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谣言:子虚乌有的永乐阅兵与明朝对中亚外交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从何时开始,关于明成祖用阅兵震慑邻国的谣言,在中文网络中甚嚣尘上。其内容也随着传播而不断自我进化,但核心架构却从未脱离虚幻与惊悚。即朱棣在1421年举办规模宏大的三军检阅,并提前邀请所有邻国遣使观摩。最后,凭借不可一世的军容与先进武器,让列国无不赞叹折服。以至于让帖木儿王朝的代表都带头下跪认怂,埃及的马穆鲁克也随之服软。
然而,只要仔细盘点明朝中前期的历次阅兵记录,就会发现此事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明朝不仅没有在当年有过大规模阅兵,更没有提前邀请番邦前来朝拜。至于谣言营造出的明朝对中亚外交优势,也很难在历史上寻找出任何蛛丝马迹。
1 明成祖的历次阅兵
历史上的朱棣 确实非常喜欢大规模阅兵
当然,历史上的明成祖也的确是喜欢进行阅兵。根据目前留下的史料来看,他恐怕也是历代王朝中最爱阅兵的皇帝。但这些检阅往往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历次北伐远征前的军事集结和士气鼓舞。否认以古代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很那平白无故的调动大规模军力,执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行动。
1410年,篡位成功还不满10年的朱棣就进行了首次北伐。当年3月,明成祖集结了号称50万的大军,在位于今天河北张北附近的凌霄峰进行检阅。由于作为对手的鞑靼蒙古陷入内乱,这次远征基本上没有太多挫折,也鲜有真正的光辉业绩。但却成为皇帝日后历次军事行动与检阅军队的标准模板。
朱棣的阅兵 往往都是在出征北伐前后
1414年,朱棣又决定对南下的瓦剌蒙古人进行远征,并又在河北的张北附近完成了全军检阅活动。此后的几年里,蒙古不再成为他的首要目标。相反,他已经将主要精力转投远海的郑和船队,以及陷入焦灼的安南征服战争。一直到1422年时,他才再次出兵北伐,并在今日河北沽源附近的偏岭检阅全军。
之后的1423-1424年之间,朱棣又两次兴兵北上,并在北京检阅过精锐的京军部队。但由于自己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死,这些与战争直接挂钩的检阅记录也就戛然而止。至于网络谣言所一直传说的1418年,则根本没有相关记载能做出印证。
1418年的明军 已经深度陷入越南战场
在朱棣之后上台的明仁宗与明宣宗,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北伐行动,自然也就没有响应的三军检阅。取而代之的是皇帝本人亲临军营,进行规模有限的视察,并且也不可能携带番邦使节参与。因此,仅仅从明朝人自己的这些简单记录就能发掘,所谓1418年阅兵的传闻是多么无中生有。或许作者本人也熟悉明史,特意避开有大事件发生的年份,达到混淆视听的传播效果。
此外,埃及的马穆鲁克苏丹国也从未与明朝建立过直接的外交联系。虽然郑和的船队曾抵达过其治下的麦加,但那已经是1431年的最后一次航行。马穆鲁克的本国商人也往往只需要抵达印度,就可以完成贸易。至于谣言所说的封锁红海,就更是子虚乌有的捏造。
郑和船队抵达红海腹地 已经是朱棣死后的事情
2 帖木儿帝国的遣使记载
帖木儿帝国因其雄厚实力而沦为最大反派
作为阅兵谣言的最大反面角色,雄踞中亚一个多世纪的帖木儿帝国,被描绘为最受震撼的番邦代表。考虑到其军队曾在1405年尝试东征明朝,反差如此强烈的对比也足以制造出超过想象的戏剧效果。
然而,帖木儿帝国与明朝的外交巅峰,恰恰是在朱棣身亡之后。当时在位的沙哈鲁汗,由于需要应付帝国的继承危机而忙于内斗,所以并没有对东方进行大量交涉。朱棣也在晚年投身于南北两翼的开疆,丝毫没有多余功夫考虑西域问题。期间,仅有特使陈诚曾抵达中亚,并两度为对付使团送行。但也都没有大规模阅兵示威的记录。
帖木儿帝国的遣使记录 大都发生在朱棣死后
1419-21年间,著名的吉亚斯丁使团确实有出访明朝,但恰逢明成祖历次北伐行动的空档期。因此,这些来自中亚世界的使团,根本没机会看到整装集结的大规模军队。根据成员日记编纂而成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也仅仅提到朱棣出行时有大量护军跟随。除了赞扬营地有秩序外,再无更多其他评价。至于所谓的永乐帝大搞阅兵,不仅年份对不上,连当事人的记载细节也无从谈起。所谓的惊恐之举,更是不见于两国各自的历史记录。
一直到公元1425年后,帖木儿帝国的使团才开始频繁光顾明朝。有时甚至出现一年内排出2-3波人马的热闹景象。然而,他们的最大目的在于贸易,并在沿途做着大小不等的买卖。
帖木儿帝国的使团 大部分以执行商业任务为主
虽然明朝通常会给朝贡国制定周期性规范,要求对方按自己设定的频率来访,但这显然不适用于帖木儿帝国级别的交涉对象。因为通过商团与己方特使的报告,明朝清楚这是一个体量堪比自身的庞然大物,并拥有异常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在朝贡操作上网开一面,给予对方以诸多便利,进而维持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处。
需要通过匿名作者编撰的优势心里,其实在历史记录中也没有任何留下的痕迹。相反,通过对比明朝给予不同朝贡方的待遇,还会发现他们特别重视帖木儿帝国。
为明朝进贡狮子的中亚商贾
3 明军不可能让人感到惊奇
明朝与同时代的帖木儿和马穆鲁克两国
即便朱棣真的为外交威严而展开大规模阅兵,恐怕也很难让帖木儿级别的国家感到惊恐。因为其军事技术在本质上并无领先之处,甚至在不少领域还不若对方。
例如明朝军队主要使用的武器,大都由过去的蒙元引入内地。除了用于攻城的回回砲投石机,还包括最初的管型火器、弓箭、刀剑和甲胄。由于大部分成品来自低效的官营作坊,让高质量武器成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宝贝,而大部分军队只能用敷衍了事的残次品充数。
明军的优质布面甲 就是蒙古人留下的老传统
明军精锐披挂的锁子甲 往往来自西域进贡
这样的情况在中亚和草原地区根本难以想见。因为士卒的装备往往攸关使用者的身家性命,所以总是会被当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加以保护和升级。唯有单兵吃粮的“职业大头兵”,才不会为自己手里的家伙太过操心。
同时,被认为可以独步全球的火器,在实际性能和装逼比例上都不尽如人意。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包括早期火门枪在内的各种火药武器就已经遍布欧亚大陆。因此,当明军还在使用元朝留下的旧技术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军队也至少拥有类似水准。中亚帖木儿与埃及的马穆鲁克,恰恰是较早就用上火器的帝国。自然不可能被明军的“神迹”所折服。也由于早期火器的填充麻烦和射程有限,所以在野战中破受限制。即便是明军自己组建的神机营,都需要大量骑兵配合,才能在野战中发挥效果。而这些其实更为要紧的机动兵力,也大都由朱棣从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招募。
明朝建立之前 马穆鲁克军队就大量使用火器
相反,帖木儿帝国由于依靠军事征服起家,所以几乎面对过当时所有文明系统的对手。无论是继承蒙古帝国旧俗的金帐汗国,还是突厥化武力巅峰的奥斯曼与德里苏丹,又或是堪称中世纪最强骑兵的马穆鲁克,无不败于他们之手。那些盘踞士麦那的医院骑士团和为奥斯曼帝国打工的亚美尼亚人,也让中亚雄师得以接触欧洲化的西方军事技艺。因此,对于经历过帝国早期辉煌的人来说,不可能会为装备更差、士气一般的明军感到恐惧。只不过在谣言制造者看来,若非没有这些打鸡血的桥段,实在难以让毫无知情的读者产生共鸣。
讽刺的是,历史上不仅没有帖木儿使者被明军吓的跪下,反倒是朱棣自己的使节在中亚饱受“屈辱”。在脱离天朝上国环境的保护之后,士大夫文官被迫在西班牙和埃及特使面前遭到帖木儿本人的嘲讽。当需要按规定向中亚霸主下跪时,甚至没有他国使节所享有的地毯。也就是说,由谣言编纂者所炮制的氛围,可能在历史上以截然相反的形式发生。
历史上 倒是明朝的使节在中亚受到羞辱
因此,关于永乐帝阅兵震西域的说法,纯属毫无根据的网络历史发明。由于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较为生僻,所以不容易被大部分看客所轻易戳穿。其根据受众口味而量身定制的剧情走向,也满足了很多人在茶余饭后看爽文的“高潮刚需”。因此,笔者强烈建议,应该在若干年后的传播学教材中加入此案例。也算不枉原始作者的一片丹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历史的谣言:子虚乌有的永乐阅兵与明朝对中亚外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