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卡尔之战:古希腊联军对波斯帝国的反击开始
冷炮历史2021-05-05 07:5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479年,由于希波战争的不利局面,波斯帝国被迫开始从希腊本土实施撤退。特别是在普拉提亚战役的惨败后,只得在遥远的色雷斯边区维持少量军事存在。但在犹如惊弓之鸟的希腊联盟看来,身边的这个庞然大物依旧有能力来随时伤害自己。因此,除非将亚洲西部的文化远亲们一并解放,他们还会在很长时间内都永无宁日。
希腊联军的强势 让波斯人始料未及
正是基于这样战略背景,以雅典和斯巴达人为首的联军,尝试立即对爱琴海东岸发起突袭。随之而来的意外大胜,也将使许多人意识到,波斯帝国原未先前想象的那般强大。
萨拉米斯海战后 波斯舰队已基本退出了一线冲突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结束后,波斯军队就基本转为了战略守势。原本期望靠御驾亲征搞定希腊的薛西斯一世,开始担心自己的裹足不前,会在广袤的后方领地内引起地方叛乱。于是将半数以上的兵马都带回亚洲,只在希腊北部和色雷斯沿海保持了必要存在。同时,还把海军残部转移到爱琴海东部的萨摩斯岛驻扎,作为随时能增援巴尔干前线的机动预备队使用。结果,发生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起义与希腊人发动的米卡尔之战,都印证了上述判断的基本证据。
普拉提亚战役 就是双方陆军的总决战
次年,反波斯联军也分兵两路,同时向希腊北部和萨摩斯岛进发。其中,除始终充当绝对核心的雅典人外,南方的斯巴达与科林斯也同样表现的非常积极。前者破天荒的向伯罗奔尼撒以北派遣大规模部队,后者也继续以数量可观的战舰参与到东征行动中来。从而使原本就非常分散的波斯驻军更加难以为继,几乎需要在任何一个单独战区内直面强敌降临。至于在理论上还能增援他们的中央部队,则因忙于包围巴比伦城而无暇他顾。这让希腊人的逐个击破策略得以有效实施。
位于爱琴海中心位置的 提洛岛
公元前479年夏季,由克桑提普斯指挥的雅典海军编队,首先航行至爱琴海上的提洛岛。然后与约定抵达的其他希腊联盟舰船汇合,并接见了一个来自萨摩斯岛的秘密使团。根据这些长期匍匐在波斯霸权脚下的亚洲希腊人供述,众多伊奥尼亚海岸的城邦已决定再次对帝国开战。原本被波斯人委以重任的腓尼基舰队,也已经因各类误会而失去了大王信任,甚至被全部提前解散回家。所以,只要联军能乘胜发起主动攻击,便不愁没把握将这批强敌清理干净。
由于失去了宗主信任 腓尼基舰队被全部遣散回家
到了当年8月,克桑提普斯果然率联军舰队冲至萨摩斯,并顺利逼迫波斯舰船又向东撤退。由于主将提格拉尼斯已经对海战缺乏必要信心,又对军中的希腊雇佣兵充满疑虑,所以将全部的获胜希望都寄托于陆上交锋。他下令全军在拱卫海湾的米卡尔山脚下扎营,同时用海洋、山脉和一条流经此地的小河形成天然掩护。然后再将300艘船只都拖上沙滩,直接变成可供防御的木质工事。最后在外侧挖掘壕沟、竖立栅栏,形成了非常有利于自己的死守态势。总计有超过60000名士兵被安插其中,还不乏大量拥有波斯-米底血统的帝国精英力量。而原本能加以利用的希腊附庸,则在他们离开萨摩斯后就饱受猜忌。如果不是被强制解除了武装,就是被安排到后方的山隘执行次要任务。
不断撤退的波斯海军 在米卡尔山附近的海滩扎营
眼看波斯方面无意在近岸展开水面决战,联军便索性在更靠外侧的西面水域靠岸。虽然他们同样有250艘战舰,却无法让缺乏装备的划桨手也参加正面战斗。因此,决战主力依旧是40000名来自希腊各地轻重步兵。只是由于普拉提亚战役的胜利消息传来,才鼓足了主动策动挑战的莫大勇气。他们计划从两个方向包围敌军营地,让雅典人负责主要的正面冲击,而战术纪律更佳的斯巴达人承担侧翼包抄职责。结果,又意外营造出仅有半数规模的感官假象,诱使防御者敢于大胆走出先前的设防营地。
顺利在战场西侧登陆的希腊联军
战役爆发之初,人数占优的波斯军队也明显在正面交手中不落下风。他们面对由雅典和科林斯人领衔的联军右翼,死死守住了位于河流与营地之间的小块空地。尤其是位于前几排的重装精英,披挂着丝毫不输于希腊重步兵的优良护甲。依靠手中的标枪和后排同伴的落顶箭齐射,足以对刚刚完成涉水的对手以巨大压力。甚至还击杀了某些小邦分队的带头军官,给联军方面造成不小的麻烦和混乱。
希腊与波斯步兵的正面抗衡
然而,当双方进入惨烈的相持焦灼阶段,东方步兵的某些固有缺陷也逐渐被暴露出来。比如以柳条编制为主的盾牌,在防御水准上无法同西式的铜皮木质圆盾相抗衡。包裹在头巾内侧的小块金属护片或皮质毡帽,也没有青铜打造的科林斯整体式头盔要好。甚至于是双头短矛的长度,也没有希腊人手中的同类武器那样优秀。等到某些局部的前排战士阵亡,便只能由装备更加轻型化的弓箭手上前填补。与之相对,就是每个希腊战士倒下后,站出来补漏的同僚依旧与前排同伴几乎一致。
努力突破波斯盾牌阵的希腊联军
更要命的是,波斯军队从不是由本族的青年才俊和坚定同盟者所共同构成。如果说来自京畿要地的免税服兵役者还具有不俗实力,那么仆从部队和雇佣兵的专业素质就很难获得固定保障。过去,波斯将领总是擅长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情况排出不一样的排列组合应对。但在米卡尔的战场上,相似的优点几乎荡然无存。比如最适合充当前线主力的希腊附庸,就因不受信任而无法上场作战。战术与之非常类似的腓尼基人,也因类似缘由而提前退场。只留下波斯人和他们的米底盟友,充当起直面重装方阵的绝对顶梁柱。至于身边的红海岛民,大都是来自波斯湾海滨的轻装部队,根本不适于参加这类行动。他们的渐渐不支,也决定了帝国主力军的节节后撤。但只要营地外侧的土木工事还算完整,来自波斯和米底两地的士兵就还是能咬牙坚持下去。
米卡尔之战的双方布阵与现场机动
不久,以斯巴达人领衔的联军左翼也终于姗姗来迟。虽然已经为渡河、整队和迂回花费了不少时间,却因正对着敌军的防御弱侧而几乎没有任何干扰。当他们顺利挺进到敌军大营门口,便立即意识到那里已极度缺乏人手,原先的守卫已大都被抽调去西侧帮助对付雅典人。于是,这些希腊步兵便不费吹灰之力的突破栅栏防护,将藏有大量金银珠宝的辎重都洗劫一空。早就被解除武装的萨摩斯希腊人,更是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重新拿起武器后又反戈一击。整支波斯军队便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中陷入崩溃。
成功杀入波斯营地的希腊步兵
混乱中,雅典人迅速纵火焚烧海滩上的舰船,直接断绝了对手的海水逃生空间。几支尚保有建制的波斯步兵分队,选择向内陆的米卡尔山逃窜。结果,又遇上了负责把守隘口的本地民兵。他们故意指错方向,让忙于逃命的敌人又极不情愿的绕回到海滩营地,从而为控制局面的联军给二次消灭。最后仅有少数人成功脱身,躲入帝国的区域首府萨迪斯城,这才侥幸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但还是有近40000名士兵和随军奴隶被杀,给希腊人造成的轻微损伤却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
波斯弓箭手在失去前排掩护的情况下 几乎没什么还手之力
随着米卡尔之战的结束,波斯帝国也就丧失了在短期内再威胁欧洲的调度能力。因此,这场近乎一边倒的希腊式胜利,也经常被判定为第二次希波战争的最后终局。
米卡尔之战也为雅典帝国打下了基础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偌大的帝国其实早就在普拉提亚的溃败后就不再有机会寻求迅速制胜。因此,联军的海上突袭其实并无完全必要,更像是持久对立情绪的某种自然延续。特别是刚刚跃升为海上强国的雅典,还准备要将战争继续推进下去。最终促成了斯巴达等南方希腊人的退出,以及提洛同盟与雅典帝国的逐步形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米卡尔之战:古希腊联军对波斯帝国的反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