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葡萄牙-巽他条约:近代南洋印度教王国的最后挣扎

葡萄牙-巽他条约:近代南洋印度教王国的最后挣扎

冷炮历史2020-10-27 15:42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世纪,随着葡萄牙海船的不断东行,半个亚洲大陆都被陆续拖入了近代世界。但与之相对的穆斯林势力也毫无退缩之意,反而加速展开平行竞争,同步向南洋腹地高歌猛进。于是,那些尚未被双方深度影响的中间区域,就成为两者的重点攻防对象。例如位于爪哇岛西部的巽他王国,就是这个现象的典型。

爪哇岛上的早期印度教寺庙浮雕

由于缺乏可靠的早期编年史记载,巽他王国的最初起源已非常模糊不清。但至少在公元9-10世纪之间,这个名字就成为外人称呼爪哇岛西部沿海的主要名称。而且就像当时的南洋大部分地区那样,大量印度教和少数佛教就是当地土著的信仰基础。除了精神慰藉与基层动员作用,跨越特定区域的多边贸易收入,也是僧侣们得以不断新建寺庙的重要动力。因此,巽他人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就与商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印度教在东南亚各地的传播路线

然而,向来多山的爪哇远非只存在巽他王国这一股势力。如果说田园牧歌式的自主发展,还不足以发展出影响力超远的帝国势力,那么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就足以催生出绝对强权。位于岛屿东部的满者伯夷,就有幸获得蒙古帝国加持。公元1292年,忽必烈大汗派数万军队登上爪哇,准备拿下这座位于南洋深处的富庶之地。但由于部队过于孤军深入,最后还是在土著的群起攻之下败走。带头抵抗的满者伯夷,也在全岛确立无可争议的高位。

满者伯夷因抗击蒙古给力而成为区域霸主

于是,14世纪的巽他王国就只能屈居于东部邻居麾下。尽管爪哇岛的北部还存在多个贸易关卡,却都不如巽他人的同名港口来得优越。无论外商的船舶来自阿拉伯半岛还是印度,都可以通过马六甲与巽他海峡抵达当地。然后顺着芝塔龙河深入岛屿内陆,或是继续向东去往摩鹿加群岛采购香料。加之印度教文化下的邦联政治倾向,更让靠贸易发财的小国没有动力谋求更多权益。但居于内陆的军事化中央,还是不免将魔爪不断伸向沿海。

巽他人虽然军力有限 但依然能衡制满者伯夷直接侵入

1357年,整个巽他王室倾巢出动,坐船参加公主与宗主国君主的婚礼。从表面上看,这只是爪哇岛内部的一次强强联姻政治。但满者伯夷的精英阶层却当场翻脸,宣布这是邻国向自己完全低头的象征。气的女方家人拔剑相向,又正中提前埋伏到周围的刀斧手下怀。最终,这场在爪哇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布巴特战役,成为整个巽他王室的殉难日。只留下一个还是幼童的王子留守国内,誓死要与对方隔绝到底。原本只是可搬迁聚落的临时都城,也立即开始用巨石构建城墙和大型宫殿。

王室的基本团灭 让他人对邻居恶感急速上升

好在满者伯夷的背信弃义举动,在整个爪哇和周边岛屿都引起了强烈不适。这反过来让印度教式强权变得虚弱,不敢对国力维持完整的巽他人轻举妄动。但真正具有颠覆能力的对手,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海上陆续抵达当地。

巽他王国的都城复原图

虽然强大的远征军会因距离问题知难而退,连绵不绝的穆斯林商团发展却不可能被地理间隔所阻碍。特别是在蒙古帝国肆虐中亚与西亚的13世纪过后,更多贸易份额由传统陆路转移到海边的各个港口。更多的商船会从东非、红海和波斯湾开来,并沿途留下自己的代理人或社区。作为重要中转站的巽他港与早期雅加达,恰恰都在这个印度教小国境内。由于统治者无法拒绝丰厚的经济收益,也就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对方的持续深入。

15世纪后期的巽他王国与西爪哇局势

与此同时,在爪哇岛的北部和东部,正陆续出现像德马克苏丹国一类的伊斯兰政权。虽然他们无疑同生活在其他地区的穆斯林商人更有亲切感,却不可能替代其他人的地利优势。但后者的体量优势也非常有限,无法同庞大的整个国际网络对抗。因此即便到15世纪结束,双方都维持着相对平衡,不愿意主动打破常规。巽他也在巴杜加-马哈拉贾这样的著名君主统御下,享受了从未有过的超级黄金时代。

巴杜加-马哈拉贾是巽他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

但国王自己非常清楚,印度教信仰将使自己的王朝不断遭孤立。除了爪哇本岛的竞争者,北面还有不断扩张的文莱帝国,西面是早已完成改宗的马六甲苏丹与旧港等穆斯林势力。尤其当残存的满者伯夷势力消亡后,自己的王国就彻底成为新一代的众矢之的。

到15-16世纪之交 巽他王国已处于相当孤立位置

到了1511年,马六甲城陷落的消息传到爪哇,也给困恼不已的巽他人以新的选择。第二年,国王的使团便被派往那里,向初来乍到的葡萄牙总督寻求帮助。一些欧洲冒险家也用各种方式抵达当地,发现了这个被包围在伊斯兰汪洋大海中的非穆斯林孤岛。由于他们往往将湿婆等神祗误认为圣母形象,就不免对印度教地区产生额外好感。马哈拉贾便决定在生前抓紧时间,于1521年再度派人去寻求结盟可能。这次,总督同样尽快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并专门派1艘大帆船南下回访,签订了引起众怒的《葡萄牙-巽他条约》。

西爪哇古代石刻上的葡萄牙大帆船

根据协议,马六甲方面将派兵登陆爪哇,在巽他港附近建立商站和堡垒。但他们的提供的保护绝不可能免费,需要每年收取至少1000袋胡椒,并允许其他船只随时来运走更多商品。双方还在西里翁河口建立石碑,纪念这次意义深远的盟约签署。相关内部的副本,也随即转递给果阿总督和欧陆本土的国王,并且很快就得到了满意答复。

《葡萄牙-巽他条约》的签署纪念石柱

然而,这座让双方都满心期待的巽他要塞,还是由于各种干扰因素而没能建成。首先是对葡萄牙人而言,巽他这个口岸虽然不错,却远没有到不可或缺的地步。倘若采购香料的船只不从这条航线经过,也能直接走文莱和菲律宾南部的另一条航线。其次,巽他港的战略地位也确实比不上马六甲、科伦坡、果阿和霍尔木兹,很难在上述地方困难时才分出多少余力顾及。于是,当新任总督觉得有必要巩固自己在印度西海岸的控制力,原本要派往爪哇的远征队便遭到截留。

经常被派往爪哇和摩鹿加群岛的葡萄牙大帆船

最后,《葡萄牙-巽他条约》签订的消息在南洋各地不胫而走,也给当事人的危机起了加速作用。出于对欧洲战舰和要塞威力的恐惧,包括德马克苏丹国在内的众穆斯林政权,开始积极参与对巽他人的全面进攻。后者不仅等不来满心期待的基督教援军,反而因所有敌人的联合封锁而完全处于技术劣势。作为重要出海口的巽他港,就这样遭敌军的迅速攻占。

早期欧洲旅行家笔下的南洋群岛船只

1527年,解决其他区域纷争的葡萄牙人终于想起了条约内容,派出大小11艘战舰和400名士兵赶往爪哇。但在他们抵达目的地前,指挥官弗朗西斯科还还必为锡兰和马六甲等地的战事贡献兵力。等到部分人马终于望见巽他港,那里也早已成为新建的万丹苏丹国都城。虽然多少有点心有不甘,但葡萄牙舰队已经在之前参与对宾坦群岛的艰苦作战。所有人都非常疲惫,还没能按时得到自己的应有工资。于是在三心二意的登陆战中损失4人后,便裹挟着总指挥率军返回印度。

拒绝葡萄牙人登陆的万丹苏丹国武士

此时的巽他王国,其实还在西爪哇地区的内陆坚持。之后的14年时间里,他们将与来自不同城市的穆斯林士兵交战达15次。尽管偶有超乎预料的胜利,但更多时候还是因不敌而被迫撤离。这个王国的剩余海岸也在这个阶段彻底丧失,沦为完全的内陆山地邦国,在不定期的穆斯林武装袭击中愈发虚弱不堪。至于已控制他们原有港口的新势力,也重新等来马六甲的饥渴商船,从而彻底坐稳了地头蛇位置。

最终将成为穆斯林重要港口的万丹

1579年,巽他王国已经分崩离析为许多山地定居点,不可避免的被万丹人彻底征服。至此,南洋群岛间就不再有大型的印度教政权存在。虽然还有同样坚持古印度传统的王公,在爪哇东部、巴厘岛、南摩鹿加群岛和帝汶岛坚持,却已不可能在两股更强大的势力角逐间幸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葡萄牙-巽他条约:近代南洋印度教王国的最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