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洪德堡之战:北宋与西夏争霸的内卷式僵局

洪德堡之战:北宋与西夏争霸的内卷式僵局

冷炮历史2021-05-10 13:3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1世纪晚期,北宋与西夏的长期鏖战依旧悬而未决。尽管双方在事实上已形成某种僵局,却都不愿对摆在眼前的事实予以承认。因此,除非不断加码发动新的攻势,就无法向内部的正反两方给出合理交代。哪怕忍受持续性的财政状况恶化与基层民力的消耗过度,也要在账面上营造出“正在迈向胜利”的假象。

发生在1092年的洪德堡之战,便是双方在该阶段的思路体现。因为无论谁胜谁负,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态势,仅仅是在为战而战而内卷路上越走越远。

北宋后期的战略与政策 都由新旧两党来回折腾

在洪德堡之战爆发的前夕,北宋与西夏内部决策都为铁杆主战派所掌控。只不过前者是为确保对方的降服而故意为之,后者则是迫于生存危机而被迫保持高攻击性架势。但无论最初的动因究竟为何,终究是一拍即合的开启战争之路,并共同获得了自己不曾预料的尴尬结局。

比如在哲宗皇帝赵煦治下的北宋,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因获得祖母太皇太后高氏的认可而重新得势。通常而言,这个派系的主心骨大都反对王安石所推行的激进财政政策,害怕过度消耗民力而引发更大危机。甚至于对西夏的态度也较为实际,远没有先前的变法派那般雄心壮志。但碍于中央帝国的外交脸面问题,始终希望是对方来找自己进行洽谈。在此之前,则乐于发起进一步的压迫性攻势,让党项人能乖乖上门向自己求和。

西夏墓葬壁画上的贵族妇女

相比之下,西夏内部的主战派则更为激进且充满着浓烈求生欲。因为与很多后人臆想的不同,这个派系并非根正苗红的党项贵族,而是中途遁入西北的汉人流亡者。其中,尤以频繁与王族联姻的梁氏表现最为强硬。正是因为来源的并不纯正,所以经常遭企图扳倒自己的旧势力批判。于是便无可奈何的建立起党项传统守护者人设。同时还坚决反对与北宋方面的媾和可能,期望以进一步的消耗战来削弱地方派系。

于是,非常诡异的乱象,就成为主导宋夏后期交锋的根本性因素:宋朝内部的求和派,希望以决定性的大胜来结束战争。西夏内部的汉儿党却死活不愿停止同自己文化母国的持续冲突。

新旧两党虽有不同诉求 但都无法停止对西夏的战争

宋朝野战军的临时营地

虽然宋夏两国的决策层都希望自己能斩获大胜,但麾下武装却因饱经自己的摧残而状态每况愈下。只不过是由于数量与装备不断扩增的表面文章,才让不明所以者觉得他们还在发展壮大。

首先是长期以攻灭西夏为要务的北宋,几乎将大部分财政资源与军事潜力都分批堆砌要西北前线。这其中固然有长期压制武将群体,所造成的军队实力羸弱问题。但不计后果的滥发货币与随之产生的超量征兵,才是造成其难振雄风的最大诱因。唯一值得称道的成果,便是能以相对廉价的费用,构筑起众多满布在陕西、甘肃边界上的大小堡垒。甚至是更进一步,夺取了先前为西夏所长期控制的兰州,从而在理论上阶段了对方所仰仗河西走廊商路。但若计算进驻军规模扩大而激增的花销,则综合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加之必须用规格最高的禁军才能完成守边任务,也就反过来促成了精英部队的迅速劣质化。

西夏内部同样因为全民皆兵政策而严重消耗

其次,迫于宋朝利用体量优势所施加的无穷压力,西夏方面的内部状况也跟着在日益恶化。本就不够充裕的劳动力数量,因战争的长期化而更加不堪重负。为此,就不得不反其道而行,像北宋那样构筑越来越多的堡垒或山寨。正常的经济生活被压缩至最低状态,近九成的人口都要服务于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小规模冲突。王室则借机压缩封建贵族主的生存空间,用自己指派的屯田部队蚕食对方领地,造成破坏性远比战乱还要彻底的习惯性内耗。如此一来,西夏军队的单兵战力也出现了明显下滑,对于抱团搞大规模会战的诉求也强烈起来。

最后,双方其实都对这样的局面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又不约而同的强调分散出击,依托早就犬牙加错的堡寨来吸引对方注意。随后再派遣精选出来的珍贵机动力量,在某个薄弱环节上觅得突破良机。只不过钱多的北宋更倾向于建造更多堡垒来吸引对方注意,而资源不足的西夏必须在战术上执行更多攻坚任务。发生在洪德堡附近的一系列交战,便是双方战略谋划趋同的最显著表演。

西夏内部的主战派 恰恰是汉儿出的梁太后集团

忍耐力更差的西夏 首先尝试打破僵局

公元1092年10月,资源不足的西夏主战派抢先动手,发动了由梁太后亲自领衔的御驾亲征。随即,便有号称数十万的庞大军队,分头进攻庆州与环州之间的多个堡垒。考虑到其内部的经济恶化与人口凋敝,这样兵力规模显然有严重的夸大之嫌。更有可能只是几支千人级别的偏师,在利用各类障眼法吸引当面的宋军关注。真正主力同样规模有限,为的就是能尽快找到防御缺口并形成快速突破。

此时的北宋前线驻军人数,也不过是在50000规模上下。因为同样是分散驻扎,所以很难在任何局部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作为临时应对支持,统领全局的章楶只能从各堡垒守备队中选取精锐,勉强凑出有26000人的机动力量。但真正的优势,却在于众多为当局所收买的边境蛮族。其中既有脱离西夏的党项部落,也有长期生活在河西周遭的吐蕃遗民。因为还能在两国驻屯区之间进行游牧,所以能较快获得有关部队大规模调动的情报。加之北宋方面的投资较多,对他们出手较为阔绰,便在该阶段内较为敌视西夏。

在军中占比很低的北宋长矛手

于是,整个沿线的宋军堡垒,都开始遭遇数量不等的西夏军队围攻。然而,由于对手大都为临时纠集出城寨的民兵,还缺乏必要的攻坚武器,所以始终对躲在坚墙背后的自己没有太多办法。由梁太后亲自率领的一分部王室部队,则顺利摸清了位于环州附近的缺口,并毫不费力的从中穿越过去。只是由于宋军已经将整个区域都变成前线,因而没能掠夺到多少牲畜与财物。反倒是彻底暴露了自身行踪,不适合继续在原地逗留。一行人便赶在北宋援军抵达前离开,准备从固原以东的洪德堡返回本土。

结果,这则动向很快为与之有过接触的边境部落获悉,进而传到大将章楶那里。后者当机立断,将几乎全部的野战军都派往洪德堡一带埋伏。其中,大部分兵力直接进驻位于山坡高地的主城区,另有几个分队被安排在周围的小型营寨内做呼应。当对方在当月18日凌晨抵达边上山路,又故意放轻装简行的前军部队通过。然后以烽火为号,开始从各头围猎毫不知情的西夏中军分队。后者正巧处于一字排开的行军长蛇阵型,自然被从山顶俯冲而下的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守卫边境城寨的宋军弓箭手

然而,作为全民皆兵代表的西夏,毕竟有着略胜于北宋的个体战力。他们迅速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就地对已经失去突然性的伏击者展开反扑。结果,基本以全步兵阵容上场的宋军,竟然被活生生的挡在半山腰位置。经过持续一上午的不间断交锋,还是没能将困在低处的党项阵势击垮。等到在后方压阵的西夏骑兵追赶上来,便以强悍的冲锋将宋军全部赶回了洪德堡内。甚至一度反攻到城寨门口,逼的留守部队将投石机、神臂弓和床弩都搬出来乱射一通,才免于被党项人反攻倒算的厄运。

到了当天夜里,参与伏击的大部分宋军已无力阻挡对手前进。西夏人也看穿了对方的气势衰微,匆匆聚拢残部逃出生天。等到伏击者在天亮后来搜索现场,只找到3000多具敌军尸体、600走散的马匹和900头运送补给、战利品的骆驼。自己却同样折损3000多人,丝毫没有达到预想中瓮中捉鳖效果。但因为找到了疑似西夏太后的遗物,所以仍旧能向汴梁反面上传捷报。

险些在反击中冲破宋军防线的西夏骑兵

平心而论,洪德堡之战的确是为数不多的北宋对西夏的机动战胜利。近乎1:1的交换比,也比过去的数次大规模会战都好看不少。然而,这些仅是勉强合格的战绩,恰恰是整个帝国耗干多地区资源才努力换来的成果。尽管的确让作为对手的党项人有些苦不堪言,自己却根本没有从胜利中获得多少实惠。犬牙交错的对峙态势依旧存在,耗费巨大的前线军费也无可避免。西夏方面则会进一步倍感压力山大,从而转化为下一次的更为激进回馈。

所谓内卷,莫不过如此。因为劳财伤命的大戏还必须再上演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洪德堡之战:北宋与西夏争霸的内卷式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