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洞里萨湖之战:占城与高棉帝国的东南亚版吴越争霸

洞里萨湖之战:占城与高棉帝国的东南亚版吴越争霸

冷炮历史2021-07-29 07: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177年,素来不和的占城王国与高棉帝国,再次为湄公河流域的归属权而大打出手。但和之前的发展趋势不同,向来弱势的占城竟成功逆袭,将强敌的都城劫掠一空。

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因各种爱恨情仇而相杀出许久。虽然占城人在洞里萨湖的胜利,只是历史洪流中的小小插曲,却足以为后人揭示出那段发生在中南半岛的吴越式争霸全貌。

本是同根生

早期占城与高棉都深受南岛种群影响

无论从基因源头、文化传承和制度习惯来看,占城人与高棉人都有着高度类似的趋同起点。在最初的中原刀笔吏手下,他们分别被冠以真腊国和扶南国的大名,实则是更多中小型聚落的抱团取暖。而且两者的上层文化都深受印度教影响,与北方的中原或大越存有本质性差异,并且在各自建政的过程中受南洋群岛冲击。

公元8世纪后期,源自苏门答腊的三佛齐帝国,将大半个南洋群岛收入囊中。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限制,他们得不得将贸易据点向北拓展到中南半岛。因而先后对马来半岛、泰国湾沿岸与湄公河动武,初步确立了自己对土著部族的至高宗主权。其中,高棉人的故地因距离更近,只能无奈的暂时退居内陆。占城人则利用距离较远的优势,经常在不定期劫掠中打的有来有回。但长期纷乱还是严重干扰了贸易发展,迫使他们也把活动空间向北挪动。

鼎盛时期的三佛齐帝国 曾是高棉与占城的共同威胁

受此影响,高棉与自己的占城邻居开始出现模式分化。前者主要依赖被改造过的内陆水网,开拓出适于大规模人群聚集的稻米耕作中心,让农业成为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后者则基本保留了先祖特色,维持着众多依山傍水的小型定居点,继续以贸易作为财富源泉。因此,双方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很快就走到彼此的对立面上。

公元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利用三佛齐人的势力衰微,顺利将分裂的高棉重整为庞大帝国。除位于今日柬埔寨的本部外,还把老挝与泰国东部都兼并进来。同时代的占城却为刚刚独立的越南吴朝所困,处于极度虚弱状态。这让走向制霸道路的高棉看到了胜利希望,随即将庞大的军队开往东部海岸。至此,两国间的矛盾彻底激发。但由于都没有彻底消灭对方的意思,所以战争很快演变为相互间的你来我往。占城方面就在遭遇初期的溃败后,很快又沿水路反击得手,从而在战略上稳固了相对平衡。

海上威胁的减退 成就高棉人的帝国伟业

反目成仇

越南吴朝的建立 一度让高棉和占城结成联盟

此后,统治越南的李朝愈发强大,开始对南方的各邦形成严重威胁。如果说满足于现状的占城人对此还能忍受,那么志在稳固帝国架构的高棉便不可能予以无视。当政的苏里亚跋摩二世抢先出招,要求刚刚继位的李神宗向自己称臣纳贡。在获得对方异常肯定的拒绝后,便策动大军从水路两头向升龙府发起全面进攻。

公元1128年,以战象和步兵为主的高棉军队,开始越境深入李朝的义安省地界。但在面对有更完备体系的越南军队,很快就因缺乏护甲、弩机和强力骑兵而落败。苏里亚跋摩却不死心,又在隔年派大量舰船袭扰北部湾各地。到了1132年,他还说服占城人同自己合作,从而在短时间内对李朝守军保持压制状态。奈何对方始终不肯屈服,又接连动员起30000人的反攻力量,最后在1136年完成绝地大反击。

入侵越南的高棉军队 因实力差距而遭至惨败

眼看战争的形倒向李朝,占城人明智的选择了退出联盟,并尝试为越南和高棉两强充当和谈中间人。结果却遭到苏里亚跋摩二世的愤恨与报复,一度濒临彻底灭亡状态。对方也将这次突袭,当作是自己无法击败越南的某种补偿。他们继续通过任命傀儡称王的方式,对占城各地的部族施行委任统治,意图在缓慢的过渡期后实现彻底同化。高棉商人则借此机会,成功沿占城人走过的老路抵达中原,将帝国与北宋间的朝贡贸易推向顶端。都城吴哥窟的大规模扩建工作也持续展开,引来无数外国使节和后世游客的顶礼膜拜。

然而,无休止的战乱和大兴土木,还是迅速耗尽了高棉帝国的宝贵资源。因而当苏里亚跋摩在公元1150年病死,他的继承者们便有些无力撑起宏大门面,对各偏远属地的控制力也大为下降。向来桀骜不驯的占城人,抓住机会将重新推举出来的世因陀罗跋摩四世扶上王位。整个王国也暂停了与北方大越的一切冲突,将全部精力都整合到向高棉复仇的伟大事业中去。

复国后的占城 一度以高棉为自己的最大对手

洞里萨湖之战

占城王国的陆军 始终难以同高棉人直接抗衡

尽管同为印度文化在中南半岛的东部重镇,过去的占城军队还是因客观差距而无法同高棉人正面对抗。由于北方劲敌的影响,本土刹帝利武士更早重视骑兵发展,却架不住体量劣势所带来的规模不足。从各沿海定居点赶来的普遍民兵,也容易在战场上散阵自斗,很难应付纪律性更强、还有充足战象托底的高棉对手。

为此,因陀罗跋摩四世决定增强本国部队的远程火力,并将学习对象直接对准名义上的宗主南宋。由于从10世纪起,穆斯林商人就逐步在东南亚各地取代印度教竞争者,所以能为占城人提供一条直通泉州的快捷路线。后者便积极从福建寻觅军事技术,并将宋人最依仗的弩机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于是,占城军队就拥有了大批新锐弩手,甚至是可以直接轰击城墙的大型弩炮。

占城人的强军计划 让弩开始在东南亚有进一步传播

同时,古典印度式帝国的结构性缺陷,也让强大的高棉并非像外表那般无懈可击。因为在掌握最高权力的国王之下,还存在诸多能节制区域势力的地方王公。他们要么与国王拥有血缘关系,有的则仅仅为利益和恐惧而甘愿服从。等到中央宫廷的掌舵人出现空缺或软弱,自己就能堂而皇之的采取不合作态度,也容易让失去屏障的都城暴露在外敌威胁之下。何况高棉的帝国政策,早已为自己立了太多仇敌。有的地方派即便还保持效忠,也必须首先为身边的近患考虑。这就给下定决心的因陀罗跋摩四世以绝好机会。

公元1170年,已经改宗大乘佛教的占城人拉开反攻序幕。在初期的陆上试探并不成功的情况下,转而利用大量舰船走水路前进。数万士兵得以顺利绕过边境防线,从南方的湄公河长驱直入,在整个下游都没有遭遇到成建制的抵抗。少数练习北方齐射技巧的马队,也始终在舰队的两侧保持警戒,肆意虐杀那些有可能充当斥候的沿岸居民。一直到接近吴哥窟的洞里萨湖,才同匆匆组织起来的高棉水军迎头相遇。

位于今日柬埔寨境内的 洞里萨湖

此时的双方都没有退路可言,便在这片长500千米、宽110多千米的广袤大湖中展开绝杀。由于占城人长期在各类江河湖海中驾舟泛游,所以是更为通晓水性的优质水兵。哪怕高棉人使用着同自己完全类似的轻型桨帆船,也很难在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占到多少便宜。此外,进攻者还拥有大量弩手和威力巨大的床弩,可以在近距离接触前就给予相当杀伤。因此,誓死捍卫都城的高棉水兵被彻底击溃,只能沿人工开凿的运河撤退至吴哥窟据守。得胜的占城人则高歌猛进,将世仇的中枢围个水泄不通。

尽管高棉人的寺庙与宫殿都由宏伟巨石构建,但对城市的整体规划思维却很有东南亚特色。所以无论普通居民的住宅或是象征大于实际作用的城墙,基本都是比较脆弱的木质结构。只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南亚本地都缺乏成熟的大型攻坚武器,才没有暴露出致命缺陷。如今的占城军队却带来了不少床弩,足以靠多次射击就洞穿窗体和塔楼,让本就没有外援的高棉人更加感到绝望。

吴哥窟最终为拥有床弩的占城军队攻克

短暂逆袭

对吴哥窟的突袭 让占城进入短暂巅峰

最终,围攻者成功突破吴哥窟的外墙,重创了高棉人苦心修建的伟大都城。国王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留在本地坚持战斗,随自己的宫廷卫队一起被全部杀死。幸存居民也被成群当做奴隶押回占城本土出售,腾出的空间则为对手直接占据。对于习惯了强势地位的东道主来说,这样的意外失败无疑格外刺眼。

当然,高棉人毕竟有更为充沛的战略迂回空间,而占城人却需要继续提防越南军队南下。因此,不满失败的地方贵族很快在1181年重新集结,并顺势推举贾亚跋摩七世重登宝座。后者也是不辱使命,仅用10年不到的时间便再度击溃占城进攻。甚至在大举反击时,占领了对方都城维查耶,并将当初策划袭击吴哥窟的因陀罗跋摩抓为俘虏。

装备床弩的高棉帝国战象

有意思的是,为高棉人充当先锋的精锐部队,居然是随失势王子出逃的占城士兵。他们不仅将单兵使用的弩机带往敌国,还为新主贡献出意义巨大的弩炮。因而当高棉军队重启东征,便用大批安置于战象背上的床弩提供火力掩护。本就组织能力弱势的守军,便更没可能抵抗下来。王国境内的大部分区域,就再度归于委任统治状态。双方的角逐也重回焦灼剧情,在周而复始而大规模占领与起义中挥霍掉大部分珍贵资源。

进入公元13世纪,这样的持续相爱相杀的格局,还是因两国各自的内忧外患而被迫终止。高棉帝国因维护霸权需要,转头同日益蹿起的暹罗展开另一场漫长消耗。自己国内的印度教派系与佛教新贵也势如水火,几乎发展到要同室操戈的惨烈境地。占城人则在赶走前一波占领军后,又迎来大越邻居和蒙古远征舰队的连番侵袭。严重依赖贸易的经济再也没法支撑下去,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走向缓慢衰败。

依仗水路的占城人 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敌不过高棉

最终到15世纪中期,高棉和占城都彻底沦为区域局势中的次要角色。盛极一时的吴哥窟与维查耶,也都为更为强大的入侵者所摧毁。尽管两个族群还以各自的方式顽强求生,却再也没可能恢复到当初的理想水平。全过程像极了早于其2000多年的吴越争霸,足以令任何纵览这段历史的后人心生唏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洞里萨湖之战:占城与高棉帝国的东南亚版吴越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