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威海卫:孤悬在山东半岛的皇家海军基地
冷炮历史2021-07-04 10:4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895年,随着北洋舰队队的全军覆没,大清朝也彻底了同日本进行的甲午战争。但以刘公岛为核心的威海卫,却因祸得福的成为世界舆论中心。不仅在三年后为英国海军租借,还以最快速度就磨平了战乱损害。
爱德华港时代的 威海卫染色老照片
此后的32年,威海都将以如此特殊的身份,成为山东乃至整个华北宴会的独特存在。哪怕在英帝国势力衰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还继续享有相当长时间的局部安逸。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才彻底为原先的庇护者所放弃。
古代的威海卫 就长期隶属于海防重地登州
早在漫长的古代阶段,威海就长期隶属于北方沿岸的登州重镇。依靠时断时续的环渤海交通线,成为去往辽东与朝鲜这两大半岛的快车道起点。因而,在向来不看重水师发展的北宋,都有专门的精锐弩手驻守。后来还成为明朝接待半岛朝贡贸易的固定口岸,并为抵御倭寇而专门设置有卫所机构。但苦于周遭并无拥有超强实力的海洋强权,所以始终被压制在较低水准。
成为北洋水师母港的 威海刘公岛
到了1870年代后期,大搞洋务运动的晚清才终于将目光投向威海。由于新建北洋舰队的规模壮大,原先的天津驻地早已不能满足需要。经手操办的李鸿章等人便另辟蹊径,相中了正好位于渤海南北两侧的威海、旅顺,以便对可能的来犯之敌都施以钳形包夹攻势。其中,威海卫又因距离黄海和东海等外围水域较近,被确定为京畿直属舰队的母港所在。
互为犄角的威海与旅顺
于是从1881年起,原本宁静的海滨小镇被迅速扩建为现代化军事基地。不仅设有舰队锚地、岸防炮台和官兵军营,还附带拉动起大量周边产业,堪称威海历史上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然而,苦心修建的水师和庞大基地,都没能阻挡住清廷的衰败进程。当日本联合舰队在1895年携登陆部队杀至,外强中干的洋务成果便因弹尽粮绝而轰然崩溃。惨遭炮火蹂躏的刘公岛与整个威海港,也为大获全胜的日本给短暂占领。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并没有让威海就此沉沦
然而,有关威海这座小城的故事,却恰恰是因甲午战争的败局而悄然开场。由于日本携战胜之余威,强迫清廷将台湾与辽东半岛都割让给自己,便瞬间触怒了长期有南下野心的俄罗斯帝国。他们当即联合法国与新蹿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强迫明治政府将刚吃进嘴的辽东重新吐还。稍后更是亲自出马,强制将曾是北洋基地的旅顺租借为亚瑟港,借此压制朝鲜半岛的日本影响力。
俄罗斯 德国与英国的租借军事领地
于是,早已将俄罗斯视为头号竞争对手的英国也被迫跟进。当时的两个超级强权,不仅在黑海和东地中海之间存有矛盾,还在中亚的波斯、阿富汗两地都发生过多次间接冲突。以至于在欧美的许多观察家看来,双方势必会在未来的某个阶段爆发全面战争。而在相对次要的远东地区,两者的势力范围也随时间推移而逐步靠近。比如明治时代的日本,就大体上属于盎格鲁全球体系,并在朝鲜半岛与亲俄罗斯派有严重对立。这让英国非常担心,清朝会因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全面倒向圣彼得堡宫廷,威胁自己在长江流域和珠江口的既得利益。在获悉俄军取得旅顺后,便直接伸手要来威海港的同等权益。
英属威海卫的直辖范围
公元1898年7月1日,英国正式与清廷共同签署《租借威海卫专条》,成功将以刘公岛为核心的1500平方英里纳入势力范围。由于此举的主要受益人是皇家海军,所以在英属威海卫领地建立之初,定位就与同时代的香港类似。简单来说,就是不具备上海租借地那样的经济发展重任,主要职能以充当东方舰队的补给站为核心。同时,除至关重要的刘公岛与港口区域,外围区域依旧由原来的地方官负责治理,也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军队进入。
爱德华港 也就是英属威海卫的旗帜
即便如此,早已为甲午硝烟所摧毁的小城,还是在短时间内得到重建与恢复。首先就是刘公岛的设施恢复,其后又逐渐惠及大陆上的其他辖区范围。威海也早于山东的的大部分地方,铺设上优质道路、电话线路和以电灯为代表的现代化照明系统。虽然在1899年的深度调研后,不少英军内部人士已判定港口的实际军事价值有被高估嫌疑。但只要海对岸的亚瑟港依旧存在,那么英国人就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爱德华港保留下去。
皇家海军控制下的刘公岛
同时,新进的德国势力也在半岛南部的青岛设有威廉港。无论从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整体规模来看,都远胜过北面的英属威海卫。但在两国战略关系急速恶化的大背景下,必要的相互牵制法则也促使皇家海军继续在刘公岛保持存在。第二帝国甚至为限制英国人的势力,要求不得建造任何从威海通往内地的铁路线路。但种种努力都没能达到自己渴求的理想效果。
爱德华港的功能定位与早期香港最为类似
原来,英属威海卫的建立本身,就不以开发山东半岛的内陆贸易为政策导向。在军事价值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多半是充当由上海租界通往天津租界的补给中间站。所以对周边区域的依存度很低,更适于在局势多变的恶劣条件下坚持良久。加之当地又很快就被设立为免税自由港,自然就能通过皇家海军所护佑的海洋贸易,获取自身维持所必须的财政补充。远在伦敦的政府也定期给予特定补助,并可以通过设在天津、香港或上海的同类机构予以充分支持。
威海本地华的英国与清朝官员
公元1900年,当义和团战争的阴影笼罩京津地区,威海卫的价值便首次得到体现。在英印援军尚不能快速抵达的危机时刻,正是来自刘公岛的军舰和本地华勇营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充当起救火队员角色。尤其是后者,在围攻北京的战斗中表现神勇,并因此获得英国军方的极大褒奖。不过,当旅顺在1904年底被日军攻占,爱德华港也失去了最重要的监视对象。英国则为收缩力量到更重要的区域布防,将威海当地的大部分驻军调离或裁撤。部分华勇营士兵还因此被安置到香港充当警察,成就了后世特首梁振英的家族发展轨迹。
威海本地华勇营的各类制服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打响,英国已基本将远东和太平洋水域的秩序维护工作转交于日本。因此,在当年爆发的青岛战役中,爱德华港仅仅充当了前哨补给站功能。真正负责攻坚重任的力量,也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日本士兵。这个不经意的力量变化,也注定了整片英属威海卫的历史发展走向。
民国对威海卫的回收诉求 始于巴黎和会
公元1919年,各国代表为重建战后秩序而齐聚巴黎和会。此时的民国北洋政府,也将山东半岛作为自己的重点公关目标。不仅是要将日本继承的德国权益一并收回,还希望将边上的威海也讨要回来。负责此项任务的正是外交专家顾维钧,他在巴黎活动期间便多次接洽英国方面。另其感到意外的是,对方实际上也已对是否经营爱德华港持开放态度。双方的争执内容,主要局限在英国侨民财产和皇家海军基地的存留问题。反倒是民国自身的内部局势紊乱,多次把即将达成的协议给临时打断。但先后控制北京城的的袁世凯、曹坤和张作霖,都在为相同的目标进行外交或舆论准备。
爱德华港时代的 威海老照片
另一方面,民国的军阀混战格局,也大大刺激了英属威海卫领地的经济发展。由于山东半岛正好夹在京津地区与江南重镇之间,又有大运河故道和铁路线穿越境内,所以经常在大规模冲突中沦为必争要冲。无数本来居住在内地的富商、地主或其他中上层人士,便在一波又一波的难民潮中进入英国控制区避难。以至于当地的财政税收,也从1901年时的21220万元,水准,暴涨到1929年的463365万元。由殖民者设立的英式法庭,也在公正性和判决效率等方面,胜过腐败无能且时断时续的地方府衙后裔。这让爱德华港在当时的山东,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避难所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 部署在威海卫的竞技神号航母
当然,皇家海军也为保护爱德华港,也需定期抽调捉襟见肘的兵力前往威海。尤其是在1928年的济南事变后,为预防蒋介石的部队侵犯侨民权力,出动了长期活动在亚洲水域的竞技神号航母。这也是全球第一艘专业母舰,在中国地区的罕见部署记录。但无论威海的难民式经济如何蓬勃发展,都难以抵消驻军和各类民事管辖的昂贵费用。因此,伦敦方面在1930年1月作出决定,正式将全部的租借地转交给南京国民政府。仅在刘公岛继续维持小型基地和海军疗养院,并将租期重新设定到1940年。双方的交接仪式,也成为国民党政府在北伐战争后的第一个重大外交胜利。
参加威海卫交接仪式的 英国军乐队
此后,威海主城区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特区,爱德华港也度过了自己在历史的最后10年光景。迫于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和纳粹崛起所引发的局势紧张,大英帝国的远东势力范围也在不断向后收缩。但还能在1937年后,短暂扮演了抗战乱世中的小小庇护所。直到二战烽火在1939年点燃欧洲,才终于在租约到期后的次年被全盘放弃。
收回威海卫 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早期外交大胜
在皇家海军撤出留守人员的小规模行动中,来自日本的巡洋舰也一直伴随始终。显然,这就是双方即将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提前排练。更为惨烈的局面,也会在不久之后的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上演。
1938年 一名驻刘公岛英军少校的婚礼
今天,威海依然是山东境内的重要港口,刘公岛也早已升格为靠旅游业吃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靠近百年前的那段特殊历史,当地也经常被到访者凭本能感官判定,是一个胜于内陆大部分区域的好地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英属威海卫:孤悬在山东半岛的皇家海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