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大走私:立陶宛史上的光辉时刻
冷炮历史2021-09-06 07:58
本文由“记忆群岛Isles”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历史画家扬·马泰伊科于1864年绘制了一幅名为《波妮亚,1863》的作品。在这幅画作中,画家通过备受凌辱的女子隐喻了1863年“一月起义”后,波兰所遭遇的悲惨下场。
《波妮亚,1863》
藏于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
画面中央双手被铐,微微仰起头颅的黑衣女子象征着波兰,其身后被男人拉扯虐待的女子象征着立陶宛。而画面左侧赤裸上身,躺倒在地的女子则代表鲁塞尼亚地区。这场仅仅用了一个月,便迅速由波兰蔓延至立陶宛与鲁塞尼亚的起义,在一年后被沙俄军队镇压,约有1-2万人死于俄军枪口之下。
1861年戒严期间驻扎在华沙的俄军
尽管在起义期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削弱起义的中坚力量,及时在波兰执行了《1861农奴废除法令》,表面上终止了什拉赫塔贵族对农奴的剥削,但事实上,所有的农奴还要付出一大笔买断费用,如果凑不齐钱,自己所耕种的土地只不过是换了个老爷罢了。在起义被镇压之后,针对波兰、立陶宛、鲁塞尼亚三地的起义者进行的报复与制裁,如铁拳般蹂躏着起义地区各族人民。
在这次起义中,约有7万余人被处以监禁或流放的惩罚,3000多处产业被沙俄政府没收。除此之外,起义地区的税率也被调高,直至1869年才恢复。
一月起义中的波兰起义者
在众多制裁手段中,最为险恶的一项则是针对立陶宛地区的俄罗斯化改造。一月起义过后,沙俄政府十分关注波兰“反动势力”对立陶宛的巨大影响。在俄国人看来,这些毫不犹豫便响应波兰加入叛乱的立陶宛人,必须立即加强思想教育。于是,沙俄在立陶宛施行了禁止出版立陶宛语出版物的命令,并要求立陶宛全国改用俄语以及西里尔字母。
油画《Hyökkäys》
以手捧芬兰法律的少女被双头鹰袭扰
展示俄罗斯化的险恶
这一系列的法令在1864年推广至立陶宛全国,且持续了40年之久。俄国人在立陶宛大力赞助西里尔字母撰写的立陶宛语读物。在这40年中,共有55种立陶宛-西里尔文书籍面世。但立陶宛人完全不愿接受这些作品,甚至连免费发放的都表示不屑一顾。因此,俄国人将注意力从出版西里尔字母读物,放到了打压现存的非法立陶宛语书籍上。
沙俄本想通过这种灭绝文化的手段消除立陶宛所有的民族特征,以达到维持统治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俄罗斯化不仅没有清除立陶宛人的文化认同,还引发了日后在立陶宛国家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运动——图书大走私(Knygnesiai)。
当立陶宛人不能在自己的国家阅读立陶宛语出版物时,他们首先开始在东普鲁士的小立陶宛地区印刷盗版立陶宛语书籍,随后再以各种方式将这些违反沙俄法令的出版物从边境偷运回国内。立陶宛人将这些图书藏在木材、干草、食品,以及“死人”的棺材(通常由同伴伪装成死人)中,在极端天气下专挑地势险恶的国境线进行这种“盗版走私”活动。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因此被捕,或直接在边境被巡防军射杀。在禁令期间,共有3047人因此被捕或流放西伯利亚,其中盗版走私者829人,售卖者859名,持有盗版书籍者1359人。
起初,这些盗版图书的种类只局限于一些天主教祈祷书。立陶宛人认为,如果必须改用西里尔字母印刷的祈祷书,则意味着他们抛弃了天主教信仰。不过随着走私盗版运动的兴盛,其他门类,甚至涉及政治与爱国主义书籍也逐渐出现在图书走私者的行囊中。
尽管走私者通过盗版图书与走私获得了高额的利润,但在当时轻则流放监禁,重则当场击毙的高压管控下,这群盗火者冒着极大的危险,将立陶宛的民族文化与反抗精神传递回国内,也足以让他们成为国家的骄傲。
莫蒂埃尤斯·瓦兰丘斯
Motiejus Valančius, 1801-1875
在众多“盗火者”中,萨莫吉希亚地区的主教莫蒂埃尤斯·瓦兰丘斯,可以说是一位先锋人物。在立陶宛的历史上,瓦兰丘斯因为两件事被人们熟知,其一是对立陶宛史学家西莫纳斯·道坎塔斯(Simonas Daukantas,1793-1864)的帮助,其二就是在禁令期间,投资印刷厂制作立陶宛语书籍并且资助走私者将书运回国内。
西莫纳斯·道坎塔斯
Simonas Daukantas,1793-1864
立陶宛史学家
首个以立陶宛语撰写立陶宛史的作者
去世于沙俄颁布禁令之年
1801年,瓦兰丘斯出生于靠近波罗的海的小城克雷廷加。出身于富农家庭的他,与其他富户一样,在青年时期将自己的洗礼记录改为贵族出身,以便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
自15岁起,瓦兰丘斯便开始了自己的神学生涯,在其生命中的前40年里,他的足迹遍布维尔纽斯、瓦尔尼艾以及白俄罗斯地区。
在一月起义前,他并没有参与任何反抗沙俄统治的活动。只是潜心于神学的研究与解决教区的社会问题上,这一点被俄国人看在眼里。1850年,在沙俄政府授意下,瓦兰丘斯被选为萨莫吉希亚主教。
在位期间,他不仅推动了萨莫吉希亚地区的宗教、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多项改革,而且还改善了当地的教育状况。瓦兰丘斯对史学家西莫纳斯的帮助也发生在这段时间里。不过,随着“一月起义”以及俄罗斯化的到来。瓦兰丘斯之前的努力几乎全部付之东流,一心侍奉上帝,深爱立陶宛这片土地的他决定参与到非法立陶宛语书籍的印刷工作中。
瓦兰丘斯掏出积蓄,对东普鲁士地区的印刷厂进行大规模投资,此外还向走私者提供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便利。在当时,那些藏有非法图书的“死人”棺材大部分都会运往各地教堂,随后“亡者”消失,书籍也悄悄分销出去。
如果说莫蒂埃尤斯·瓦兰丘斯是立陶宛图书大走私运动里的先锋人物,那么出身草根的尤勒戈斯·别里尼斯则可以说是图书走私运动的代名词了。虽然这位出生在农奴家庭的传奇人物并没有接受过良好、完整的教育,但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则成为立陶宛人儿时最热衷的故事。他那张不修边幅的脸出现在雕像、邮票以及儿童读物上。甚至立陶宛政府还将他的生日3月16日定为纪念图书走私者的日子。
尤勒戈斯·别里尼斯
Jurgis Bielinis,1846-1918
与瓦兰丘斯不同,别里尼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奴家庭,他既没有机会将自己的身份改为贵族,更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的早逝使得别里尼斯成了一个典型的“早当家”农奴男孩,他不光要种地交租,而且还要替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妹。
在此期间,别里尼斯卷入了几宗邻里纠纷中,看到邻居在土地测量师的帮助下将自己怼得哑口无言后,别里尼斯意识到了识字的重要性。据说面对贵人相助的邻居,他几乎说不出完整的句子这一情景常常在别里尼斯脑中浮起。
于是在22岁那年,他将家中部分田地出租,用租金报名学校,当起了一名小学生。别里尼斯花了5年时间,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终于达到了立陶宛小学三年级的水平。此后,他便前往其他地区,准备向小学高年级进行冲刺。
然而,生活就像一本盗版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错误与惊喜。一心求学的高龄小学生别里尼斯在路途中遭遇盗匪,几乎所有积蓄都被强盗搜罗殆尽。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他遇到了两个协助瓦兰丘斯主教走私图书的农民,由此,他便放弃了小学高年级的学习,开始了传奇般的图书走私事业。
立陶宛图书走私者的雕像
尽管27岁的别里尼斯只有小学低年级的文化水平,但他凭借着灵活的头脑以及敏捷的身手,多次逃过沙俄警察的盘查与抓捕。这些冒险经历在日后成为了立陶宛妈妈为孩子讲的睡前故事。
雕像表意为
一位立陶宛母亲用非法立陶宛语读物
教导她的孩子
别里尼斯善于观察的特点与超强的学习能力成为他走私生涯中最重要的保命技能,他不仅如变魔术般将大量立陶宛语读物送入国内,还在接货时顺便在东普鲁士学习了先进的农业轮作技术。1888年,42岁的别里尼斯回到家乡,将自己的农场改进后再次出租。
然而,这次他并没有把租金用来继续冲刺小学高年级,而是选择前往西欧游历。在巴黎,别里尼斯甚至还参加了波兰复国主义者举行的独立会议。在会上,这位小学水平的爱国图书走私者痛斥关于两国独立后,立陶宛继续从属波兰的决议,但随后便被驱离了会场。
1569年卢布林联合法案(Liublino unija)
1569年7月1日
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波属普鲁士成立共主邦联
随后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
别里尼斯在游历了西欧,回到家乡立陶宛后,发现图书走私活动比其从前更加活跃。于是他重操旧业,召集了人手,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过境许可,穿越边境走私图书,并且在立陶宛境内各地成立起秘密销售点。不仅如此,他还担任立陶宛学生与外国学者沟通的信使。为立陶宛与欧洲各地的学术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自从19世纪90年代起,沙俄政府便加强了针对图书走私的打击力度。别里尼斯的亲友与手下纷纷落网,被判处监禁或流放西伯利亚。不过他本人总能通过贿赂、奔逃、隐匿等手段逃出生天。俄国人不仅没有抓住这位图书走私大王,还间接为立陶宛宝宝提供了更多睡前故事。
立陶宛语的尤勒戈斯·别里尼斯儿童故事集
在1895年,一直逍遥法外的别里尼斯甚至组织了自己的印刷厂,并且开办了独立报与白鹰报两份“非法报社”,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亲自担任主笔。他的文章内容大多以直白通俗的语言,介绍立陶宛的历史,讲述农民遭受不公待遇的事例。在随后的几年中,他甚至开始自己出版有关立陶宛史的图书。当然,它们也都是非法书籍。
在别里尼斯60岁之际,俄国爆发1905年革命,当俄国农民与工人正在进行暴动与罢工时,他正因为与邻居的儿子大打出手,在监狱服刑。不服老的别里尼斯与当时大多数波兰、立陶宛人一样,对那场失败的革命进行了大力支持。
10年后,一战战火蔓延欧洲。德国人希望聘请70岁的别里尼斯作翻译,但“狡黠”的图书走私大王并没有同意。他将家人送往俄罗斯地区,自己则藏了起来,此外,他还放出话,表示如果德国人宣布立陶宛独立,并且承认他为立陶宛国王,他可以帮助德国打赢这场战争。
1918年1月18日,别里尼斯在村中被十字架绊倒后,因伤重去世。这位传奇的图书走私大王所信仰的神以这种方式将他召回了身边。约一个月后,立陶宛国民大会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
尽管别里尼斯没能如愿看到国家独立的景象,但他所代表的图书大走私(Knygnesiai)精神,却激励着立陶宛人在随后的独立战争中挫败了苏俄军队的入侵。
别里尼斯去世73年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最高会议大楼、广播电台、电视塔被人民簇拥包围着。面对全副武装的苏联军队,这些从小听着别里尼斯故事长大的人们,高唱着民族歌曲,在会议大楼设立临时礼拜所,寸步不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图书大走私:立陶宛史上的光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