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卫星导弹:射向苍穹的强国利箭
冷炮历史2019-11-07 15: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前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的首颗人造卫星送上近地轨道,开启了持续至今的太空军备竞赛。次年,美国人也立刻做出回应,将探险者1号卫星送上太空。两大世界级强权的军备竞赛,也就从海平面下的深渊,被瞬间拉升至大气层外的苍穹。
超乎大部分人的想象,前苏联军方在发射卫星之前,就已经开始设想具体的反制措施。毕竟,透过美国方面的公开咨询与KGB的情报来源,都表明美国海空军都在同步跟进空间技术。因此,最初的反卫星武器蓝图,在1956年就被起草出来。等到两大帝国的卫星开始频繁升空,赫鲁晓夫就在1960年正式批准发展专业的反卫星导弹。而在这个决策完成的前一年,压力更大的美国也已开启类似计划。
1、神仙打架
美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 探险者1
几乎从也一开始起,美苏两国的反卫星导弹风格就有很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双方的科技水平和发展偏重都不相同。因此,美国反面的同级别武器,总是看上去比苏联竞品要迷你不少。
1958年,美国空军在自己的首颗卫星发时,已开始验证第一代反卫星导弹–鲁莽猎户座。这种武器主要由战略空军司令部下辖的B47中型轰炸机挂载,是最初被作为空射战术核武器而研发的弹道导弹。但基于当时的雷达技术、电子操控和射程问题,1年内的12次试射全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退而求其次的美军便将导弹射程增加到1770公里。为了回避精度问题,而回归了核子弹头,以便在距离目标6.4公里的位置上摧毁人造卫星。
可使用B47轰炸机发射的 鲁莽猎户座导弹
可使用B58轰炸机发射的 仙女座座导弹
1959年,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也开展了类似尝试。他们将原本用于B58中型轰炸机的仙女座空射导弹作为基础,改良出专门的反卫星版本。在正式的拦截试验中,这种导弹以美国先前发射的探险者5号卫星作为目标。当导弹脱离轰炸机后,便由地面雷达站提供的信号进行校准。结果,由于信号传输出现问题而在中途便宣告失败。可见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核弹的反卫星武器都是不可能具有实战价值。
当时的苏联,其实也一直面临同样问题。他们同样设想将原本用于核攻击的弹道导弹作为基础,发展出足够射程与威力的反卫星武器。1963年开始试射的UR200导弹导弹,就是此种思维在苏军武库中的首次尝试。相比美国的空射武器,蜗居发射井的UR200无疑体积庞大不少,还具有12000千米的理想化射程。缺陷则是发射准备周期更长,造价也无疑高于空射战术导弹。加上射击精度的巨大偏差,也不得不继续保留核子弹头。
用陆基战略核导弹改造的 UR200
也就是说,至少在50-60年代之间,美苏之间的太空战就等同于核子灾难。一旦常规摩擦升级为停不下来的对攻,将会有大量核弹在近地轨道上被引爆。随之而来的核辐射与剧毒残骸,也将在突破大气层后掉至地面。覆盖范围不仅仅是建有海外基地的盟国,也完全可能波及双方的本土。这种神仙打架式的互毁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两国决策层都保持克制。以免人类文明在20世纪中期就进入诸神的黄昏。
此外,美苏两国的军方也在60年代开始其他尝试。但从最新的激光技术,到其他能量武器,都无法突破时代的桎梏,成为让人满意的实战武器。因此,人类直到今天都以导弹作为最重要的太空战武器,只是在所属类型方面有了很大扩展。
美苏两国的反卫星激光武器 始终没有获得成功
2、天女散花
美军随即将反卫星任务 转到奈基防空导弹身上
既然弹道导弹的射击精度和成本都存在问题,美国就将注意力又转移到了陆基防空导弹身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也促成了太快战武器的升级。空军将战术核弹头安装到奈基防空导弹身上,并首先部署到太平洋上的夸贾林环礁。
关于这种配置的效果究竟如何,我们已经很难找到答案。考虑到奈基曾被美军大量用于本土防空和支援盟友,其有效性无疑高于早期的战术核武器。只是由于沉迷能量武器与越南战争的费用牵制,让美军暂时在这个阶段满足于此。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吸引眼球,也让太空战热度在舆论界受到冷落。
苏联的第二代反卫星导弹 依然是庞大的R36
与此同时,前苏联依然将反卫星的希望寄托于陆基战略武器身上。在先前的UR200被证明极不可靠之后,战略火箭军司令部又将目光转向更新的R36陆基弹道导弹。到1967年时,首次试射才得以进行。但苏联却比美国更早放弃使用核弹头拦截卫星,并终于在1970年用常规弹头直接命中太空目标。到1973年为止,苏军已对内宣布具备了比较靠谱的反卫星能力。然而,这样的喜悦仅仅过了3年,就因KGB的最新情报而烟消云散。
原来,波音公司在76年后已经大体完成了航天飞机的研发工作。随着数次载人试验飞行的成功,美国空间技术的最新成果也势必在80年代初公开亮相。根据苏军情报部门的分析,航天飞机可以在不同高度的轨道上进行机动,并具有远胜过往飞船的滞空时间。一旦美军利用其进行反卫星攻击或更为可怕的轨道轰炸,苏联的太空防御系统将处于防不胜防的完全被动。
正在进行飞行测试的 企业号航天飞机
于是,苏联不仅开始追随美国尝试发展大型激光武器,还尝试对旧有的R36弹道导弹进行升级。最要紧的部分,就是如何让弹头在外层空间进行至少2次的连续变轨。不用说,以当时的技术背景和苏联自身的电子科技基础,所有相关试验的结果都是惨不忍睹。这就让苏军被迫将反卫星重任从弹道导弹身上挪开,转而尝试以最新技术发展轻便的空射版本。
1981年,随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首秀完成,苏联也开始在国土防空军的米格31截击机上做文章。只是他们期望研发的79M6反卫星导弹,一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但相关情报还是被CIA传回美国,并促成军方同类产品的加速研制。
用于米格31截击机的79M6 始终没有研发成功
配给F15战斗机的 ASM-135反卫星导弹
1982年时,可具有实战部署能力的ASM-135基本完成研制工作。这是美军根据AGM69战术核弹所改进的反卫星武器,并拥有563公里的极限航程。更重要的是,这种导弹可以由担任空军主力的F15战机挂载,适用性强于只能用于截击任务的米格31。正式的拦截试验,也从1984年正式展开。次年,人类历史上的首个战机打落卫星记录诞生。美军更是在此后改装了2个F15中队,使其拥有反卫星值班能力。
但1980年的舆论焦点,根本轮不到这些“小打小闹”去抢占媒体头条。里根总统已经在1983年宣布开启星球大战计划,准备用至少1500个拦截卫星将苏联的影响力从近地轨道上抹除。为此,诸如ASM-135这类可靠性堪忧项目,便以价格过高的名义在1988年下马。以便将更多装有离子束发射器的平台尽早送上太空。同时,还有更多具备反卫星能力的陆基防空系统被进行研发,并完全可以在海军的巡洋舰上进行部署。
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 又让苏联大为吃惊
星球大战计划中的陆基拦截导弹
面对里根政府的进攻性策略,克林姆林宫里的苏联高层自然是如坐针毡。尽管本国已经因为现代化扩军项目和阿富汗鏖战而破费不少,依然要在太空战领域做到迎头赶上。例如开始研制装有R-23加农炮的空间站,专门在轨道上进行战略值班,并摧毁任何可以触及的美国卫星。同时,也准备了装备激光发射器的宇宙飞船,却因为技术问题而只能不了了之。最后,戈尔巴乔夫还赶往哈萨克的拜科努尔发射场,视察名为“哨兵”的战斗卫星。但直到苏联解体为止,这种武器也没有研发成功。
1989年时,美苏双方其实都已经对这样急速猛进的太空竞赛感到疲倦,并纷纷在协商之后减少了有关项目的开支。最终,苏联首先在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后的34年轰然倒下。以反卫星为核心的太空战能力竞争,也就一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退。
前苏联计划中的战斗空间站模型
准备用于战斗空间站的 R-23加农炮
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准备测试 哨兵系统
3、诸神之战
冷战结束 并不意味着太空竞争的停滞
冷战结束后,反卫星能力的发展被诸如反导系统一类的新话题所掩盖。毕竟,两种能力本来就有相同起源,并在技术上具有长期的共通性。在星球大战计划在1993年被取消后,立刻被新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所替换。最终,两者又在2000年被合并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
2006年,美国海军用宙斯盾巡洋舰上发射的标准3防空导弹,击落了失去控制的USA193侦查卫星。彼时,大量具备反导和反卫星能力的爱国者3防空导弹开始在美军和众多盟国部队中服役。针对更大型目标的陆基拦截导弹,也已经在阿拉斯加和西海岸等地进行部署。这些基于当年奈基导弹理念的太空防御武器,早已不再需要使用核弹头来确保命中率。人造卫星也成为相对容易攻取的“简单目标”。川普总统的太空军构建,不过是大趋势下的顺水推舟。
主要部署在本国境内的 陆基拦截导弹
有过击落卫星记录的 标准3导弹
用于战区导弹防御网络的 爱国者3
哪怕是看上去自废武功的欧洲,也有可以不断延伸的紫苑系列防空导弹。由于具备拦截弹道导弹能力,也就可以在更新版本中添加完整的反卫星能力。因此,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在这个领域就不是很多读者所幻想的那样人畜无害。
同时,始终面临伊朗导弹威胁的以色列也一直在完善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除了用于海军的巴卡拉系列,还有构建国家级空间防御能力的箭式家族。由于自身地域狭小,以色列人便找到了更有急迫感的印度,为其输入部分相关技术。2019年3月,印度就通过发射PVD2型防空导弹,成功拦截了目标卫星,从而宣告自己正式跨入了太空战行列。
升级的紫苑导弹 就能进行反卫星作战
体积不大的箭3防空系统 即将进行反卫星测试
印度的反卫星导弹 明显体积更大
以色列人自己也即将用本国的箭3导弹进行类似试验。他们和欧洲的同类武器一样保持“较为苗条的身材”。非常利于迅速部署和及时发射,这同样也是美军的爱国者3和标准3所具有的特制。其理念源头在1962年的奈基导弹身上就以获得认可。
至于沉寂许久的俄罗斯,也在2015年开始大力恢复自己的反卫星作战能力。但基于前苏联时代遗留的技术基底和习惯路径,他们依然选择以射程很远的陆基战略武器为样板。在换掉核弹头并改良导引系统后,全新的PL19反卫星导弹也在2016-18年间完成了3次试射。同时,为米格31截击机准备的反卫星导弹也在2018年进入测试阶段。我们可以想见,俄罗斯人正在努力恢复前苏联时代的太空战水平,并可能依靠30年来的技术发展而更为精进。
俄罗斯正为米格31发展新的反卫星导弹
依然体积巨大的PL19反卫星导弹
当然,中国战略火箭军也是俄系技术的忠实粉丝。2007年时,采用到陆基弹道导弹改进的SC-19反卫星导弹,成功命中了位于865公里高度的预设目标。此后,该系统的完善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到2018年2月,具备变轨能力的动能-3反卫星导弹也测试成功。
SC-19反卫星导弹
动能-3反卫星导弹的拦截效果图
反卫星导弹变轨所留下的痕迹
所以,基于反卫星能力的新太空战竞赛,其实已经在多个国家之间共同展开。在具备初步的攻击能力后,如何确保本国卫星群的快速可持续更替,就会成为列国争相追赶的新境界。
埃隆-马斯克的Space X公司,在这方面为所有人都提供了最佳模板。已经完成同时发射60枚卫星的猎鹰9可回收火箭和诸如龙式飞船这样的更廉价太空梭,也是各国努力前行的正确方向。否则,当年克林姆林宫内的航天飞机恐惧感,将伴随来无影去无踪的X37空天飞机一起,始终笼罩在近地轨道的某个角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反卫星导弹:射向苍穹的强国利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