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贝克之鹰:象征汉萨同盟陨落的全球最大战舰
公元1566年,一艘体型硕大的卡拉克帆船,在德国北部的吕贝克港下水服役。由于排水量高达3000吨,因而被学者判定为同时代的全球最大战舰,并将此纪录维持了很多一段时间。
然而,这艘名为吕贝克之鹰的庞大帆船,并不是某段光辉历程的标志性起点。相反,异于常人的体型本身,恰恰映射出建造者的强烈求生欲。在此前的中古时代,他们还拥有一个能让全欧洲都侧目的名号--汉萨同盟。
意在向东扩张的 德意志波罗的海十字军
早在公元10世纪前后,欧洲西北部的德意志人开始大举东进,立志要以手中的铁与血为自己开拓生存空间。依靠崭新的骑士战术和采邑制文化,在波罗的海南岸稳步推进。与此同时,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也继续将自己的海盗事业向东开拓。最终,隔海相望的两强在涅瓦河口不期而遇,并很快确立了相互合作关系。至于始终是被征服对象的斯拉夫土著,则只能在默默忍受之余,承担开荒种地一类的生产任务。
许多德意志和丹麦人的新开垦据点 逐步成为商业重镇
到了13世纪,大片被开垦过的沿海新区,成为商人走南闯北路程上的必要中转站。德意志化的地方新贵,也乐于利用北欧人构建的航海网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增加额外收入。以吕贝克为首的一众波罗的海沿岸城市,便逐步在经济领域后来居上。不仅将封建贵族们的财邑比肩下去,还在日常贸易中为彼此的繁荣添砖加瓦。于是,商人们索性向远在南方的神圣罗马皇帝宣誓效忠,为自己的家乡争取到自由市地位。最终,再以得天独厚的优越身份抱团取暖,构建起先后繁荣近300年的汉萨同盟。
频繁出入于各港口的汉萨同盟船只
相比那些更看重武力征服的贵族与骑士团组织,汉萨同盟的大部分策略都表现出和平属性。因为本身就是能掌握物流脉络的商人,所以不太会因土地纠纷而与对方产生激烈矛盾。只要能靠可观的金流挺直腰板,就不用为自己的人身安全与切身利益忧心。甚至还经常荣升为王侯将相的座上宾,获得留居权、垄断经营或税收减免方面的特殊照顾。
鼎盛时期的汉萨同盟势力范围
因而在堪称巅峰的14-15世纪,汉萨人的商行几乎遍布整个欧洲北部,足以同来自地中海的各意大利城邦分庭抗礼。英国的王都城伦敦、丹麦的首府哥本哈根、挪威的冰海要冲卑尔根、弗兰德斯的贸易大城布鲁日、北欧的商业中心维斯比,以及分布在波罗的海东部的柯尼斯堡、旦泽、塔林、维尔纽斯与诺夫哥罗德,都是汉萨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联盟的商人集团,还往往以上述城市为区域中心,在周遭市政建立仓储体系,从而让自己成为当之无愧的商业霸主。
汉萨同盟的总部城市 吕贝克
然而,这个看似强势的商业联盟,却在15世纪末进入下行通道。首先,由于从未拥有稳固的政治边界,许多隶属于汉萨的成员一直面临着封建王权吞噬。除伦敦、哥本哈根之类首府城市,诺夫哥罗德和旦泽便先后落入莫斯科大公与波兰国王之手。其次,各国君主也响应本国商人号召,出台相应的抵制措施,从而使汉萨同盟的根基遭遇严重松动。再者,大航海时代的悄然兴起,让竞争者的实力陡然上升。最迟到16世纪中前期,他们的势力范围已基本龟缩回波罗的海沿岸的北德意志地区。
吕贝克之鹰的诞生 就是汉萨同盟的衰落象征
此时,作为联盟总部城市的吕贝克,也终于意识到形势严峻。他们在万般无奈之中,决定投资建造专业化的大型战舰,用于应付列国竞争者的海上威胁。考虑到单个城市根本无力负担整支海军的开销,便退而求其次的发展重型船舶,希望靠绝对的单体实力谋得自保。正因如此,这艘被寄予厚望的吕贝克之鹰,必定会是前无古人而鲜有来者的超级战舰。
今人绘制的吕贝克之鹰复原图
公元1565年3月,该船在自己出资建造的吕贝克港下水。但在硕大的船身之上,还有高耸且复杂的上层建筑尚待完成。于是,整个工期被一拖再拖,直到1567年才正式建成服役。高达3000吨的排水量,直接让其成为那个时代的全球最大海船。
建成初期 吕贝克之鹰是全世界最大的海船
作为典型的卡拉克式大帆船,吕贝克之鹰在设计之初,就拥有2座较高的前后塔楼。只是由于船身的3层主体结构,才在外观上看似并不突出。但78.3米的长度、14.5米的宽度,以及有5.3米的吃水标准,足以让许多竞争国家的船只都相形见拙。毕竟,在那个深水港并不流行的时代,不少贸易重镇的水深都不过5-7米。换言之,这座汉萨同盟的巨舰将无法在许多港口停泊,也为日后的迅速陨落埋下了定时炸弹。
为震慑他国军舰 吕贝克之鹰配有130门大小火炮
由于需要在海上应付各类纠纷或袭击,吕贝克之鹰还被赋予了异常强大的火力系统。根据德意志炮兵大师汉斯-弗雷泽的手稿记载,船上总计配有8门48磅级别的重炮、6门24磅的中型火炮,以及多达26门的10磅轻型火炮。若再算上那些3-5磅的近距离武器,那么全船的火炮总数为十分可观的130门。仅仅是维持这些武器所必须的炮弹、火药花销,就足见汉萨同盟商人对她的高度重视。即便是执行非军事任务,船上也始终需要有350名水手负责日常操作。他们的工资、口粮与意外抚恤开支,又是一笔让很多国家都无力面对的财政重负。若再算上额定为650名的作战人员,则单次出动的成本就非常惊人。
吕贝克之鹰的强大火力 从未有过实战机会
然而,残酷的事实足以证明,看似的无比强悍的超级战舰,根本不能为垂死挣扎的汉萨同盟换得多少转型窗口期。在服役之初,吕贝克之鹰本该为联盟的商船队护航,对抗来自丹麦、瑞典、英国或弗兰德斯的海盗威胁。自身却不必负担货运任务,自然无法抵消相当部分的运营成本。结果,根本没船东或投资者能承担出动费用,汉萨同盟也没直接对立的海上竞争者,使庞大的巨舰根本无用武之地。更要命的是,即便让船停在港口什么都不做,都需要进行最起码的养护工作。这就让吕贝克之鹰的前路愈发迷茫起来。
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港口 都无法容纳吕贝克之鹰
到了1570年,吕贝克之鹰的高昂消耗终于让汉萨当局坐不住了。经过一番并不复杂的改装,这艘曾经的全球最大战舰摇身一变为专职货轮,专门负责行程较远的伊比利亚航线。因为自15世纪起,来自低地地区的大量商团,就是汉萨当局的最有力竞争者。其中不仅有新兴的资本中心阿姆斯特丹,还包括了重要港口安特卫普,以及曾是联盟成员的布鲁日。吕贝克之鹰的任务,就是要绕开上述区域,直接将西班牙人手中的白银和葡萄牙人手里的香料带回波罗的海。爆发于1568年的荷兰独立战争,更是让这些德意志商业寡头看到了翻身希望。
荷兰独立战争的爆发 也没能让汉萨同盟转危为安
可惜,纵使吕贝克之鹰频繁来往于南北欧之间,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汉萨同盟的衰退趋势。首先是握有天量资本的西班牙帝国,虽不断派兵镇压弗兰德斯反抗军,却依然能在天主教徒居多的安特卫普等市场进行贸易。对岸的英格兰则在原则上支持荷兰新教徒独立,并组织有专攻东欧贸易的莫斯科公司。因此,联盟的商业收入每况愈下,并且因骑墙态度而落得两头不讨好境地。
仅仅服役20年 吕贝克之鹰便被拆卸出售
最终,汉萨同盟在1588年决定放弃吕贝克之鹰,并将其拆卸为废料兜售。对于一艘耗费如此之多投资的大帆船而言,匆匆20载的服役岁月无疑是太多短暂。但彼时的大西洋、英吉利海峡和北海,早已是西班牙运宝船、英格兰海盗头子与荷兰走私小艇的天下。至于注定不属于新时代的汉萨商人,也将在10年被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从伦敦驱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吕贝克之鹰:象征汉萨同盟陨落的全球最大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