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堪言: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眼里的苏联坦克
冷炮历史2021-11-23 06:38
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1941年7月3日,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OKH)就已经要求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司令部以及驻罗马尼亚德军司令部组织特遣队,收集遗留在战场上的苏军坦克,用来保护后勤单位。两天之后,最高统帅部又下令为在后方执行反游击任务的保安师每师各组建一个缴获坦克排。
保安师(Sicherungsdivision)是一种实力较弱的德军步兵师级单位,主要执行反游击,保护交通线、居民点和通讯线路等治安战任务。无论是兵员素质、装备情况还是后勤优先等级都比前线步兵师差得多。随着苏联游击队实力的不断壮大,为了增强反游击能力,很有必要为保安师配备装甲车辆。除了保安师之外,德军后方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安保部队。
自从入侵苏联以来,已有数以千计的苏军坦克散落在德军战线之后,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严重损坏,只能拆废铁。还有一些坦克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完好,但关键部件已经被破坏或拆走了。德军的坦克维修和回收工作也趋于饱和,自己的坦克都快要修不过来了,腾不出太多的精力来修复缴获的苏联坦克。截至1941年10月末,德军只收集到了100多辆可以用来执行后方任务的苏军坦克,多数都是T-26、BT等型号的轻型坦克。在投入使用之前,它们都需要进行彻底翻修。
1941年10月6日-11月1日间,按照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要求,德军在里加(Riga)为第207、281、285和第3保安团训练了一批坦克乘员,共计有车长(兼任炮手)34人、装填手32人、驾驶员32人,此外还有12名机械师。上述4支部队各自组建了一个缴获坦克排,除排长外分为3组。第1组装备的是基于雷诺R35坦克改装的自行反坦克炮,第2组装备苏联生产的BT或T-26坦克,第3组装备法国哈奇开斯轻型坦克。
按照计划,第281、285保安师的缴获坦克排第2组应各有6辆苏制坦克,第207保安师和第3保安团的缴获坦克排第2组应各有7辆苏制坦克。截至1942年1月24日,每个保安师各接收了T-26B坦克3辆,BT坦克2辆;第3保安团有T-26B坦克4辆,BT1辆。所有的缴获苏制坦克当中只有13辆处于可动状态,第281保安师的5辆苏制坦克全体瘫痪,第3保安团的苏联坦克全都没有炮瞄镜,新的炮瞄镜还在里加制作。
德军所谓的T-26B坦克,其实是指安装圆筒形炮塔的T-26 M1933,这种形制的T-26从1933年生产到1937年,其后炮塔改为截锥造型。除了从别的国家缴获的坦克之外,安保部队还会装备一些过时的德制坦克。
1942年1月27日,北方集团军群把分属于第285保安师和第3保安团的10辆苏联坦克抽调出来,组建了一个独立装甲排,排长为第3保安团的布拉肯(Bracken)少尉,这个装甲排的作战任务是充当移动火力点,为第16军的前线阵地加强火力。
虽然在之前进行过了翻修,但这些苏联坦克的车况还是非常糟糕,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把布拉肯折磨得够呛,他在1942年2月1日提交给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报告当中这样写道:
由里加军械库维修厂(Waffenwerkstatt Arsenal Riga)组装的苏联坦克全都出现了机械故障。一部分坦克之前已经送回军械库重新修理,但军械库并没有彻查故障原因,这些车在修好之后没过多久便再次损坏。
我在里加领取的第一批坦克(7辆T-26B,3辆BT)先用来执行训练任务。在训练过程当中,这些坦克一辆接一辆地全都坏掉了,没有别的原因,全都是机械故障。一开始,集团军群军械库的工作人员声称他们“只管装,不管修”,执意拒绝修理出现故障的坦克。做通工作之后,坦克才得以返厂维修,同时彻查故障原因。
在正式接收之前,这些苏联坦克已经由我排人员操作,平均都行驶了100公里以上,期间故障不断。大部分坦克在此期间返厂多次,其中一辆刚刚行驶了70多公里,发动机缸体就毫无征兆地突然炸裂。多数的故障都可以归咎于苏联原厂配件材质过于恶劣,还有一些要归咎于代用部件不合适。
T-26的发动机是一台仿制英国产品的风冷汽油机,横卧在动力室内,德军并没有与之结构类似的坦克发动机型号。
T-26B的常见故障如下:
·离合器很不耐用,需要经常调试,非常容易烧毁。
·转向机的制动闸开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过热。
·机油黏度过低,无法对高温运行的风冷发动机起到有效的润滑作用,发动机轴承经常会发生卡顿。在安装由军械库自行设计的活塞环后,问题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完全解决。
·履带销钉的止动圈非常容易脱落,脱落后销钉窜出,履带断开。
BT坦克的变速器性能差劲,换挡行程过长,并不能很好地适配其大功率发动机。在军械库的努力下,变速器的问题已经有所改善。
281保安师的苏联坦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坦克发动机还曾经发生过火灾,起火原因还没有查明。
德军前线部队并不情愿上交缴获的苏联坦克,它们是有效的火力补充,而且还不占编制。后来德军甚至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鼓励前线部队上交缴获坦克,但收效甚微。
来自陆军最高统帅部摩托化部队处的费柏(Felber)上尉在1942年2月19日和拉德罗夫(Radloff)少校、以及里加军械库的负责人米雷克斯(Mileiks)共同探讨了使用缴获苏军坦克的问题,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苏制坦克的设计糟糕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尤以BT为甚),完全不值得实施任何形式的改进工作。”
费柏在报告中还提到:
一些关键部件只能从其他车辆上拆取而来,新旧部件混装影响运行效果。虽然组装已经极尽小心,但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杜纳堡的零配件库存已经耗尽,很多故障其实都是乘员训练水平不够导致的。乘员大多数都不具备机械知识,而坦克操作技术也是速成培训而来。再怎么努力,机械师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维修技术。乘员训练尚有提升空间,应等到他们操作熟练之后,再让他们按照规章上车操作。
在回去的路上,(我)刚从里加出来没多远,就看见10辆刚从训练场开回来的缴获苏联坦克,其中7辆已经趴窝,驾驶员正忙着修车。即将接手这些坦克的部队指挥官是第16军的哈登少尉,他对车况极其不满。作为装甲部队的专业军官,他认为这些坦克是无法作战的,几乎完全不堪使用。
在德军看来,BT系列的性能比T-26还要更加恶劣。
北方集团军群后方指挥部在1942年2月26日收到的一份报告写道:
缴获的多数苏联坦克都没有遭到任何破坏(但车况还是十分差劲),单凭这一点,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些坦克的设计水平和构造都糟糕至极。要用的苏联坦克都在里加军械库进行了翻修,每辆都被完全拆解,然后再精心地装配起来。这样处理之后还是故障不断,只能说明它们的设计和材料存在缺陷。
如下的问题出现频率非常高:
T-26:离合器片面积太小,经受不住发动机的扭矩,过不了多长时间,上面的涂层就会被磨光。转向机里面的制动闸频繁过热,导致转向失灵。现有的机油无法承受风冷发动机的高温,发动机轴承频繁损坏或卡顿。德制机油已在前些日子到货,这几天就会进行试验。履带销的止动环强度不足,导致履带经常开扣。
BT:为了达到高速,这种坦克安装了大功率发动机,相比之下变速器就太弱了,常常会出故障。这些坦克需要长时间低挡位低速行驶,进一步增加了变速器的负担。此外,设计不良和材质缺陷导致电路失灵、油泵瘫痪、油路管线破裂之类的故障频发,T-26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武器方面,这些苏联坦克的同轴机枪安装基座不可调节,导致机枪弹道和瞄具准线无法同步。在进行试射的时候,机枪发射了180发弹药都没能击中近处的标靶。
总而言之,缴获的苏联坦克是无法集中使用的,只能用火车运到作战区域充当具备有限行动能力的火力点。
从这些来自德军方面的原始资料可以看出,在苏德战争早期,德军并不是如同很多文章当中所说的那样,“懒得去”或者“不屑于”使用缴获的苏联坦克。德军缴获的旧式苏联坦克几乎无法正常使用,除了备件短缺、人手不足和德军不熟悉苏联坦克之外,这些坦克本身存在的设计和质量缺陷,以及德军入侵之前苏军车辆整备情况不佳,外加战争造成的后勤混乱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苦不堪言: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眼里的苏联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