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乱世求生:那些夹在战国七雄之间的中小诸侯国

乱世求生:那些夹在战国七雄之间的中小诸侯国

冷炮历史2020-08-18 10:45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诸夏地图上存在不少七雄之外的小国。他们往往有过光荣的历史,也有前朝贵胄后裔,甚至是姬周天子的嫡系宗亲。但因为各种原因而在新时代里处处挨打,始终处于国势不振状态。出于顽强的求生欲望,他们经常会使出浑身解数,以便在乱世中保住自己的一片天空。

宋国贵族基本都来自殷商后裔

作为殷商贵胄后裔,宋国始终是东周列国中的绝对异类。能幸存到战国阶段,已经算是运气好过大部分当年的周朝功勋世家。但灭亡前的回光返照,还是让统治者迸发出与自身实力不相配的巨大野心。

其实,早在西周立国之初,天子就为宋国安排了鲁、曹、陈、郑等专属看守势力。其中既有自己利益集团的嫡系诸侯,也包括前代帝王的支系余脉。他们的主要战略功能,就要防止实力尚存的宋人搞复辟。因此在后来的春秋争霸阶段,四战之地的尴尬位置就让宋人非常被动,复兴希望也是屡遭幻灭。

春秋时期的宋国 就因四处遭围而非常被动

到了战国初年,周围的邻居又变成比过去更加具有实力的巨型诸侯。例如东面的齐国、西面的楚国、北方的赵国和位置更加贴近的韩魏,都对这块保留地虎视眈眈。公元前385年,韩国首先大举东侵,一度将宋人的国君俘虏回去。之后的魏国整体东迁,又给宋国造成很大压力。这个最初实施军国变法的小强,还在公元前365年占领过宋国都城睢阳附近的仪台,让整个国家都笼罩在威胁之下。宋人也一度因此而畏畏缩缩,对大梁的宫廷俯首帖耳。当魏王要求他们协助讨伐赵国,国君还为避免得罪两强而提前去对方阵营打招呼。最后仅是象征性的派兵围了1座赵国边城。

相比于其他的弱小诸侯来说,宋国的整体实力还是非常充沛。由于正好处在中原和东南方向的贸易路线上,所以坐拥数条繁华商路。境内又有黄河、淮河、沂水和泗水流淌而过,给水路运输和农业耕作提供了重大便利。治下的几座大型城镇,还是拥有深厚工商传统的制造业基地,不会为本国物产的有限而感到困苦。最后就是列强出于平衡需要,不愿意让宋国亡于单个势力之手。反过来又让不够强大的宋人得以继续保持自己独立。

战国时期的宋国 基本靠他人的平衡感求生

但是宋国经常将自己定位成很有想法的后补霸主。虽然历经过数百年相互通婚,贵族阶层依旧自称以灭亡许久的殷商自居。尤其在意识到周王室的衰微后,便因天下的礼坏乐崩而暴露野心。不仅偶尔拒绝天子或者晋国霸主摊派的任务,还有宋王偃这种表演自己射天得胜的行为艺术家。实际也不过是在效法古代的殷商君主仪式,表达自我的真正归属认同。在积蓄一段时间国力之后,还有过东伐齐取五城的傲人战绩。也曾向南击败楚人,顺势拓地300余里。又向西挫败魏军,在取二城后灭了小邦滕国。但诸侯们的警惕也随之而来,纷纷将宋王看成夏桀和商纣再世。唯有喜欢在山东列国间安插飞地的秦国,总是默默的给予支持,阻碍其他诸侯的过度蚕食。

宋国的最终灭亡,却由一个和自己素无往来的诸侯种下。受命于燕王的大特务苏秦,期望通过种种操作去激化齐秦矛盾。于是顺手解除秦人对于宋国的庇护,让齐国以趁机予以独吞。但如此劲爆的大新闻,还是引发了列国对于齐的普遍仇视。结果是这个元老级的诸侯险些被群体消灭,但宋人的故地被也遭魏、楚等势力瓜分。

宋人直到灭亡都继着承全套的殷商祭祀习俗

作为孔子的故乡 鲁国始终无法强势起来

面对逐步兴盛起来的变法潮流,孔子和左丘明的故乡鲁国,也有过一波并不显著的跟风改革。主持者既有姬姓重臣公仪休,也有孔子的孙辈子思协助。但因为自身的体量太过渺小,无法深度影响列国格局。最后还是靠着没有攻击性,苟延残喘到战国中后期。

当年和孔子纠结不断的鲁国三桓家族,虽然极大的削弱了公室,却也知道壮大自身实力。所以在客观上采用了作丘甲和初税亩等改革措施,并吸纳孔子的很多门徒充当家臣。直到战国时代的步伐悄然临近,欣欣向荣的田氏齐国不断侵夺领地,成功击灭了叔孙氏和孟孙氏。于是就只剩下季孙氏继续和君主继续对峙,无法再阻挡对方的变法尝试。但鲁国的改革还是和七雄们的不太一样。子思结合齐国的进步经验和法家思想,主张利民和用人不疑,并要求杜绝私门弊病和鼓励士人抨击国君。

孔子的孙辈子思 也曾在鲁国施行变法

由于强大齐国就在自己身边,让鲁国时常处于战争状态。所以破格提拔有军事才能的吴起,完全顾不上国内传统势力的反对。只是终究不能抗衡体量缺陷,在战争中的失败次数更多,自己遭受的破坏更为深重。于是就只能再弃用吴起,从而预示着有限改革的无疾而终。

最后,由于公室的收权行动,这个已经很小的诸侯国又再度发生分裂。季孙氏依托费、卞和东野独立,成为后世很少有人知道的费国。鲁国则继续消极态势,一直苟在山东南部的保留地内浑浑噩噩。先后躲过了齐魏争霸和乐毅伐齐,也没有在田单复国后被就地正法。但当失去龙兴之地的楚国开始东迁逃亡,这个已完全人畜无害的小邦也就难逃覆亡厄运。

吴起在鲁国的生涯几乎不为后人所知晓

郑国很早就必须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

面对战国时期的特殊格局,位于中原四战之地的郑国同样处境尴尬。但真正的重大威胁,恰恰来自于七雄中实力最弱的韩国。其实早在春秋末年,这个出身高贵的小邦就已内乱不堪,还因晋楚两国的侵逼而节节后退。但因为较早推出争霸舞台且土地贫瘠,所以在很长时间内都能做到低调苟活。

公元前423年,韩国军队在首次大规模进攻中就打死了郑幽公。整整15年后,韩国又再次攻陷郑国的都城雍丘。虽然守军一度在负黍击败强敌,但日益衰败的局面并无本质好转。最后,还被对方在自己的腹地建立新都。后世的考古发掘也表明,韩人曾经系统性的破坏过新郑地脉,以便断绝对方的复国可能。

郑国的发达手工业 提升了韩国士兵的单兵装备

然而,就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郑国,居然是最早实行改革的诸侯小邦。著名的子产在与诸大夫执政的过程中,一面尽量维护对方利益,也推出了铸刑鼎、作丘赋、因才授职和不毁乡校的政策。对外进行有韧性的外交周旋,在兼顾君子风雅的同时,大胆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就连孔老二都对其赞叹有加。

这些由郑国人开启的改革思路,最终通过后裔申不害而发扬光大。他作为术派代表人物,帮助韩国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强阶段。这个七雄中的副班长,也顺手继承了郑国的优良手工业传统。对于发展更好的单兵武器,有着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同步接过对方的敏感地缘位置,最终在后来的高强度战争中连累自己。

郑国的危险地理位置 也被韩国所继承

最初的卫国 是周天子安排的重要军事力量

卫国的名称意为要地屏障,直接来源于上古文字中的堡垒守军。但在进入春秋时期后,便闹出了卫懿公好鹤的国际大乌龙,也让武德充沛的祖先们倍感汗颜。但卫国的确人才众多,在漫长的先秦历史上有极高密度。这些人在各地任职为官,居然也是卫国能始终存续的根本原因。

在兼并激烈的战国乱世,卫国因为体量过小而只能长期受魏国支配。空有头衔的国君,几乎成为对方的傀儡玩具。但也是魏国的笼罩让卫人免受了很多刀兵之灾,并将精力用于非军事领域,随即又对保护国实施了反向输出。

孔子的高徒子夏 就是影响魏国变法的卫国人

曾是孔子门生的卫国人子夏就前往魏国办学,算是间接参与了李悝变法。著名的将领吴起也是卫国人,并且是在魏国任职期间成为名流,最后还将相关指导理念又带给楚国。至于在魏国担任过中庶子的卫鞅,也不过是将他们的成果都介绍给秦人。日后出身的商人家庭的吕不韦,还成功运作了嬴异父子返回故土。否则后来的许多历史大事件,就会和嬴政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卫国除了盛产文人墨客,也不乏身怀绝技的武德充沛之徒。卫国壮士孟贲的名字,在当时就等同于大力士。险些在朝堂上斩杀秦始皇的荆轲,也是在外流亡的卫国人。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短暂演出,也是卫国人在先秦历史舞台上最后的亮相。虽然弹丸之地会比六国中的任何一家都要持久,却主要是因为自身的毫不起眼。所以无论能超长待机多少时间,都不影响战国时代的截止日期。

刺杀秦始皇的荆轲 也是卫国武人的代表

当然,战国时代的小邦还远不止以上几个,她们的命运也往往随时间线的推移而被迅速定格。有时候坚持反倒比顺从来的更为痛苦,但完成兼并的七雄却不会认可这个道理。直至自己在豪赌中失去所有,才能深刻体会到先祖胜利给自己带来的必然代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乱世求生:那些夹在战国七雄之间的中小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