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入侵:暴君与野心家们的搞乱罗马计划
冷炮历史2020-06-11 09:3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罗马的漫长历史上,曾不止一次的遭遇南下蛮族入侵。其中不乏因气候或民族迁徙因素,被迫同军团精英们翔路相逢。但也有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特例,属于第三方阴谋诱导的结果。可惜这些借力打力的操作,往往不能达成预期效果。甚至会让自己的目标变得更加强大,反过来加大敌视和针对力度。
西西里僭主的无心之作

首位策划搞乱罗马的 西西里僭主狄奥尼修斯
公元前390年,罗马还只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依靠公民阶层的勇武和几代政治家们的集体智慧,已经在亚平宁半岛上脱颖而出。以至于开始树大招风,引起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斯一世的注意。后来也正是他的精妙操作,为整个世界古典史都奉上一段佳话。
从理论上来说,初期罗马就根本不在叙拉古军队的打击范围内。前者的领地内还没有成熟的大型港口,后者也往往依赖海军输送的雇佣兵作战。但狄奥尼修斯的扩张野心却远不局限于本岛。不仅要将占据西西里半壁的迦太基人驱逐,还向北成为大希腊区的主要保护人。连不属于希腊人的伊特鲁里亚流亡者,也经常造访他的私人宫殿。而这些有求于他的弱者,都是罗马崛起过程中的绊脚石。

突然南下的凯尔特人 重创了罗马军队
于是,攻于心计的僭主便施展逆向思维,期望将罗马人的注意力引向北方。他通过希腊商人的贸易活动,掌握了半岛北部的势力分布情况。最后与同样力图扩张的山南高卢合作,并支持对方向罗马发起突然袭击。后者也是不辱使命,动员超过70000人的联军离开波河平原,直接冲到位于共和国腹地的台伯河北岸。毫无防备的元老院,只能强令40000民兵出战。但其中还是有半数人没有军事经验,只是临时拿起武器充当后援。结果在当年夏季的阿里亚战役中,成批的罗马公民惨遭屠戮,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区域也凯尔特蛮族占领。为了撮取更多财富,入侵者要求罗马人至少上缴1000磅黄金赔款。自己却在天秤上做了手脚,以便不断要对方多送钱来。哪怕被当场揭穿,也理直气壮宣称这是一种被征服的悲哀。
然而,共和国的反击也很快到来。在独裁官马库斯的率领下,1支先前不在城内的军团被迅速调回罗马。他们在愤愤不平的公民协助下,成功将凯尔特人赶出街道,从而完成了堪称二次建国的胜利。随之而来的军队改革,也将孕育出众人皆知的罗马军团。至于开启这一切的蛮族与希腊僭主,都会在后来的200年内都倒在他们脚下。巧合的是,促成这一切的重要力量,是当初让狄奥尼修斯最痛恨的迦太基人。

挺过来的罗马人 用最短时间完成了复仇逆袭
反罗马斗士的惊人设想

米特拉达梯六世 也策划用编外蛮族搞乱罗马
公元前63年,罗马共和国已成长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级霸主。其影响力和军事威慑也覆盖了整个地中海沿岸,甚至可以向外辐射到黑海与大西洋沿岸。但还是有米特拉达梯这样的骨灰级反罗马斗士,正在文明世界的角落里策划着惊天阴谋。尽管最后未能予以实施,却称得上在战略层面富含深思熟虑。
由于之前的三次漫长战争,米特拉达梯苦心营建的本都王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克里米亚半岛的残山剩水,供他继续幻想自己的千年大计。为了能尽快凑出攻击罗马地盘的部队,这位具有前波斯帝国血统的野心家是倾其所有,从周边地区招募了诸多蛮族参军。其中既有长期生活在波兰-南俄草原的游牧斯基泰人,也包括刚刚从里海沿岸迁徙来不久的萨尔玛提亚人。当然还包括多瑙河两岸的色雷斯部族、更靠中欧内陆的达契亚人,以及开始崭露头角的早期日耳曼集团。其中的绝大部分,将放弃原有的黑海-安纳托利亚战场,选择从瑞士山区突然南下。也就是利用大部分罗马军团的派驻外省机会,从防御空档直取意大利核心。

本都国王计划用大量欧洲蛮族直扑意大利
事实上,类似的操作在米特拉达梯的经历中是屡见不鲜。由于自己的本都人口有限,他经常以各种怀柔的忽悠手段笼络其他人群。再以消灭罗马势力为终极理想,靠军队逼迫占领区提供更多的无偿人力资源。前后忽悠的对象,包括爱琴海两岸的希腊人、内陆的亚洲籍土著,乃至一度同罗马闹矛盾的意大利同盟士兵。因此,他的部队经常能在前次大规模崩溃后,又以极短的时间就提升到更高数量。最后的末日计划,不过是换了一批吹牛对象。
然而,动员庞大蛮族兵力的花费同样不菲。已经只有少量资源的米特拉达梯,只能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横征暴敛,才勉强凑出战争首付。不仅居民怨声载道,连当地的各级贵族也忍无可忍。最后索性发动兵变,逼迫这位理想主义投机分子用毒药终结自己。但罗马人还是会在后来感受到这个计划的可怕性。于到到公元2世纪左右的,开始以莱茵河与多瑙河为天然边界,构筑类似长城的边墙防御体系。唯一目的,就是希望抵达从两翼绕过阿尔卑斯山脉的蛮族大军。

罗马终究会为蛮族入侵而修建漫长边墙
万王之王的极限操作

库思老二世为搞乱罗马而煞费苦心
公元626年,已经沦落为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遭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蛮族入侵策划。由于自身在同波斯的战争中节节败退,已经被大批东方铁骑包围在了都城君士坦丁堡。但看似强势的萨珊君主库思老二世,还是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存在很大水分。于是向分布在多瑙河与巴尔干西部的两大势力发出邀请,让他们一同来参加自己的消灭罗马盛宴。
此时的萨珊军队,可谓是第二波斯立国以来的最强状态。不仅靠平均土地供养出大批骑士阶层,还通过战区改革动员起许多基层人员和藩属部队。加上通过绑架罗马居民建立的山寨作坊,足以复刻出类似对手的高端技术装备。乃至临时成军的舰队,也有挫败罗马海军的记录。但这些成就似乎还是非常有限,奈何不了强悍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于是就只能招来阿瓦尔牧民的骑兵和炮兵,配合斯拉夫部族的船队来加精封锁,也让所有攻城部队的数量上涨到80000人。

赶来搞乱罗马的阿瓦尔与斯拉夫联军
然而,已遭战争重创的拜占庭军队,依然有胜过强敌的动员能力。依靠临时超发的金币和基督教会的精神感召,动员出超过12000人的军队参与守城。此外,许多古罗马时代留下的技术和组织遗产,也让来源各有不同的蛮族们感受到了文明层次差距。例如阿瓦尔军队的东方式人力投石机,就很难撼动坚固而高耸的双层城墙。斯拉夫人的军民两用船队,也挡不住地中海专业桨帆战舰的左右突击。至于更喜欢以骑兵居多的波斯人,也很难在离开马背的情况下维持战力。于是经过1个月的强攻,依然只能望着罗马世界的外墙叹息。
当然,君士坦丁堡之围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罗马后裔能迅速扭转局势。一些波斯驻军将在附近停留很久。但他们的斯拉夫与阿瓦尔朋友,却根本没有耐心坚持下去。缺乏长期的联系对战能力,恰恰是这类初级蛮族的共同弱点。波斯大王只有包吃包住发赏钱,才能确保这类乱局的继续坚挺。然而,战争的巨大消耗也让他们自己财政吃紧。在所谓的亚洲占领区内,也还是自己无法管辖的地盘更多一些。除了为震慑和泄愤效果,拆毁几座历史名城,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建树。等到看穿一切的罗马-突厥联军开始反扑,波斯人才意识到本国的大后方防御也是千疮百孔。整场鏖战的胜负归属,也就因这些细节差异而暴露无遗。显然,瘦死的罗马还是比暴君的东方集权强大。

瘦死的罗马 终究还是比波斯要大
历史的残酷玩笑

罗马的成功 并不依靠搞乱对手
看完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许读者的心中都有相似答案。罗马的强大,并不是拒绝使用附庸或蛮族佣兵,却很少把宝押在搞乱对手内部上面。毕竟,非常硬核的堂堂之阵,总是比充满投机主义色彩的豪赌更具决定性意义。倒是那些对手的虚弱,恰恰就反应在决策层对阴柔之术的本能痴迷。
不过,只要博弈场上的双方始终保持着实力差距,这类策略选取上的差异也就会继续存在下去。类似第五纵队的国际主义炮灰角色,也永远不缺替补队员。可惜调料不能替代主食,前菜也很难填满贪欲。所以类似狄奥尼修斯、米特拉达梯和库思老这样的弱势群体,都没能靠搞乱罗马而获得胜利。甚至反过来促成对手升级,给自己或后代都营造出一种超乎预料的可怕结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蛮族入侵:暴君与野心家们的搞乱罗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