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尼茨的水下宴会:二战德国潜艇兵的日常饮食
冷炮历史2021-10-27 08:23
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作家洛塔尔·京特·布赫海姆(Lothar-Günther Buchheim)在二战期间是一名海军战地记者,1973年,他根据自己的战时经历,写下的潜艇兵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Das Boot)出版,1981年《从海底出击》被拍成了电影,近年来又被翻拍成了迷你剧,这些文艺作品都忠实地反映了二战德国潜艇兵的作战和日常生活。如今的爱好者们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深海潜航的种种惊心动魄,潜艇兵们“吃什么”也成为了爱好者们感兴趣的话题,那么,他们在巡航时候究竟会携带什么食物?又在哪里储藏?他们为什么宁可吃发霉的面包,也不愿意吃相对不容易受潮的硬饼干呢?我们都可以从这篇短文中一探究竟。
洛塔尔·京特·布赫海姆(1918-2007)
德国潜艇部队可以享受特别供应的食物,伙食标准为全军最高。在征服西欧之后,来自法国、丹麦德占区、盟友意大利、以及中立国西班牙、葡萄牙的各类食品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潜艇基地,等待出征的潜艇乘员们忙着把生肉、熟肉、蔬菜、水果、奶酪、蜂蜜、巧克力、熏香肠、果汁和罐头往潜艇里搬。虽然食物供应充足,花样繁多,但潜艇里高湿度的环境会让生鲜食品很快受潮霉烂,所以在巡航期间,潜艇兵们只能先吃完新鲜的,之后就只能靠着罐头和维生素续命。航行时间越长,饮食条件就愈发可憎。
1944年,U672号的两名艇员正摆出啃龙虾的POSE,虽然食物种类丰富,但巡航时间一长,可就没什么好吃的了。
每艘德国潜艇都配备了食物储存柜和冰箱,战争末期的型号甚至还设计了冷藏室。虽然在战前,德国海军高层就已经为包括食物储藏条件在内的潜艇各项指标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但他们并没有想到潜艇或许还需要远赴北美、加勒比海、非洲和印度洋之类的地方作战,所以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战争期间,潜艇可以停靠西班牙港口获取给养,补给船和XIV型补给潜艇(俗称“奶牛”)也会向潜艇投送食物,但经过长途跋涉,用这种方式投送的食品肯定已经不新鲜了,一言以蔽之,假如德国远洋潜艇上有个美食家,那他八成会被逼疯。
除了从欧洲港口和补给船、补给潜艇上获取给养之外,在太平洋作战的德国潜艇还可以去日本占领区的港口“上货”,如果航行途中遇上渔船,艇员们也往往会购买一些新鲜海产,或是自己捕鱼。有时候,如果被鱼雷或甲板炮击中的商船一时半会儿还沉不了,艇员们也会上去搜刮一番。
潜艇上的食物由水手三副(兼领航官)和厨师两个人负责管理,厨师不一定是专职的,但负责做饭的那个人由于浑身总是脏兮兮的,所以总被称为“老埋汰(Smutje)”,此人不仅应当善于烹调,同时也应该具备像餐厅老板一样,如何用有限的食材安排相对丰富的食谱的那种天赋。
左:U604号的厨师正在清点水果罐头。
右:悬挂在潜艇舱室顶部的火腿和香肠。
三副会根据航行时间,来决定应当向仓库申请多少食品,以及如何搭配。食品运到后,会在三副和轮机长的安排下,见缝插针地储存在不碍事的地方。食物的储藏需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艇内存储的食物应当固定妥当,以防在潜艇剧烈动作时或遭到深弹袭击时移位、掉落。
2.食物应均匀地放置在艇内各处,同时应注意食物消耗状况,尽量减少食物对潜艇重心的影响。应对每日消耗的食物重量进行测量,以便轮机长重新安排压舱配重。
3.食物储藏不应妨碍阀门和舱门正常操作。
U295艇员把成箱的苹果存放在鱼雷室内,箱子上写着法国城市南特(Nantes)的名字,那里盛产苹果。
一般而言,大部分食物会被放置在底层、后段和电机室里,柴油机室里面什么都不能放,因为放在那里的食物很快就会沾上一股柴油味道。控制室应当保持整洁,所以也什么都不能放。所以,在不妨碍行动的前提下,余下的食物只能堆在生活区和走廊里。由于德国潜艇的马桶使用繁琐,而且深潜时也无法使用,所以卫生间也经常被用来堆放食物。卫生间被占用后,艇员们就只好用桶来解决生理问题。
潜艇的厨房装有电热炉、电烤箱、电热汤锅、冰箱、水槽、淡水、海水上下水等必要的设备,空间十分狭小,布置在靠近后舱的位置。能用这套东西和单调的食材折腾出什么吃的来,完全要看厨师的造化。潜艇舱室内部拥挤不堪、气味难闻、潮湿压抑,实在不是什么理想的用餐地点。
德国潜艇厨房和电热炉。
一艘IXC型潜艇共有艇员55人,如需航行12周,则需要携带12583kg的食品和饮料,其中包括:
·生熟肉类:224kg
·香肠:108kg
·罐装肉类:2180kg
·鱼罐头:150kg
·土豆:1750kg
·其他蔬菜:1555kg
·柠檬:416kg
·水果:300kg
·鸡蛋:270kg
·黄油:50kg
·硬奶酪或加工干酪:50+65kg
·咖啡:60kg
·茶叶:3kg
·牛奶:784kg
·面包:456kg
·罐装面包:660kg
需要注意的是,潜艇每次出航需要携带的食品种类和分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果酱、脱水土豆、果汁、大米和面条等也是清单上面的常客。比IX型潜艇更小的VII型潜艇由于艇员也多达50人,所以需要携带的食物种类、分量都和IX型差不多。
作为潜艇兵的主食,如何妥善地储存面包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硬饼干保存时间更长,但实在是太难吃了,还会导致消化不良。德国人管放了一段时间的面包叫“兔子”——由于发霉的面包会长毛,就和兔的皮毛差不多。王牌艇长莱茵哈德·舒伦(Reinhard Suhren)曾经这样写道:
“面包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把面包放在吊床上,尽量保持空气流通,但没过多久还是会变质,一条一条的面包生满霉菌,看起来就像兔子一样。我们只能尽量撕掉发霉的部分,然后凑合吃。”
左:正在潜艇厨房工作的厨师,那里的空间十分狭小拥挤。
右:战争爆发之前,在甲板上用餐的潜艇艇员。
除了新鲜烤制的面包之外,潜艇里还携带了大量罐装面包,它们究竟味道如何?恐怕敌人是最有发言权的。1942年11月21日,U163将英国商船“帝国椋鸟(Empire Starling)”号击沉,船长埃里克·莫克顿被艇员捞起,成为俘虏,他后来回忆起了德国潜艇的食物:
“每天7点开早餐,有奶油汤、咖啡、饼干或者果酱三明治,面包封装在直径10cm,高23cm的气密罐状容器里面,保存得非常好,就是吃起来有点干巴……”
现代的罐装面包。
总体而言,德国潜艇的食物供应体系还算合情合理,面包被分成新鲜的和罐装的两类。新鲜面包放不久,那就先吃掉,在新鲜面包耗尽之后,还有一大堆罐装的可以吃,而罐装面包的消耗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谁都不许多吃多占。
左:正在清洗餐具的德国潜艇艇员。
右:虽然鲨鱼肉不太好吃,但没人会介意晚上能加个菜。
下面是U93号潜艇在一次巡航的第四周(1942年1月12-18日)期间的食谱,可以从中看出,每天会供应两次面包。不知为何,周四的晚餐没有列入计划,按照德国海员的传统,周四是“雷神日(Donnerstag)”,也就是改善生活的日子,这一天晚上的菜谱可能另有安排。
周一
早餐:咖啡、面包、猪油
午餐:扁豆与香肠、梅子
晚餐:茶、黄油、面包、多种香肠和肉类
周二
早餐:咖啡、小面包、黄油、果酱
午餐:汤、猪肉、土豆、蔬菜
晚餐:茶、黄油、面包、多种香肠
周三:
早餐:玉米片、小面包、黄油
午餐:水煮蛋、菠菜、土豆、杏
晚餐:茶、黄油、面包、牛舌、香肠、奶酪
周四
早餐:咖啡、面包、黄油、果酱、奶酪
午餐:酸大头菜、整只火腿、煮苹果
周五
早餐:咖啡、黄油、面包、鸡蛋
午餐:汤、红烩牛肉、土豆、桃子
晚餐:茶、黄油、面包、多种香肠
周六
早餐:咖啡、面包、黄油、果酱
午餐:面条汤、牛肉、布丁
晚餐:茶、黄油、面包、冷盘
周日
早餐:咖啡、面包、鸡蛋、黄油
午餐:猪肉、卷心菜、奶油草莓
晚餐:茶、黄油、火腿、面包、香肠
XIV型补给潜艇上装有电烤炉,所以它可以在海上为作战潜艇补充新鲜面包。U459是同级首艇,该艇第一次执行任务期间的报告节选如下:
“……电烤炉可在10小时内烤制出80条重约1kg的面包,用一晚上的时间烤出了800条面包,转交给潜艇,令艇员喜出望外。本艇艇员所需的250条面包也已经制作出来。我们制作的黑麦面包非常实在,味道绝佳,而且放很久也不会变质……”
1943年2月,从U604号甲板上拍摄到的U459补给潜艇。
每艘潜艇在出征时还会携带至少300kg的生面团,以及一大堆硬饼干,这两样东西大家能不动就不动。前者是加工费时,而后者实在是太难吃了,甚至有好事者为它起了”装甲板(Panzerplatten)“这样的绰号。很明显,这两样东西是不会出现在邓尼茨的总部里的。此外,还有一种以大豆蛋白为原料制造的人造肉馅(Bratlingspulver),也因为难以下咽而恶名昭彰。
用人造肉做出来的汉堡排,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被搬上潜艇的食物包装不一定牢固,罐头也有可能因为压力变化而炸开,这种包装破裂的食物会被优先处理。如果标签脱落,那么罐头里装得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完全无从考证了。所以,如果新鲜食材必须要在航行的头十天内消耗殆尽,再往后能吃上什么,就完全看老天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邓尼茨的水下宴会:二战德国潜艇兵的日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