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卡塞尔的拓荒者:30年代的德军亨舍尔突破战车(D.W.)

卡塞尔的拓荒者:30年代的德军亨舍尔突破战车(D.W.)

冷炮历史2022-01-02 07:00

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锅炉房老王

技术支持:愤怒的路人甲

20世纪30年代,欧洲各军事列强概念中的坦克战术和“一战”后期并没有太大区别,依然沿袭着堑壕战的思路。装甲部队主力为轻型坦克,它们负责和步兵一道进攻,并在突破敌军防线后向纵深突击。至于用什么坦克来撕开敌军防线,各国的想法并不统一,而且普遍都不怎么靠谱。在那个时候,中型坦克与重型坦克之间的分野还不是很明显,大家唯一能达成共共识的是,这种用于执行突破任务的坦克必须要装甲厚、火力猛才行。然而,这对工业能力和设计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

法国在“一战”末期设计的Char 2C坦克的确把远近邻居们都吓了一大跳,这东西个头硕大,装备4挺机枪和一门75mm加农炮,据说后续还会有装甲更为厚重,火力更强的型号(当时谁都不知道Char 2C只造了10辆,而且是个薄皮大馅的家伙)。德国重新武装之后的坦克设计和当时世界主流观点类似,注重战术机动性,维持着相对轻便的战斗全重,对装甲并不是非常上心。无论是轻型坦克还是中型坦克,装甲最厚的部位也就只能抵御7.92mm钢芯弹的侵彻,遇上2cm机关炮都有可能被打穿。为了确保在以后的战争中能够击败Char 2C一类的怪物,德国军方在1935年提出开发一种全新的坦克,该坦克装备口径为7.5cm,初速在650m/s左右的加农炮,穿甲弹威力将足以穿透50-55mm厚的均质钢装甲。

造型和体积都十分夸张的Char 2C,这东西其实没什么战斗力,起到的作用类似于插在稻田里吓唬乌鸦的稻草人。

时任德国陆军武器局局长库尔特·利泽步兵上将(Kurt Liese)对军方的想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样的坦克重量至少会有30吨,德军现有的工兵舟桥无法承受这么大的重量,其战术机动能力将严重受限。而且,它的装甲最多也只有20mm厚,无法完全免疫2cm机关炮穿甲弹的打击。作为“全村的希望”,军方让迈巴赫公司为将来的新型坦克准备一种功率在600-700马力的专用发动机,以实现20马力/吨的理想推重比。军方的要求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在迈巴赫1935年能拿得出的坦克发动机当中,功率最大的一款只有300马力,而且还处于测试阶段。随后开发的几个型号虽然功率勉强达标,但体积和升功率都不怎么理想。

“万恶之源”——德军B型舟桥(Brückengerät B),最大额定承载能力只有16吨,但其实还有超载的潜力,上面那辆三号坦克已经超重了。

库尔特·利泽(1882-1945)曾在1934-1938年间出任德国陆军武器局局长。

在扯皮了一年之后,武器局终于下定决心,认为30吨坦克还是要搞。这时候,30吨级坦克的战术定位发生了改变,不再以消灭法国重型坦克为主要目标。它被武器局重新定位成一种支援车辆,作用和代号为“护卫车(Begleitwagen)”的四号坦克类似,但装甲更为厚重。作战时,它将作为近距离支援武器,以直瞄方式发射高爆弹和穿甲弹,配合轻型坦克和步兵向前突击,因此,它的项目也被定为“强化型护卫车(Begleitwagen (verstaerkt))”。1937年,项目代号一度被改为“步兵车(Infanteriwagen)”,4月份又改为“突破战车(Durchbruchswagen,简称D.W.)”。顾名思义,突破战车干得其实就是二战期间重型坦克的活儿——凭借自身的装甲顶住重型武器的攻击,开炮摧毁火力点和掩体,在敌军防线上打开缺口,然后“放兄弟们进去大杀特杀”,出现时间差不多的法国Char B1和苏军KV坦克战术定位也是差不多的。

早期四号坦克的装甲防护是纸壳箱级别,突破战车的正面装甲防护水平接近于后来的四号F1型,侧后装甲要远比四号强。

1936年11月,武器局和克虏伯签订合同,要求后者为30吨级坦克开发炮塔。该型炮塔座圈内径为1500mm,正面、侧面和后部装甲厚度均为50mm,顶部为15mm,火炮防盾装甲厚度20mm。主炮和四号坦克相同,为一门24倍径7.5cm加农炮。炮塔放弃了四号坦克的电动旋转机构,炮塔旋转要通过从变速箱主传动轴引出的动力驱动,同时参考三号坦克炮塔的设计,为装填手增设一个炮塔旋转手轮。在炮塔内部火炮之后的位置还装有一部无线电接收机。相对于四号坦克炮塔,新型炮塔重量增加,所以座圈轴承和火炮高低机的设计都要进行修改。为了提升防护性能,暴露在炮塔之外的螺栓头数量也被尽可能地减少。设计完成的炮塔将跳过木制模型工序,直接使用软钢制作原型,软钢原型在1939年5月完成。

在武器局负责30吨坦克项目工作的官员正是后来的第6处处长,工程师恩斯特·科尼普坎普。与大多数的德军坦克一样,突破战车的炮塔和车体也是分别由两家不同的公司设计的。1937年1月,武器局与卡塞尔(Kassel)的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 u.Sohn)签订合同,要求他们设计和建造突破战车的软钢样车车体,发动机、变速器等子系统需要使用武器局方面指定的型号。亨舍尔是一家老牌的铁路车辆制造商,他们承接了一部分一号坦克的生产订单,曾经参加过二号坦克前身La.S 100的设计竞标,还曾经为空军设计生产过几个型号的飞机,具备一定的军工生产和设计经验。但设计30吨级的坦克,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项目由亨舍尔军工部门总设计师埃尔文·阿德斯(Erwin Aders)牵头进行。

埃尔文·阿德斯(1881-1974) 被认为是“虎式坦克之父”。

突破战车1号样车车体可能在1937年10月之后完成,它采取了分体式设计,装甲壳体分为两段,在战斗室和动力室结合的部位以大型铆钉连接。当时,为亨舍尔提供装甲板组件的工厂还没有能力加工出一整块面积那么大的50mm侧面装甲板,出于无奈,只好把侧装甲分成两块。整个车体用软钢制成,全向装甲厚度为50mm,车首和车尾的部分装甲板带有小倾角,顶部和底部的装甲厚度均为20mm。在无线电员坐席右前方和动力室左前角位置的底板上开有逃生舱门,分隔动力室和战斗室的防火墙上亦有舱门,乘员可以从这里进入到动力室中。

突破战车1号样车想象还原图。

总的来讲,突破战车如果量产的话,它的的防御水平将介于法国Char B1和索玛S35之间。理论上,德军自己装备的3.7cm反坦克炮只能在极近距离击穿它的装甲,这也就意味着,在正常交战距离,它可以抵挡得住30年代末大多数反坦克炮和中口径野战炮的直射攻击。亨舍尔方面还计划为其配备履带护板,履带护板装在车首,必要时可以用手摇齿轮装置摇下,遮住主动轮位置,但射击测试的结果很不理想,后来就取消了。

突破战车的发动机是280马力的迈巴赫HL120 TR,配合迈巴赫Varlorex气动预选式变速器使用,配置和三号坦克(ZW38)早期量产型相同,最大公路时速只能达到35km/h。发动机冷却空气从动力室两侧凸出的开口结构吸入,完成冷却后从车尾排出,风扇驱动装置直接照搬自三号坦克,冷却原理也和三号坦克一样。转向机为多盘式离合制动结构,共有4个离合器,6个制动器,可以实现三种转向半径,操纵装置带有液压助力机构。从变速箱输出的动力通过侧传动轴,输出到行星齿轮侧减速器,从而带动主动轮旋转。炮塔旋转所需的动力通过螺杆从主传动轴接头处引出。

突破战车采用扭杆悬挂,扭杆垂直切割成型,中间钻孔掏空,弹簧定数为12-13kg/mm,调校偏软,对向两根扭杆交错布置,右侧负重轮位置比左侧略微往前。底盘外侧为最前和最后一对悬挂摆臂设计了限位器,限位器为铸钢材料,橡胶缓冲垫直接硫化固定在限位器下方。此外,这两对摆臂还配备了液压减震筒。该车主动轮前置,可能为单排驱动齿结构。负重轮共有5对,轮盘为铸造成型的实心结构,没有打出减重孔。托带轮共有3对,诱导轮的张紧度需要在车内进行调节,基座和本体均为铸造件。所有的负重轮、托带轮和诱导轮都为双缘结构,配备有橡胶轮缘。该车履带与德式半履带车类似,是内置滚针轴承的湿销式履带,接地面可以选装橡胶垫,从而降低行驶噪音,减少履带对铺装路面的破坏。

突破战车仅有的两张实车照片,湿销履带虽然具备寿命长、动力损失小的优点,但只适合半履带车,非常不适合履带负荷较大的重型全履带战斗车辆。

在测试中,突破战车1号样车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制动器大量冒烟,侧减速器外壳破裂等,后来都通过改进相应材料和工艺得到了解决。1938年下半年,亨舍尔又完成了突破战车2号样车,装甲板构件仍为软钢材质。

2号样车与1号样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装备了一台更先进的电磁离合器三半径差速转向机,配套的变速箱固定基座、手刹和制动器也随之改动。侧减速器结构得到了简化,并对齿轮进行硬化处理,转向半径最小的一档离合制动机构得以保留。采用新型转向机的原因是原先的离合制动式转向机在越野行驶时,较大的两档转向半径几乎形同虚设,但新型转向机也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履带销钉中心距从300mm减小到260mm,行驶平顺性有很大提高,主动轮也相应地进行了修改。2号样车的扭杆弹簧定数调整到32 kg/mm,比1号样车明显偏硬。

由于实车资料太少,《坦克世界》游戏的开发团队对突破战车细节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还原。

突破战车项目可以看作是VK 30.01(H)的前奏,后者的基本结构与前者高度类似,但行走装置和动力系统改动较大,侧装甲也改为一体成型,所以,突破战车后来也被称为VK 30.01(H)旧式结构型(alte Konstruktion)。德军认为突破战车各方面性能都不成熟,离实战化还差得远,从来就没有打算进行量产。除了两辆软钢样车车体和一个软钢炮塔之外,克虏伯还曾经在武器局的授意下制作了一个突破战车靶车车体,该车体是用真正的装甲板制作成型的,但装甲厚度和倾角按照VK 30.01(H)的设计参数进行了调整。1940年9月,完工后的靶车车体被送到库莫斯多夫试验场进行实弹测试,测试结果证明,德军装备的各类3.7cm口径火炮均无法击穿靶车装甲。

克虏伯的靶车车体图纸。

VK 30.01(H)外观上与突破战车最大的区别在于,VK 30.01(H)采用了交错重叠负重轮,突破战车是不交错的双缘负重轮,两者车体尺寸非常接近。

通过参加突破战车项目,亨舍尔公司开始积累起重型战车设计和制造的经验,思路愈发清晰,最终成就了虎式和虎王坦克的传奇故事。测试结束之后,突破战车的样车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最终被遗忘在角落,留下的只有两张实车局部照片。德国战败之后,突破战车的原始资料已经无迹可寻,样车也荡然无存。后来在英国军管当局的讯问之下,沦为阶下囚的阿德斯才吐露出了一些相关的技术参数和细节,后来有关于突破战车的一切,都是通过阿德斯的供词还原的。如今,我们只有在《坦克世界》游戏中才能见到这种元祖级的德国重型坦克了。

《坦克世界》车库中的突破战车2号样车,德国四级重坦,收藏车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卡塞尔的拓荒者:30年代的德军亨舍尔突破战车(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