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第二次美吉多战役:晚期古埃及军队的重大远征胜利

第二次美吉多战役:晚期古埃及军队的重大远征胜利

冷炮历史2020-08-16 09:05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7世纪末,称雄近东多年的亚述帝国步入衰退,并在四方强敌的合围下分崩离析。远在地中海东岸的古埃及与犹太人,也纷纷完成了自己的复国大业。但基于不同的战略规划,他们在这场国际变局中的选择也是大相径庭,以至于在美吉多平原的战场上兵戎相见。

先后脱离暴政的埃及与犹太 在美吉多兵戎相见

虽然有关这场大战的具体记载已少到模糊不清,但法老尼克二世的获胜却是毋庸置疑。作为对手的犹太国王约书亚,也因战斗中所遭受的致命伤而驾崩。今天的我们,则能通过梳理双方军事体系的发展脉络,理解这场交锋成败的必然因素。

古苏美尔的军事体系 对埃及和犹太人都很有影响

作为典型的世界第二代文明,埃及和犹太都在许多层面深受更早的苏美尔人影响。即便时间的滚滚洪流已进入青铜与铁器时代交界,也保留了许多上古创始者的影子。仅从军事领域而言,就是继续坚持以传统的战车作为部队核心,并以大型步兵纵队作为阵线中央的主要突击力量。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3世纪就掌握了全套理念,他们的犹太邻居则在更早之前就已接触到车战技巧。直到两个族群都匍匐在亚述帝国脚下,还被有机纳入一套类似的动员制度当中。

时任埃及法老的 尼克二世

不过,文明与时代的发展也终究会让两国的军队产生细微变化。距离更远且本土势力更强的埃及,就更早地摆脱了亚述殖民者控制。依靠北方大国吕底亚所提供的希腊雇佣兵,发展出不同于传统近东风格的第二套军事体系。加上亚述带入的早期骑兵习惯,让原本相对陈旧的军事战术有了较大发展。体量不足的犹太人则无此幸运,在摆脱亚述控制后也依旧是各新兴大国的战略棋子。残破的领地只能供养有限人口,且大部分都集中于圣城耶路撒冷居住。自然没有机遇和动力去提升自己的传统军事理念。

大力反对偶像崇拜的犹太国王 约书亚

在战略取舍层面,两者的自然分化也是无可避免。犹太国出于对亚述的刻骨仇恨而必然同新巴比伦帝国站在一起。同时也由于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便将由来已久的美索不达米亚恐惧症对象做了直接切换。何况只要亚述帝国的残部仍在垂死挣扎,巴比伦与米底的联军就无暇顾及黎凡特海岸。所以,约书亚国王的选择可谓合情合理。但有着长时间大国地位的埃及,就不可能像犹太人这般放任自流。相反,他们认识到新巴比伦的崛起将会影响自己的重返叙利亚蓝图。所以能不计前嫌的支援晚期亚述,与之前的所有同盟反目翻脸。

美吉多平原是地区内的制高点

公元前609年,亚述残军已经从惨遭毁灭的都城尼尼微退出,逃到两河领域北部的哈兰据守。杀红眼的巴比伦-米底联盟也尾随而至,力争不给死敌以任何翻身机会。眼看即将形成的近东平衡要被打破,法老尼克二世决定出手,亲率大军前往两河流域实施救援。顺便也将先祖曾经统御过的叙利亚拿下,完成埃及再帝国化的最后一块拼图。当然,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通过约书亚的犹太国领地。

约书亚的部队 相比过去的先辈并无任何显著提升

面对突然从弱侧杀来的埃及军队,犹太国内的巴比伦派获得暂时胜利,成功压倒了亲埃及势力。约书亚更是下令全国动员,准备在战略位置要紧的美吉多平原挡住对方。这片毗邻基顺河的高地,能让占据者俯览周遭的广袤区域。有限的空间却只能容纳最多数千名士兵驻扎,所以对数量不足的犹太国更加有利。尽管埃及人选择从附近通过,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威胁耶路撒冷,但约书亚却不肯让他们轻松通过。

尼克二世的军队 相比过去的埃及有了明显进步

然而,尼克二世早就为东出西奈半岛而筹备许久。除了作为战车兵踊跃出征的青年贵族,还有依附于他们的轻骑兵扈从和常备弓箭手。大批青壮年平民也会照古埃及传统,被迅速征召为主力步兵,且在正式出征前进行高强度的短期特训。来自努比亚与利比亚的同盟军,继续为法老的部队提供斥候和各类高素质轻装突击力量。至于瑙克拉提斯城的希腊军事移民,也在额定的重步兵方阵外,还建造了大批早期的三列桨战舰。

美吉多是埃及军队北上哈兰的必经之路

因此,整支军队会尽可能的沿着地中海岸行进,靠海运提高后勤自给率。只是由于古代的道路承载能力有限,才被迫分出部分陆军到更靠内陆的区域前进。无法绕开的美吉多平原,就整支移动大军的侧翼威胁。

复国后的犹太人口实际上非常有限

当年夏初,严阵以待的犹太军队开始引起埃及人注意。虽然法老的使节再三强调,本方无意威胁或攻击犹太城镇,却架不住约书亚的坚定态度。后者也亲自登上1辆战车,充当整支部队的定海神针。由于眼前的战场面积有限,所以在理论上能磨平埃及方面的数量优势。但对方给予的强势回应,还是完全超出自己的经验和预料。

犹太军队依然秉持旧式的西亚风格

作为典型的西亚小邦武装,犹太国军队必须用贵族驾驶的战车主导全面进攻。当首轮冲锋的车辆杀入敌阵,才会让大纵深的步兵方阵扩大战果。包括弓箭手在内的轻装力量,会以散兵线模式增援驾车贵族,并在遭遇重压时选择退避三舍。然而,这些套路不仅早已为埃及对手所熟悉,也不足以应付后者的改良版本。

埃及轻车 正是为劣势西亚重型战车而设计

自掌握全套技术以来,埃及战车就以灵活轻便而著称。他们同样会率先加速出动,却在遭遇体积更大的西亚同僚后就调头撤退,交给徐徐前进的步兵纵队收拾。在拥有早期希腊重步兵和轻装骑手后,埃及军阵的两翼攻势也就变得更为迅猛,完全凌驾于犹太对手的故步自封。再算上埃及士兵的训练、供养与数目优势,胜利的天秤也就很难向着犹太方面倾斜。

犹太王国与晚期埃及的布阵差异

勇气可嘉的约书亚国王,就在战斗中被箭矢命中,不得不由仆人扶下战车。临死前被提前预备好的另一辆车送回耶路撒冷,最终在确信自己抵达都城后才断气。由他一手召集的军队,也惨遭埃及方面的屠戮。

约书亚自己也死于战役中的箭伤

由于数百年前的埃及军队,就曾在这里击败迦南联军,所以这场短促的交锋通常被后世称为第二次美吉多战役。得胜后的尼克二世,继续率兵北上美索不达米亚,却未能阻止哈兰城的陷落。作为补救措施,法老的军队又控制了部分叙利亚小邦,并在返程中光顾耶路撒冷。不仅将犹太国扶持了亲埃及派国王,还将原本的亲巴比伦派继位者抓回本土。这段并不完美的东方征程,足以算是晚期古埃及文明的回光返照。

短暂复兴的犹太王国 难逃周边强权的肆意摆布

犹太王国则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完全沦为巩固西奈半岛的埃及藩属。直到新巴比伦的军队夺取绝对优势,他们的厄运才将由尼布甲尼撒二世所钦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第二次美吉多战役:晚期古埃及军队的重大远征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