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当战无不胜的苏联文宣来到斯大林格勒

当战无不胜的苏联文宣来到斯大林格勒

冷炮历史2021-10-03 10:50

文由公众号“记忆群岛Isles”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年,一部以二战东线战场为背景的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登上了大银幕。影片聚焦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联英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并着重刻画了瓦西里与德军王牌狙击手的精彩对决

尽管这种英美卡司讲“苏联故事”的形式稍显违和感,但是凭借着英国演员裘德·洛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优秀的剧本设计,《兵临城下》依然赢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认可。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全面的战争片。它既刻画了惨烈的苏联卫国战争场面,又展现了苏军狙击手在战场上的自我实现,还有战火纷飞时瓦西里收获的无比珍贵的爱情。多元的表达能使观众在不同角度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电影是需要进行艺术加工的。历史电影可以真实历史背景为依托,加入虚构故事,使得影片更加吸引人,这无可厚非。然而,当记录真实事件和人物的资料混入了虚假内容,这就会导致争议——我们从不应该对历史事实记录进行发明创造,因为这违背了如实记录历史的初衷。巧的是,正是在这部《兵临城下》背后,历史遭遇了“艺术加工”

《兵临城下》主角的原型——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其经历可谓真假参半。电影借鉴的部分有关瓦西里的“英雄故事”,可能从未真实发生过

苏联战时文宣材料和瓦西里自传《一个狙击手的笔记》(Notes of a Sniper)中讲述的部分内容就遭到历史学者和大众的质疑。

充满争议的瓦西里自传《一个狙击手的笔记》

当然,瓦西里其人真实存在。在现俄罗斯伏尔加格勒,你能够看到瓦西里的墓地,在基辅军人公墓也有他的英雄纪念碑。根据瓦西里自传中的描述,他在乌拉尔山长大,12岁获得自己的第一杆枪,并逐步成长为一位猎人。前往斯大林格勒之前,瓦西里服役于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得知斯大林格勒战事吃紧,自愿投身战场。

到了斯大林格勒,瓦西里大杀四方。最广为流传的战绩就是他在1942年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狙杀225名纳粹德国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敌人,其中包括11名狙击手。

作为一名从小打猎的乌拉尔猎人,拥有一定的射击优势完全能让人信服。然而,在苏联文宣的塑造之下,瓦西里的故事被赋予了许多存疑/虚假的材料,这样做的原因无外乎是为“振奋人心”“塑造榜样”,可是,当这些虚假材料陆续被关注,被质疑之时,炮制这些文宣的人也把反法西斯勇士瓦西里推进了历史漩涡之中。

瓦西里与德军王牌狙击手的战场对决应该说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也是瓦西里自传中提及到的“真实故事”(出现在瓦西里自传《一个狙击手的笔记》第18章),但这段内容很有可能是后期杜撰的。

首先,在瓦西里的自传中,这段与德军狙击手的战斗没有明确的日期记录。瓦西里究竟在哪一天狙杀了这位德军的军官,无从得知。这与瓦西里自传的整体风格不符,因为在书中,瓦西里会为多数重要战斗标注具体日期,这样一场荡气回肠的“王牌对王牌”,居然没有具体日期,很不正常。

而这位与瓦西里对抗的少校科尼希(König)也疑点重重。在瓦西里的自传中,他被描述为“来自德国柏林附近的国防军狙击手学校的头目”(the head of the Wehrmacht’s sniper school near Berlin,瓦西里自传英译本语),可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1942年前后),德军在柏林根本没有这样一所学校。

作为王牌狙击手,科尼希在德军的材料中也没有出现过。真正有明文记载的国防军王牌狙击手是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 Hetzenauer),据称杀敌数345人,德军排名第一。

而马豪斯也仅仅是二等兵,科尼希却是少校。试问这样一位有少校军衔的王牌狙击手,能低调地不在任何德军材料上出现吗?

国防军王牌狙击手马豪斯与他的个人传记

除了历史角度,在地理角度看,这场战斗也有些说不通。按照瓦西里方面的说法,当天上午处于潜伏阶段,双方对决在下午。瓦西里发现对手的原因是狙击镜产生反光,而这位敌人狙击手的位置“在德军战线之前的无人区”,面向东边。但是,如果要在下午使狙击镜形成反光,就必须面向西南方,因为这是北半球冬半年的下午,阳光自西南而来。

瓦西里战斗的区域在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沿岸,查询当时的战线图可知,德军大部在西南,苏军大部在东北,德军狙击手如果要使狙击镜反光,需要隐藏在瓦西里的东北/东边,即苏军一侧,这与瓦西里对德军狙击手的位置描述矛盾。如果有战斗时间和具体位置,或可以更准确地复盘,但这些信息在苏军材料和瓦西里自传中均未能获得。

“冬至”线的太阳运行情况

或许瓦西里真的和一位或几位训练有素的德军狙击手交过手,并赢得了胜利,但在《兵临城下》和瓦西里自传中,这个富有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双雄对决”可信度非常低。

在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选择为国而战,他是一位真正的军人和爱国者,但苏联宣传机器对他战斗事迹的“添油加醋”,完全不必要,并会招致人们对他的质疑。

正如电影《兵临城下》中所演绎的那样,擅长造神运动的政工干部最终才意识到,“人永远是人”,没有人能成为“神”。让历史回归真实,把艺术加工留给电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当战无不胜的苏联文宣来到斯大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