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胡格利之围:第二座遭亚洲本土帝国攻陷的欧洲堡垒城市

胡格利之围:第二座遭亚洲本土帝国攻陷的欧洲堡垒城市

冷炮历史2020-10-20 08: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28年,贾汉吉尔的病死让儿子沙贾汗成功登上了莫卧儿帝国宝座。今人往往因泰姬陵过于有名,而容易用唯美痴情来概括这位印度皇帝的人生轨迹,从而忽略了他还是帝国由盛转衰的悲催见证者。哪怕执行一系列让王朝看似更加强势的政策,也只是在为千疮百孔的漏洞进行遮掩。其中,又以对胡格利葡萄牙社区的进攻最为明显。

今人对沙贾汗的认识 大都停留在唯美爱情与泰姬陵层面

相比印度西海岸的果阿、科钦和达曼-第乌等葡属城市,以胡格利为代表的东海岸据点实则很少受本国官员限制。因为这些大小不等的移民社区,往往由自行其是的冒险团队开拓,而并不属于王国的直辖领地。由于不需要遵从严格的条令和收益分配标准,也更容易吸引那些期盼致富的亡命之徒。通过劫掠、贸易和充当雇佣兵的方式,赢得各级本土王公的青睐,进而为自己在全新的环境中谋得立足之地。

胡格利位于孟加拉湾的下游区域

此外,胡格利要塞的建立还得益于特殊历史阶段。当志在四方的莫卧儿沿恒河攻入孟加拉三角洲,急需借助各种力量帮自己稳住当地局势。同为外来户的葡萄牙人,便因自己的贸易、科技和军事才能,受到当时的阿卡巴大帝青睐。在他的获准下,原本较为独立的两个移民小镇,才被合并为规模更大的设防城市。这样不仅有利于瓦解本地反对派贵族的抵抗势力,也是为强化经济发展而做出的必然考虑。如此一来,大批南洋群岛的货物就可以从马六甲直接运抵孟家湾湾。再通过胡格利的社区进入恒河水域,直接转向莫卧儿当局掌控的北印度内陆通道。况且葡萄牙人每年都要上缴丰厚的税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

胡格利城的首任总督 路易斯

截止17世纪初,胡格利都没有因莫卧儿与西方世界的几次矛盾而受到牵连。反而因东面的阿拉干王国反水,又成为许多来自缅甸海岸的流亡者归宿。若非沙贾汗在登基后遭遇重重困境,恐怕也不会对这片实则更利于自己的租借地动手。但从1630开始,突如其来的旱灾让印度多地都饱受三年歉收之苦。许多人在吃掉家中的狗后,也只能继续将骨头磨碎后混合小麦食用。最后发展到易子相食,造成许多村落的人口集体灭绝。莫卧儿皇帝虽有出资建立用于赈灾的免费厨房,却还是无法遏制灾情的连绵不绝。

沙贾汗时期的莫卧儿宫廷

同时,沙贾汗的军队还要不断赶往西部的拉其普特平叛,并开往中部的德干高原攻城掠地。随之而来的庞大花销,又让士兵招惹到早期的锡克教团,逐步酿成无法调和的长期矛盾。最后是帝国设在兴都库什山以北的边区,始终要忍受萨法维波斯威胁。双方虽很少大打出手,却经常要为坎大哈城而调集军队,无形中又为国库增添了巨大负担。即便在坐拥大批稻米和黄麻产区的孟加拉,由帝国直接掌控的萨普塔拉姆口岸也陷入衰退,使得许多驻扎当地的军政首领都怨声载道。于是,依然享有繁华的胡格利就迅速成为众矢之的。

旱灾与巨额军费开支 是莫卧儿人的沉重负担

简单来说,莫卧儿宫廷对居住在胡格利的葡萄牙人提出了多项强行指控。包括在他们参与了某次叛乱,在孟加拉一带大量搜罗人口贩为奴隶和大肆传播天主教。但对依附帝国的各外来团体来说,临时的政治投机或个人行为都非常普遍。印度人自己也一直是奴隶买卖的重灾区,而帝国也早在阿卡巴时代就给予传教士以相当自由。所以,沙贾汗给出的理由不过是在为动武而做象征性辩解。

踏上征程的莫卧儿战象和骑兵队伍

1632年,也就是印度多地旱灾的第三年,莫卧儿皇帝终于命孟加拉总督出兵荡平胡格利。近10000人的军队在6月24日抵达当地,并拥有近400艘战舰和大量的火炮给予支持。其中除来自帝国中央的少量部队,大部分人还是从沿途各地征集的封建武装,但也不乏由新君大力扩充的近代化炮兵队伍。他们依靠众多船只在恒河流域快速推进,输送体积庞大的攻城炮和战象,并在两侧的河道部署用于掩护的骑兵。至于支撑更多步兵作战的火药与口粮,同样是要靠水运才能顺利抵达前线。至于他们所要面对的城市守军,也只是数量不超过200-300之间的民兵。

莫卧儿帝国的大部分海军船只 都被限制于内河使用

不过,作为典型的早期欧洲堡垒据点,胡格利还是具备相当完整的城墙防御体系。除了靠河道拱卫的一侧,其他三面都有典型的多面堡结构保护,并且配有成比例的火炮用于反击。但莫卧儿人也是有备而来,并已通过长期的战争历练掌握了许多工程学技巧。除了从水陆两头彻底切断城内外联系,还在胡格利河的对岸也建立起炮兵主阵地。这样不仅能攻击城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能迫使守军不敢轻易出动船只,更不必担心对方会跑出来主动袭击自己。只是由于相关人员的炮术不精和欧式要塞的合理布局,才没能在短时间内轰开足够缺口。

莫卧儿印度画师笔下的胡格利围攻战

为了能逼退庞大的围城部队,困守胡格利的葡萄牙人也组织过三次小规模反击。但17世纪的印度次大陆,已经是遍布各类火炮和更多火绳枪的新型战场。随时整装待发的水师和骑兵,也让小规模欧洲武装的质量优势被数量所消磨殆尽。同时,有大批印度工兵在另一头实施挖掘作业,不断以地雷引爆城墙的地基,让本已人数稀少的守军彻夜不能休息。

火药武器的普及 让小股殖民者的质量优势被数量所磨平

到了9月24日,胡格利城中的食物和弹药趋于告罄,迫使余下的1500名定居者决心冒死突围。他们分乘4艘较大的海船离开港口,却因超载、河道狭窄和风力有限而无法迅速脱身。大批印度战舰闻风而动,迅速将2艘落在后面的船只包围。后者的乘员见自己无力逃生,便选择以引爆火药的方式与对方同归於尽。他们的牺牲也为余下2船的同伴争取到足够时间,使许多幸存者能退往恒河入海口的吉大港。但还是有400名传教士、混血儿和本地基督徒被俘,被集体押解到帝国核心区域。部分地位较高的俘虏因拒绝改宗而惨遭大象踩扁,没有价值的囚犯则直接被送往奴隶市场出售。

胜利的莫卧儿帝国 其实并获得经济收益

随着恒河流域的硝烟退却,莫卧儿成为第二个攻陷欧式堡垒的亚洲强权。况且相较之前被缅甸人攻陷的沙廉,胡格利的物资储备和防御等级都要高出不少。但沙贾汗的帝国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强权,并且从不缺乏由欧洲、土耳其和波斯赶来效力的军事技术人员。这让他们在面对单个殖民据点时,远比更东方的邻居们要来得轻松。

今日的胡格利葡萄牙要塞遗址

但历史往往并不由单纯的军力强弱来左右,还需要考量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因为残酷的事实证明,胡格利的陷落并没有让财富集中到萨普塔拉姆。相反,葡萄牙人的离去也将大宗商品市场合并到阿拉干王国控制的吉大港。仅从这点来看,莫卧儿人的胜利就不具备任何经济领域的收益。

沙贾汗时期的莫卧儿帝国金币

于是到1633年,先前还喊打喊杀的沙贾汗便主动对葡萄牙人示好。除释放部分俘虏外,还特批777块位于胡格利原址的土地给对方建立新社区,甚至给予17项商业和宗教特权。三年后又嫌经济复苏程度太低,索性将当地整块承包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种种前后矛盾的举措,无疑是用现实对自己的判断力打脸。莫卧儿帝国的衰退却不会因这些奇淫巧计而获得扭转,只是被尽力拖延到他的继承人奥朗则布登基才彻底爆发出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胡格利之围:第二座遭亚洲本土帝国攻陷的欧洲堡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