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河之战:让苏门答腊佛教徒错失的最后机会
冷炮历史2020-12-21 10:42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6世纪初,马六甲城的陷落对整个南洋世界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先前还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地方,逐渐开始暴露在近代化的欧洲人眼前。其中不乏那些穆斯林用几百年时间构建的巨大贸易网络,当然也包括部分属于前印度教与佛教时代的风貌遗存。位于苏门答腊岛中部的北干巴鲁,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低调活跃区域。
位于苏门答腊岛中部的北干巴鲁
可惜,生活在本地的米南加保佛教徒,根本没机会与真正的西方世界进行联系。虽然他们大体上维持着夕日三佛齐帝国时代的贸易地位,却不得不透过穆斯林控制区来完成货物转运。因此,当冲突在贯穿本地的陷落河上悄然发生。近在咫尺的他们,便彻底错失了提早步入新时代的最佳机会。
传统的米南加保风格房屋
公元1515年,已经退居宾坦群岛的马六甲苏丹,决心以封锁策略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尽管他清楚很难用军队攻破由欧洲士兵把守的堡垒,却可以动用旧关系去断绝贸易和物资供应。随之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也让即将卸任印度总督的阿尔布克尔异常着急。通过一番调查询问,他获悉在海峡对岸的苏门答腊岛上,有一片名为北干巴鲁的富饶农产区。于是就派出由1艘小型卡拉克帆船和2艘购买自本地的兰查桨划船,准备去那里购买应急用的稻米来渡过难关。
在南洋地区非常流行的 兰查桨划船
很快,这支由博特略船长率领的小型编队,就顺着暹罗河向自己从未去过的苏门答腊内陆进发。但在抵达传说中的北干巴鲁之前,他们就遇到了为前者充当外港作用的暹罗城。也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航线的必要中转站。那里由本地的独立小苏丹管辖,并且非常乐于向所有来客兜售自己仓库里的存货。因此,葡萄牙人很快就让马来雇工往自己船上搬运稻米,并没有对周遭情况的变化有任何察觉。
暹罗河下游也处于马六甲苏丹的掌控之下
事实上,苏门答腊的中部沿海,原本就是马六甲苏丹国的次级附庸。因此,葡萄牙人抵达苏门答腊的消息,很快就被密探通报给身在宾坦群岛的大苏丹–默罕默德-沙。他马上向暹罗河城派出特使,许诺将自己的某个女儿下嫁给对方,以此换取博特略船长的头颅。
逃往宾坦群岛的马六甲苏丹 默罕默德-沙
好在新来者同样收到善意的本地人提醒,及早起锚离开了原先位置。但他还是不准备空手返回马六甲城,索性反其道而行的逆流而上。更多从暹罗城市场获知的信息,则表明那里还存在着非常可观的金矿储量,让任何冒险都看上去是有利图库。哪怕逐渐变浅的河道,无法让吃水较深的大帆船触及内陆港口,还是佳话用较小的兰查桨划船代为联络。许多居住在两地之间的地方领袖,也出于嫉妒和竞争因素,不断为他传递来自下游的真实情况。
卡拉克帆船因吃水较深 在内河上游很难施展
此时,远在马六甲的葡萄牙总督也收到了类似警告,并派出由弗朗西斯科-德-梅洛指挥的100名葡萄牙-马来陆战队进行增援。但在他们乘坐9艘兰查桨帆船横渡马六甲海峡后,默罕默德亲自派遣的抓捕编队也已经从宾坦群岛抵达苏门答腊。那是一支拥有24艘兰查桨帆船的马来舰队,其中的6艘吨位好体积较大,丝毫不输于普通的欧洲船舶。全军甚至不需要一字排开,就足以封堵住暹罗河的整个水道。
全副武装的马六甲 兰查桨帆船
面对眼前的两难境地,梅洛立刻放弃去上游寻找自己人的念头,下令所有船只调头去河口迎战马六甲军队。幸运的是,一座横在航道中央的巨大岛屿,迫使对方必须将船队分成两组通过。所以,占据一头的9艘葡萄牙桨帆船,只需要同时应付的12艘敌舰。而且因为占据着上游阵位,让马六甲桨手的加速冲锋将被自然力给抵消掉大半。
拥有不错通航条件的 暹罗河
然而,马六甲苏丹的备战决心还是超出了想象。当2艘桨帆船在彼此靠近后发生激战,十几名葡萄牙士兵就立即遭到百名马来战士的围攻。纵使他们的个人勇武程度再高、盔甲等装备存在多少细微优势,都无法抵消这种近乎残酷的数量差距。默罕默德的大部分手下依然在使用传统弓箭,却还是在以多打少的情况下发挥出巨大威力。他们很快解决掉当面的欧洲人,然后把只剩下马来划桨奴的船只占领。余下的同伴则通过这里,继续向其他葡萄牙船只发动齐射和跳帮攻击。
16世纪的马来海军士兵
梅洛只能下令其他8艘船稍稍向后倒退,在保持间距的基础上用船艏火炮还击。但同样是因为逆水前进,始终不可能与对方拉开差距。不少士兵还是被密集的箭雨射伤,仅仅是靠大量投掷火药桶才勉强阻挡住马来人的蜂拥而上。经过整个下午的艰苦抵抗,勉强熬到对方因损伤太大而暂停攻势。尽管他们将10艘敌船击中焚毁,却还是被余下的另一半马六甲战舰堵在暹罗河内。
近距离交战让葡萄牙人大都只能使用单兵武器
半小时内,马六甲舰队的第二批船只已经被迅速替换上来,继续向精疲力尽的葡萄牙人发起新一轮攻势。非常不巧的是,梅洛和自己的部下都已适应了这种交战环境。他们马上调整船队位置,以便在更远的距离上发挥火力优势。虽然最后只击沉2艘兰查桨帆船,却依靠散弹和火绳枪帮助,大量杀伤剩余敌舰上的作战人员。
暹罗河战场的地形情况
由于自身的损失已达到50%,苏丹的舰队被迫原路退出暹罗河,放弃了继续去往上游的计划。考虑到平均每艘船上都有百名士兵,那么这次偷鸡不成的代价也差不多接近千人。梅洛的人还夺回了先前被马来士兵夺取的那艘桨帆船,但上面的35名乘员已全部阵亡。由于军中还有大量中箭的伤患,而自己要保护的对象已不再有短期威胁,也迅速下令所有战舰返回马六甲休整。至于还在上游活动的博特略船队,则因获得警告而提前折返,错过了接触米南加保佛土著的机会。
北干巴鲁依然被封闭在暹罗河上游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场暹罗河之战是典型的葡萄牙式殖民主义胜利。自己从欧洲带来的组织技术和作战技巧,在无路可退的绝境中得到最大化激发。所以,哪怕双方使用的船只完全类同,收获的结果也会是天差地别。
东南亚的大分部商路 依然由穆斯林世界掌控
但如果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胜利其实反而对失败者更有好处。仅仅在葡萄牙人抵达的一个世纪前,南洋世界依然以传统的印度教或佛教为主要信仰。前者因天然的种姓制度,成为君王和封建领主的稳定社会框架。后者则由于自带的平等主义色彩,更多的为商人或谋士群体所热衷,充当不同地区间的交流润滑管道。只是面对更有实力的穆斯林扩张趋势,两者所共同维系的旧世代已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痕。
中世纪苏门答腊岛上的佛教寺庙遗址
放眼当时的大环境,任何非伊斯兰群体若还想固守自己的悠久传统,恐怕只能寄希望于新来的葡萄牙天主教徒。然而,穆斯林在这些大型岛屿间的传播和扩张,同样依赖于至关重要的商业渠道。所以,他们会利用马六甲苏丹国之类的新建整体,重点攻关每个区域的门户口岸。这等于是捏住了维系区域生态的最大命门,近乎垄断了西方人理解新世界的名片。已经在内陆坚持许久的北干巴鲁,会因此被彻底隔绝。
近代世界的扩张 实际上促进了伊斯兰深化传播
反过来,穆斯林传教士也会因西方殖民者的东进而萌生巨大危机感。从而加速利用手头的资金、技术和政治优势,对内地的偶像崇拜者进行转化。类似的事情,曾经在十字军时代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发生,也会在19世纪的黑非洲内陆再现。至于暹罗河之战前后的苏门答腊,也不可能在这些规律面前免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暹罗河之战:让苏门答腊佛教徒错失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