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临津江之战:直击朝鲜李朝结构性缺陷的河畔杀戮

临津江之战:直击朝鲜李朝结构性缺陷的河畔杀戮

冷炮历史2021-05-23 15: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的突然开启,让承平日久的李朝倍感措手不及。随着汉城的迅速失守,整个王室及重要官员皆只能向北逃往平壤,在产出向来较低的边区寻觅栖身之所。同时也动员了大量兵户参军,期望将对手的前进步伐延缓在半岛中部。

早期欧洲地图上的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

然而,当初为稳定江山而制定的自我限制结构,却迅速演变为拖累军队发挥的重要因素。其中,又以爆发在临津江两岸的大规模会战,在这方面表现的格外显著。

位于今日三八线附近的 临津江

当时,由于汉朝已遭放弃和侵占,原先还分头行事的两路日军也暂时汇成一股。虽然领头的小西行长与加藤清正素有积怨,却都需要从位于今日三八线一带的临津江渡河。李朝方面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便集中手头的大部分机动力量,专程在渡口的北岸进行堵截。尽管只凑出约13000人的部队规模,却可以在理论上凭借先天的地形优势,抵消两倍于自身的日军数量。除非拥有压制性的远程打击手段或绕道而行,否则也很难从空间狭窄的正面实现突破。

集结在临津江北岸的 李朝官军

巧的是,日军因踏足大陆战场不久,对于以上两种操作都缺乏相应措施。比如被许多同时代文明所看重的火炮技术,就因国内的道路系统糟糕和战争模式固化而鲜有发展空间。至于偶然爆发的火绳枪普及,也很难从根本上强化全军的射程覆盖范围。加之日本国内同样不乏有大量相互折叠的山地,使得将领养更习惯于长期对峙和正面强突,也就更乐于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战区节外生枝。

正在吃饭的 日本战国军队士兵

结果,在临津江之战爆发的前10天内,他们也的确对隔水据守的朝鲜人没有太多办法。最后只得另辟蹊径,以自己的主动后撤来换取对方的渡河追击。至于李朝方面是否接招,则在根本上是不能为自己所掌控的额外因素。

在正出行的 朝鲜李朝官员

于是,已成功守住北岸的朝鲜官军,又开始为是否主动出击而爆发起激烈的内部争论。首先,由于本岛北部向来是农业收成较低的欠发达区域,这些人从一开始就背负了国王与朝廷赋予的夺回失地重任。因此,任何带有停滞不前意味的保守建议,都会被反对者抨击为胆怯和不负责任。其次,李朝自15世纪初的太宗时代起,就为防止地方贵族叛乱而直接下令取缔将领私兵。即便是顶着王室头衔的中央军部队,也对定期征集的务农民兵有极高的依赖。因而,半数以上的士兵实则都是在自费参战,同时还需对远在家乡的耕地负责。一旦战争的持续时间太过漫长,这个群体便可能因务农问题而士气低落。

大部分朝鲜士兵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普通农民

最后,李朝的祖制也决定了整支大军没有实际层面的最高号令。不仅文武官员都彼此提防,同僚之间也都或多或少的存有相互提防与拆台企图。因此,主张出动的激进派很快就主导了会议话语权,还以斩首震慑那些依然坚持原地待命的保守观点者。其结果便是在即将推进的行动中,会有很多将领故意放慢脚步,眼睁睁的看着友军为日本人所反杀。

李朝军队 经常以少量骑兵为主心骨

当年的6月6日,数千名李朝官军突然过临津江,并立即向远处的日军大营发起正面攻击。但后者也早已为这一刻的到来而严阵以待,故意留出大块的平坦空地供对手抱团通过。本方则集中全部的火枪手与弓箭手,依托营地外侧的简单工事进行阻击。由于朝鲜军队自高丽王朝后期开始,就以贵为宗主的蒙古帝国为师,所以习惯于以少量骑兵充当此类任务的核心。步兵数量虽总是占全军的绝大部分,却在根本上只是起辅助和点缀作用。在非常强调速率与冲击力的攻坚行动中鲜有实际作用。

日本步兵基本全都由火器 和弓与长枪组成

因此,当日军火枪手射出密集而连续的弹幕,原本就秩序不佳的李朝士兵更是迅速因彻底混乱而士气崩溃。他们很快就丧失了渡河前的雄心壮志,争相掉头朝来时的渡口方向奔逃而去。但由于人数太多、场面又过于混乱,最后全部被压缩至河道边的小块区域内。从营地内杀出的旗本武士和长枪足轻,也在身后紧追不舍,进一步加剧了朝鲜溃兵的惊恐程度。由于已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抵抗,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敌军或自己人害死当场。至于尚在北岸观战的其余官军,也在目睹如此恐怖的景象后撤离,从而将整条防线都拱手让给对方。

被集中歼灭在临津江边的李朝军队

事实上,倘若李朝方面没有出现分歧和内讧,完全可以在临津江北岸坚持更长时间。毕竟,当时的日本战国军队,虽在部分技术层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从未能达到质的飞跃。除去较为擅长的机械防御战外,对于主动进攻同样缺乏理解和实操经验。奈何军事层面的指挥部署,往往需要给政治氛围让步。李朝恰恰是对政治高压需求,远胜过战场决胜需求的篡位者政权,也就只能在遭遇真正的强手时洋相百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临津江之战:直击朝鲜李朝结构性缺陷的河畔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