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南澳岛:戚继光和俞大猷对广东倭寇的联手绞杀
冷炮历史2021-12-31 12:4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564年,明朝与倭寇的战争已步入尾声。先前还是重灾区的浙江、福建两省,已经因连续不断的军事追缴而趋于平静。但在以潮汕为核心的粤东水域,依旧有大批海贼和潜在支持者在积极联动。他们往往以南澳岛为后盾,尝试在大陆上构建私有堡寨,进攻官府所掌握的卫所城池。
正因如此,只要官军无力进行清缴,那么闽粤两省的海禁难题就无从解决。大批逃难倭寇的抱团集中,也注定了南澳岛必将成为双方下一次激战的绝对焦点。
俘虏倭寇的明朝官军
早在1563年的仙游之战过后,福建大部分地区的倭寇隐患就已被戚继光所排除。与此同时,一直在以粤东为基地的飞龙皇帝张琏,也在俞大猷的联系打击下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率残部驾船遁逃,渡海定居于苏门答腊岛的华裔重镇–旧港。至于同样源自潮汕的另一位海商头目林道乾,索性与部下一同去尚未开发的台湾躲避。
位于漳州沿海的梅岭村
然而,明朝官军的胜利其实很不彻底,经常需要为抓大放小而诏安部分倭寇分支。比如以漳州人吴平为首的海贼集团,就提前宣布独立单飞,并在俞大猷的安排下回祖籍梅岭镇驻屯。作为必不可少的交换条件,他们承诺不在与官军兵戎相见,甚至会为抗倭作战提供人员或舰船。结果却是两头占便宜,打着官方授权的名义招兵买马,并将不少流散在外走私武装都收归门下。加之所在的诏安县地形适于防守,不仅四面环水还只有狭窄水道通往外海,所以很快演变为各路叛军的栖身之所。
梅岭自唐朝起 就是区域内的交通要道
当然,吴平的举动也很快引来当局关注。但一系列新旧问题交相辉映,却让负责该防区的俞大猷已无暇他顾。首先是在1564年4月,珠江流域爆发了以水师民团为首的柘林兵变。一些倭寇旧部也以南澳岛和梅林镇为基地,或多或少的协助叛军行动。这让明朝官军不得不把主力抽调回省城广州布防,甚至征调葡萄牙商船来为自己作战。接着,吴平自己也选择先下手为强,从6月起集结部众袭扰福建各地,让刚刚缓和的海防形势又再度恶化。
广东的兵力匮乏 让俞大猷被迫向澳门的葡萄牙人求援
于是,明朝方面只能再次寄希望于戚继光,要求他把数量非常有限的精兵带去漳州。但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前,他也只能靠有限的驻军进行被动防御,等待真正主力由浙江抵达。因而在整个1564年里,吴平都得以在漳州沿海为所欲为。
为进攻南澳 戚继光在漳州做了大量准备
到了1565年春季,近万人的明朝官军终于准备就绪。为了能一劳永逸的荡平对手,戚继光决定采取稳妥的海陆夹攻之策。由自己率领陆上主力,从距离战场最近的漳州府城前往诏安县。另有傅应嘉指挥的新建水师,从设在金门的基地开往梅玲,在东西两个方向上形成包抄。可能是过去数年的战果积累,让大部分倭寇都对戚家军心生忌惮。吴平甚至不愿意防御自己精心构筑的三座堡垒,直接选择携全体成员进行转移,用提前打造的百余艘小型舰船出海。而被他们相中落脚点,自然是距离不远且总为走私团体所青睐的南澳岛。
位于潮汕沿海的南澳岛
事已至此,官军针对吴平等人的行动似乎就应告一段落。但此时的东南沿海,已不存在第二个有相同规模的倭寇集团。这就让明朝方面得以放开手脚,尽全力对堪称万恶之源的南澳岛展开专项围剿。戚继光便在当年8月,将自己的指挥部搬迁至梅岭,让士兵进驻对手先前建造的营垒。同时还不断派人征收渔船,再装满石头后开至烈屿、宰猪、大沙等地,堵塞那些可能被用于突围隐藏的外围岛礁。等到南澳岛上的对外供给被切断大半,才不紧不慢的谋划登陆方案。
南澳岛面积虽大 但基本为丘陵山地所覆盖
另一方面,南澳岛上的倭寇也有构筑一系列坚固营地。但全岛的总面积毕竟有117.73平方千米,光海岸线的总长就达94.3千米。尽管岛上还有高588.1米的大尖山,可以供观察者俯览大片浅滩,却必须通过成片丘陵才能与低洼处取得联系。因而更方便小股人马偷偷藏匿,而不适合应付强敌进攻。吴平麾下虽还有15000多人,却因地形限制而被分割在岛屿各头。他所能采取的最佳应对之策,就是利用山地搞偷袭,不断消磨明军的追剿意志。同时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准备着迅速乘船躲到海上。
登陆南澳岛的戚家军部队
公元1565年9月22日,等不来俞大猷的戚继光决定强攻南澳。由于此时的明军水师已用上大福船等专业战舰,所以并不担心在水面同倭寇的小艇遭遇。参与陆战的戚家军主力,则在距离对手主营地约30里的龙眼沙靠岸,然后迅速向着吴平本人的所在位置挺进。此外还另行安排左右两翼协助,分别对准岛上的不同区域,用仰攻手段牵制其他营垒的倭寇偏师。
遭遇倭寇的戚家军
面对大股官军的全面进攻,吴平很快就做出了相应调整。或许是出于对部分下属的不信任,也可能是担心岛上地形不利于守军集结,他打算直接用一场精心安排的伏击搞定对方主力。随即在远离沙滩的丘陵中安插2000心腹,再让小股散兵前往海边挑选诱敌。可惜,戚家军本就是以山地战起家,又有非常丰富的抗倭经验。故而对万变不离其宗的计谋比较无感,选择继续在滩头位置上安营扎寨。
大部分倭寇都是装备寒酸的轻装士兵
如此一来,岛上形势的走向便迅速不利于防守者。首先就是明军水师拥有比较明显的制海权,并提早在可能的对接岛礁设置障碍。这让倭寇们无法就近寻觅藏身窝点,也不可能再从大陆支持者那获得交易补给。足足15000人的队伍,只能在各自的有限空间内迅速消耗物资。其次,破碎的丘陵地形覆盖大部分面积,让分头扎营的倭寇不能有效策应。特别是在需要应付3路进攻的情况下,都不敢冒险派人跑去协助其他盟友坚守。如果再考虑到俞大猷等人的部队尚未抵达现场,那么持续静坐便是戚继光所能达成的最理想局面。
在正面交锋中 戚家军始终保持对倭寇的压制
果然,双方的对峙仅仅持续3天,吴平便看出这样的死局非常危险。因为阵营是由来自潮汕、漳州、泉州、莆田、福州或浙东的无数海贼、走私团体或陆上盗匪拼凑而成,甚至还有部分来自九州与琉球的外籍佣兵,所以在本质上容易相互猜忌。如今又被外力压制隔绝,自然有很多人要倾向于缴械投诚。因为主动率部出营,猛攻还在滩涂休整的戚家军主力。结果却被严阵以待的后者迎头痛击,只能在退回原地后静观其变。戚继光也不失时机的派人到各初巡回劝降,很快就招来大批倭寇的乖乖就犯。
兵合一处的明朝闽粤浙三省军队
10月4日,姗姗来迟的闽粤两省部队,终于由俞大猷和汤克宽率领抵达南澳前线。官军规模也立即暴涨到30000多人,开始分两路向吴平所在的主营发起致命夹攻。后者眼看自己大势已去,只能再度命人出海撤离。稍后却遭蹲守水师的半路截击,只剩40艘小船和800余人得以暂时脱离。至此,向来被倭寇视为“最后阵地”的南澳岛,也终于被明朝军队所短暂控制。
短暂胜利 依旧无法让明朝解决倭寇问题
不过,戚继光等人在南澳岛之战的大获全胜,依旧没能解决东南海岸的倭寇问题。由于兵力太过有限,又将重点拘泥于追杀匪首吴平,以至于让尚在顽抗的林道乾、曾一本都获得喘息之际。好不同意清缴成功的岛屿,也将在稍后再度为倭寇所重新控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围攻南澳岛:戚继光和俞大猷对广东倭寇的联手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