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灼可汗:萨珊波斯与突厥汗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
冷炮历史2020-06-04 08: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世纪后期,库思老一世治下的萨珊波斯正处于如日中天状态。依靠影响深远的军政改革,让帝国的可供支配力量大幅上升。但为了积累更多资源来支持改革,万王之王也势必将目标对准了稳定边界外的诸多贸易通道。目标不仅包括罗马治下的西高加索、埃塞俄比亚占领的也门,自然也有广袤的中亚世界。
因此,重整旗鼓的波斯人就不可避免的与突厥势力发生冲突。双方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并在激烈攻防中互有胜负。但看似更强的帝国却没法笑到最后,甚至为自己最后的崩溃埋下伏笔。
反目成仇后的第一次战争
萨珊波斯与突厥曾是坚定的反白匈奴盟友
早在公元557年,遭到重创的波斯还与突厥保持着联盟关系。双方之前素无往来,却因为占据河中与巴克特里特的白匈奴而团结起来。至少在这个末代的吐火罗帝国崩溃前,两国的利益和基本诉求是基本一致的。
很快,波斯-突厥联军发起钳形夹攻,并在中亚名城布哈拉附近取得大胜。根据事先约定,萨珊总督和麾下的少量驻军将控制河中平原与巴克特里特山区。前者就以布哈拉为行省首府,管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所有粟特城邦。后者则以赫拉特城为中心,默许各山头的白匈奴王公向自己宣誓效忠。至于突厥汗国也获得了锡尔河以北的全部地盘,并成功将七河流域和西域都收入囊中。最后还有部分残存的白匈奴中央势力,获准保留费尔干纳盆地作为缓冲区存在。
突厥汗国也联盟获胜而进一步成为北方强权
虽然这样的瓜分看似合理,却架不住两股强权的各自盘算。尤其是正大力推行改革的萨珊王朝,需要远超以往的资源配置。为此就经常向河中的粟特商人收取更高税收,并期望以许可证等方式做到顶层垄断。考虑到类似的事情也在阿拉伯海与高加索山区发生,河中的新政对库思老一世而言也不算是过分举动。但习惯于自由和追逐利益的粟特贵族,并不愿意为这种大国崛起式管辖而买单。在他们看来,波斯总督汲取的赋税已开始超过了白匈奴时代。反倒是北方突厥的管辖更为松散,也不会像萨珊人那样索取无度。同时,河中商团在草原上往往需要雇佣突厥骑兵护卫,早已建立了深厚联系。因此就萌生了借助大汗武力,驱逐波斯暴政的想法。
公元588年,锡尔河以北的突厥骑兵开始涉水南下。由于获得大部分粟特城市的支持,数量很少的波斯军队被这轮强攻所轻易驱逐。接着,已经需要靠站队谋生的白匈奴也加入进来,从南面夹击萨珊残兵,甚至引导突厥人继续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结果,哈拉特的驻军也被迫弃城而去,将整个巴克特里都丢给了人数可达40000的中亚联军。
突厥骑兵的突然反目 让波斯方面措手不及
面对这轮突如其来的风暴,远在泰西封的波斯宫廷立刻派出了当世名将巴赫拉姆。根据库思老开启的改革,他将成为呼罗珊总督,并在理论上拥有直接调度帝国1/4部队的权力。此时的突厥 -白匈奴联军已准备更进一步,在熟门熟路的粟特商人引导下,攻入里海南部的赫卡尼亚沿岸平原。倘若这片区域也落入敌手,那么整个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都将处于骑兵的铁蹄辐射之下。好在当地居民向来是以顽强著称的山地步兵,在紧急情况下纷纷躲入要塞或设防村镇。巴赫拉姆率领的机动部队也以最快速度赶往事发区域。
在随后爆发的希尔卡尼岩石战役中,12000名波斯骑兵伏击了缺乏防备的突厥对手。由于库思老一世的军制变革,此时的波斯军队主要由低阶贵族充当核心。他们的社会地位虽不如传统的大家族,却有稳定的土地供养自己。每人都在基本的头盔+锁子甲+盾牌外,还配备了2张复合弓+30支箭,并用剑与狼牙棒进行肉搏。一旦财力允许,还可以为胯下的坐骑也配上半身马甲。在战斗中,他们不仅能有效配合将领周围的重型具装部队,还比普通的轻骑兵更适合进行持久作战。加上机动能力优势和习武文化盛行,足以应付帝国的大部分军事需求。
巴赫拉姆在库思老改革后成为了呼罗珊总督
相比之下,突厥和白匈奴进攻者的部队则更为粗糙。虽然有日益改进的大型复合弓和使用优质铁矿制造的铠甲,却无法惠及部族社会的全部成员。因此,缺乏必要护具的轻装骑手,依然是这些游牧武装的绝大部分。当战场不适合他们迅速展开队列,就很容易为武器更加精良的对手所击溃。因此,恭候多时的巴赫拉姆便几乎全歼了整支入侵者大军。
在这场第一次波斯-突厥战争的尾声,萨珊王朝的精锐重新进入河中,让那些失去强者保护的粟特城邦再次折服。当发现有不少敌军据守布哈拉后,索性直接渡过锡尔河,在第二场野战中用箭射杀了对方大汗。然后在从容不迫的返回绿洲区域,将依然困在城里的突厥王子俘虏。
波斯在同突厥的第一次战争中获得全胜
盛世隐忧下的第二次战争
内乱之后的萨珊波斯 只能放弃了河中地区
然而,正是因为自己在击败突厥的战争中发挥过于出色,巴赫拉姆开始遭到君主猜忌。逼着自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发动叛乱,险些提前终结萨珊王朝的龙脉。但年前的库思老二世却找来老对手拜占庭帮忙,成功依靠兵力优势诛杀逆臣。但东部的呼罗珊军区也因此失去了主帅和一大批资深老兵。
于是,突厥-白匈奴联军在公元607年卷土重来。萨珊帝国已经因内外交困而失去了河中领地,也让整个呼罗珊地区直接处于对方的攻击之下。同时,许多分布在巴克特里山区的吐火罗王公也纷纷倒向突厥阵营,进一步加剧了波斯人的东部国防压力。尽管有2000名封地骑兵站出来击溃了一支敌军先头部队,却架不住号称30万人的主力再次来袭。最后,作为防线支点的图斯堡垒被攻克,造成具有王室血统的守将达托延与身边的300名精锐扈从全部战死。很明显,当时的萨珊东部军区,已经因内斗而疲惫不堪。
库思老二世与委以重任的巴格拉图尼(绿)
为了尽快将游牧强敌驱逐出境,库思老二世只能从边上的高加索军区调兵。具有亚美尼亚王室血统的巴格拉图尼,成为当仁不让的前线将领。他曾经以雇佣兵身份加入过拜占庭军队,对抗多瑙河以北的阿瓦尔游牧集团。后来又因遭流放而在波斯人的希尔卡尼服役,所以具备丰富的反骑兵战经验。在被送回故乡统领波斯属亚美尼亚后,他就得以指挥一支东西合璧的混合式武装。其中既有长期模仿波斯风格组建的具装骑兵卫队,也有部分拜占庭风格的重装步兵分队。考虑到突厥汗国的武装水准也有显著提高,他的部队无疑比几十年前的呼罗珊前辈更加适于出战。
此时,突厥-白匈奴联军已成功占据呼罗珊,并不断以骑兵部队劫掠整个伊朗高原。在这场第二次波斯-突厥战争中的最高潮阶段,甚至冲到了靠近南方龙兴之地的伊斯法罕。好在他们并不准备鲸吞半个帝国,因此在抢的彭满钵满后就开始按原路返回。只是苦于收获过于丰厚,就不得不为辎重队伍拉的太长而放缓行军步伐。曾长期学习拜占庭兵法的巴格拉图尼,马上采取了前宗主莫里斯一世的战略风格。他没有直接派兵追击,而是从里海以南的希尔卡尼迂回前进,着手攻下那些遭放弃的呼罗珊堡垒。由于中亚士兵实在不善于城市攻防,自然被熟悉古典式攻城手段的步兵所击败。
亚美尼亚军队兼具波斯和罗马特色
等到突厥-白匈奴骑兵返回自己的前线基地,再次遭到萨珊波斯方面的突然袭击。虽然他们的规模依然保持在30000人上下,却还是缺乏必要的战前准备。巴格拉图尼则遵循擒贼先擒王理念,以斩首式突袭打死了负责全权指挥的不知名突厥贵族。失去主心骨的游牧军队,被迫以各自的部落单位开启分头奔逃模式。波斯人也以得以分散部署,以追杀姿态将敌人礼送出境。虽然相关战果的记录已湮灭在浩瀚史海之中,但河中的突厥的确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都不再能发动任何大规模进攻。
但巴格拉图尼还是参考了巴赫拉姆的前车之鉴,深怕自己同样因功高盖主而遭受迫害。在收复整个呼罗珊后就回到家乡居住,以深居简出的低调生活结束了余生。库思老二世也的确没有加以针对,甚至在后来认可其地位权势都由儿子继承。但相比前一次的战争来说,波斯帝国内部的许多疲态已逐步暴露出来。
长期的战争 让封地骑兵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冲击
正是因为不再将募兵权交由地方大贵族,中央宫廷被迫花费更多资金来供养小地主们的军事花销。结果就是进一步的对外扩张和继续水涨船高的军事花销。上涨的战争成本,很快就让地产有限的骑士们濒临破产,却又无法通过不定期赏赐和战利品予以弥补。
君主自己也时刻盘算着如何继续扩张,或是提防自己的任命的总督会起兵反对自己。但那些曾为得到土地而自豪的军人,已经越来越不愿为他轻易卖命。这种趋势首先在呼罗珊地区出现,随后也将向西蔓延到高加索、法尔斯和泰西封。突厥入侵在其中扮演的作用,既是一种慢性催化剂,同样也是最好的测试剂。
库思老二世的决定 将造成萨珊波斯的灭亡
恰逢拜占庭帝国内乱的消息传来,让处在十字路口的万王之王又看到了美好愿景。他将动员国内几乎所有的可战兵源,开往叙利亚、埃及、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各处战场,同亦敌亦友的邻居展开终极搏杀。最后不仅会酿成第三次波斯-突厥战争,也将耗尽萨珊王朝的全部社会活力。更为可悲的是,这种路径锁定会成就希拉克略皇帝的战神之名,并促使阿拉伯穆斯林的永久性崛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圣火灼可汗:萨珊波斯与突厥汗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