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奇淫巧计:鸦片战争中的大清朝决战兵器

奇淫巧计:鸦片战争中的大清朝决战兵器

冷炮历史2021-01-02 16:15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839-42年间,东西方军事科技的差距因鸦片战争而暴露无遗。与生俱来的隔绝,让清军始终沉浸于闭门造车的舒适快感。直到发现形势急转直下,才忙着去故纸堆中寻觅破敌良方。其成果就是许多被长期埋没在前明宝典中的决战兵器。

尽管没能扭转历史的结局,却还是在战争的某些时刻,让远道而来的英国人都吓出一身冷汗。

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军事技术 完全凌驾在清朝之上

随着鸦片战争的悄然爆发,英国海军对清朝的军事体系也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基于多次交手的直观感受,认定清朝水师手里最有威力的武器还是火炮。许多英国记者还为渲染报道的文学效果,将笔下的清军船炮和要塞描绘得十分夸张。比如在1842年的吴淞之战过后,就宣布陆战队从占领的炮台和县城中缴获了253门火炮。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口径,还配备有旋转炮轴,并安装在崭新的坚固炮车上。

事实上,吴淞炮台的武器虽是新铸为主,但根本没配备可旋转的炮轴和移动炮车。因此,无论火炮本身的性能有何提高,都无法在试射过后做大量调整。战役中的英国战舰,也正是利用这个弱点,及时航行到许多炮位的射击死角,从而形成一边倒的火力倾斜。随军记者在稍后跟进,只能见到被彻底摧毁的工事残骸,以及许多早就残缺不全的火炮零件。于是便自行脑补,尽可能按自己所熟知的军队模样,为读者还原出一个更为难缠的强劲对手。

吴淞口等地的炮台 被英军视为最有效果的防御设施

当然,清军所用的火炮也并非一无是处。英军就曾惊讶地发现一门重型火炮,被遗弃在战场附近的灌木丛里,并被使用者匆匆掩埋入土中。英国人将其作为重要战利品运回本土,收藏在乌尔里奇的皇家军火库中。据说这是1门体积庞大的“中式铜臼炮”。本身重达8875公斤,炮膛内径为2英尺3英寸,后膛长20英寸,整体身长5英尺,还是用上等精铜铸造而成。英国工程师推测这门巨炮铸造时间久远,因其炮耳已经锈蚀得十分厉害。

然而,这可能就是被清军遗弃大型威远将军炮,铸造时间应在1690年左右。整体重560斤,口径是7.1寸,炮身长2尺3寸,可发射铁壳爆炸弹。考虑到当时的清廷内部有不少欧洲传教士任职,英军缴获的这门巨炮可能就出自他们之手,符合17世纪的科技进步表现。但在面对晚自己200年的对手时,这些点滴传入的断档技术也不足以确保胜率。

英军缴获的清朝水师巨型臼炮

此外,清朝火炮也被英国人看作是质量不佳的典型。无论铜铸还是铁锻,都不能承受由多次发射所造成的剧烈震动。因为清军的火炮在17世纪后就停止了发展,铸造师傅仍固守着南怀仁当年传授的砂模铸造法,但对当时流行的镗孔法和层卷法都一无所知。所以若多次发射这类武器,常常会造成炮口崩裂,甚至伤及炮手自身的安全事故。

可悲的是,许多清军一直到战争结束也不清楚这些弱项。因为大部分火炮被固定在各自阵位,在英军战舰的快速穿梭后就无能为力,根本不会有长时间的开火机会。一旦英国兵舰逼近,甚至是放下的满载陆战队的小艇逼近,清军水手就会立即选择跑路,并将所有重武器都拱手相让给。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英国士兵占领清朝水师的战舰后,竟发现火炮还因受热而继续发射。

英国记者对清朝火炮的素描

既然技术差距如此之大,困境中的清军就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人身上。从最初备战的林则徐开始,不少封疆大吏都自行招募、使用具备特殊战法的“水勇”。这些临时工往往使用特殊战术发起袭击,并且一般都不穿正规军的号衣,所以经常被对手叫做海盗。由于伤亡率非常高昂,连英国人都发出感叹: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看得太轻!

这些清军雇募来的水勇,通常最喜欢使用跳帮战术。主要杀伤手段包括向对方船头发射火箭,以及在更近距离内投掷火药罐。甚至在英国记者描述中,还出现过带刺鼻气味和窒息性气体的“臭弹”。更有甚者用篾席扑盖住英国水兵,再以冷兵器进行刺杀。事实上,中国军队使用烟毒火药武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宋朝时就有流传下好几个专用来制造毒烟的火药配方。到年代更晚的明朝,还记载有神火混元球、火妖、火弹等数种毒烟武器。只是靠单兵跳帮投掷的效果都非常有限。因为英国军舰往往船舷很高且不容易攀爬跳上,水手还能捂住口鼻,将臭弹直接投回去。

清军还经常释放火船

此外,极具古代特色的火船,也是让英军提心吊胆的特殊武器。这些由清军大量购买、强征的民用小艇,往往会在夜间突然来袭。让白天担心被枪弹击中的英军,到晚上还不能顺利休息。虽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战果,却已经是清军可以反制对手的绝佳选择。

但真正让英军害怕的武器,还是清朝水师制作的原始饵雷。一些停泊在珠江口的英国军舰,就遭到过来自上游的漂浮炸弹袭击。这类武器是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的2个木筏,上面布满抓钩。一旦抓住目标船的船舷或缆绳,就会牵动机关里的铅坠。随即点燃导火索,进而引发火药爆炸。每个木筏中装载的火药都不少于850公斤,完全能对英国军舰造成毁灭性伤害。但因为没有人来操纵方向,也没有船只进行护卫,只是顺流而下的撞运气而已。所以很容易被负责巡逻的英国小艇所捕获。

源自前明兵书《火龙经》的饵雷

后来,清朝水师还施放了过另一组饵雷,完全是按照明朝兵书里的样式严格制作。主体部分是两个大罐子,上面插有专门的标识旗。罐子顶部是发火装置,由火绒、点燃的线香和绳子组成。发火时需要手动拽起绳子让线香点着火绒,燃烧后点着导火索然后引爆。显然,这是需要人手动牵引并引爆的延时饵雷。但浮水雇勇牵着这两个饵雷靠近英舰锚地后,与巡逻的小艇猝然遭遇。结果,造成一个饵雷被提前引爆,另一个被英军设置的防饵雷障碍挡住。事后的检查发现,罐子里居然有不少于500公斤的炸药。

从以上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清军实际上运用了大量古代兵书中的破敌技巧。但这些努力都无法抹平敌我之间的巨大差距,只能靠英国随军记者的描绘才得以留下历史痕迹。毕竟,在缺乏绝对实力的情况,任何投机取巧都很难获取大胜。看似聪慧的发明创造,也就只能为观察者当做是奇淫巧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奇淫巧计:鸦片战争中的大清朝决战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