分为边防军和野战军,并一直需要强调后者必须弱化前者。于是,位于一线的守备部队就不再倾向于机动作战,而是固守在要塞里等待后方的野战军来解救自己。如此一来,整个长城都失去了其积极反抗措施,便很容易被占据主动权的入侵者击破。公元368年,南下的皮克特人就终于突破了这条边境。此后的不列颠尼亚,更是频繁遭到海上与陆地的双重攻击。

部队数量的减少 让罗马不再有能力守护长城

到公元5世纪,不列颠行省开始迎来自己的最终的命运。此时这座孤岛的兵力只剩下约1万人,海军舰队早已不复存在。此时罗马的核心区也危在旦夕,于是要抽调岛上兵力去驰援意大利战场。当西罗马随着史提利科一起走向衰亡,整个不列颠也终于被遗弃。从公元410年开始,皇帝不再向这个遥远的行省征收税赋,也不再派遣兵力以及发放薪水给尚在编的士兵。任由这里被撒克逊人和皮克特人袭击。哈德良长城也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而逐渐废弃,取代其保卫职责的是不列颠各大城市修筑的城墙。

中世纪的英国地图 依然现实了长城位置

但哈德良长城的命运并未就此终结。随着不列颠岛在入侵浪潮中改弦更张,它的部分堡垒遗址被当地人再次修葺使用。不堪使用的部分也没有被浪费,有大批石料被拆下来用于修建瑟尔沃尔城堡、拉纳科斯特修道院教堂和波尔柏沙教区礼拜堂。直到18世纪中期,哈德良长城依旧发光发热,它优质的石料仍被用于铺设军用道路。直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发展,余下部分才免于被历史尘埃所湮没。时至今日,更是成为英国的一处著名景点,向旅客们诉说着古老帝国的历史变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兴亡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