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纵横江湖:南北朝对峙时期的中国战船


纵横江湖:南北朝对峙时期的中国战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北朝乱世

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在数百年的大分裂期间,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和大幅度的发展,包括水师技术和战术也是如此。此时的南北方水师,不仅作战半径变大,而且船只的抗破坏力、应对火攻的经验更丰富,而且在水陆配合、对水利漕运的利用上,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而隋朝灭陈的战争,更是丰富了古代中国统一的经验方式。

南北朝时代中国战船的新装备和新战术

                     

在南北朝时代,各方势力都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中,为彼此的战船升级。早在东汉时期,中国船舶就有了疑似水密舱的原型设备,这一设备有利于保证船体在水面的续航,即使船体的个别舱室因为敌军破坏或者触礁而漏水,船只不一定会完全下沉;而到了孙恩、卢循起义时,当时卢循起义军中,就有具有8个水密舱的四层楼船。正是借助这种设备,当时卢循的舰队才能在海面和江面四处纵横;在驱动设备上,除了桨和橹,相比于汉末,更多的船只开始更多的使用风帆:少数船只甚至装备4-7面风帆,这无疑让船只的续航能力更强。

                     

古代船只的水密隔舱

此外,得益于祖冲之的发明,南朝出现了车轮船,祖冲之参照用脚踏动水车,造成了"桨轮船",又称车船,这种船只由手动摇桨改为脚踏发动,船桨不外露,对于不了解其原理的北人来说,这种从外面看不到发动动力的船只非常震撼,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效果。后来在徐世谱与侯景的水军交锋时,也使用了类似的车轮船"水车",这种船只将在日后的唐代继续演化发展。

                     

南朝的车轮船

而在进攻性武器上,南北朝出现的重要升级之一,就是加强版的人力投石器---拍杆,这种武器一般安置在大型战舰的头尾、左右两舷,相比于东汉时代,这种武器对敌船具备更大的破坏力。比如在南朝大将吴明彻征讨华皎的叛乱时,吴明彻的策略就是让小船上前,承受华皎水师战船的拍杆攻击,然后,等华皎的拍杆投石释放完毕,最后再派出己方的拍杆投石攻击对方的水师,让敌人惨败而归。

                     

使用拍杆的水师战船

除了拍杆之外,当时水面战船的火攻武器威力更加明显,比如在南朝的王琳叛乱中,当时王琳的水师遭到了由徐世谱设计、由陈朝水师投放的燃烧武器的袭击,结果损失惨重,虽然战斗中王琳的舰队想用拍杆投射火把,但是因为风向原因反而将自己焚毁,后来在陈军大船拍杆投射,小船撞击与灌铁水的攻击下,结果全军惨败。可见火攻这种技术性极强的战术,其实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但是类似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其实也证明当时的战船具备了破坏敌军船体的能力,破坏力变得更加强大。

当然,也是在南北朝时代,中国战船出现了早期版本的涂装:比如在隋朝灭陈的战斗中,江北隋军为了迷惑陈朝放松警惕,采用的策略是通过用北马交换陈船、给登陆小船涂上芦苇颜色,还有用苇草隐藏登陆船的方式,麻痹陈长江下游守军,让他们误以为隋朝无船,这一举动算是战船涂装的早期版本,但这也从侧面说明,正是因为水师对于南方诸侯的存亡关系巨大,所以侦查对方的水师船只、及时保持己方的水面优势是南军不得不关心的当务之急,因此隋军出于隐藏实力、保证突袭的效果,这才有了对于涂装的使用。

而在具体的战术上,除了秦汉三国时期的各种战术外,随着征战季节的固定,水师的一些战术运用也更加成熟。比如南朝北伐一般选在春末夏初开始,就是为了利用江河涨水的季节性优势,以便做到"水上之战,不逆其流",比如梁武帝萧衍起事,就是利用江河涨水,发动水师顺流而下,打败萧宝卷的部队;在陈国平定闽中叛乱的时候,也是用木筏在涨水的时候冲破了叛军的木寨,击败了叛乱水军。

                     

除了趁着涨水进攻,以坚固小船发动突袭,作为大军前驱在当时也很常见,比如刘宋明帝泰始初年四方叛乱,刘宋官军在前往平叛时,水军将领周山图就"领百舸为前驱";陈宣帝太建二年(570),欧阳纥据有岭南反,陈将章昭达都督众军讨之。其水军先破欧阳纥水栅后,章昭达水军以大舰冲锋,迅速冲破欧阳纥水军防线,败其水军,擒获欧阳纥,平定了广州之叛。

也是凭借着南方军人对战船的熟练驾驭,南方水师还能执行一些令北军意想不到的微操:比如为了切断北周军队在长江三峡地区的运粮绳索桥,南陈军队的做法是:让士卒持矛戟站在战船船楼的顶部,砍断索桥的绳索,以令北军瞠目结舌的方式切断了对方的粮道。

当然,传统的火攻战术依然在被诸方势力使用。除了华皎叛乱之外,在刘裕最后剿灭卢循叛军的时候,使用的战术就是小战船发弩,又提前派出步兵和骑兵在岸上做好准备,准备了纵火武器,等江面上风水方向发生改变、卢循军队的船只被吹到岸边之后,就被等候依旧的晋军陆军火焚;

                     

水寨

由于火攻的威胁巨大,所以各方水师研究如何破除敌人的火攻。比如南朝萧梁军队进攻北魏硖石时,守将李崇就在楼船船阵的前方布置了大船,船体注水,构成船队的外围防线;北齐将领张亮在守河阳时,周文帝在上流放火船,想烧毁黄河上的浮桥,于是张亮组织了数百艘小艇,这些小艇由长锁牵引,小船的船头有长钉,在敌人的纵火筏靠近的时候,就会放出小船钉住敌船,然后拉动铁索,将纵火船拉到岸边销毁。除此之外,在水寨外围设置障碍物,用长钩拨开火攻筏,或者在船体外蒙湿兽皮,也是防范火攻的重要方式。

水战中的地理和季节因素

                     

季风环流

任何精妙的技术都要服从于客观的自然规律,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南北朝依旧是如此。在季节因素上,由于季风性气候下的降水量影响到了径流量,所以中国南北方的河流大都是夏秋季涨水,冬季为枯水期;而且作为北半球国家,中国所在地区基本上都是冬冷夏热,北人耐寒而南人恐寒,反之亦然。所以,地理变量稳定的前提下,南征与北伐基本上是在固定时间段展开的,南方北伐一般是有固定的窗口期,北方南下也有最佳时间点。比如北朝南下一般是完成秋收的秋冬季,而南朝北伐一般发生在河水高涨,利于航行的夏季。

                     

涨水

不同的地形区和地理气候,影响到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北方民族的车马和牧群移动能力较强,这赋予北方游牧民族军队以强大的机动性,即使进入敌境,也可以因粮于敌;而对于南方政权而言,为了弥补行军和运输上的巨大劣势,南方诸国不仅要造船,而且由于战乱和河道改变,很多水道不能立即行船,远征军还要配套的使用堤坝,筑堰,清理河道等水利技术手段,让船只能够向战区靠近,以发挥运兵和运粮的作用。

                     

季风环流

在刘裕北伐南燕和后秦的战斗中,基本上就是遵循经典的水路并用原则来作战的。刘裕将北伐南燕的时间设定在春末夏初,然后从京口出发,从长江流域进入淮河流域,最后再从淮河流域进入泗水流域。以保证军粮和士兵的运输。而且,刘裕沿着河道前进,就可以获得战船提供的掩护和补给,在坚壁清野的敌占区生存更久。虽然对南燕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次年2月,但是在第一年秋季之前,刘裕就击败了南燕的野战主力,而且南燕可以求救的对象:前秦忙于和赫连夏国作战,无法响应南燕的增员。

但是相反的是,桓温369年的北伐中,虽然桓温也是在春夏之交出征,但由于花费了大量时间用于打通前往黄河的运河航道,但是待到桓温将河道打通的时候,时节已经是深秋了,此时论气候适应度、粮草补给,前燕均对东晋军队形成了明显优势,这迫使饥寒交迫的桓温远征军被迫回师。

南朝北伐与北朝统一时水战的经典战例

                     

斗舰

基于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以及南北二朝相对长时间的局部统一,水师的作战范围也随之扩大,南北政权在战争中,都无法忽视漕运在运输商提供的巨大便利。所以,在桓温北伐、刘裕的北伐中,以及在北方的数次南下中,随着远征方有意识地打通了主要江淮水系和黄淮水系,特别是黄淮水系。南军要面对北方对于河道的有意识破坏或者无意识堵塞,只有这样,南方水师才可以从江淮流域进入北方河流的水系中作战,并凭借自己高超的行船技术震慑北敌,刘裕北伐后秦的水陆协同,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刘裕水军的却月阵

在北伐的晋军沿着黄河前进的过程中,为了加速赶往关中,就必须加速沿着黄河的水陆行军,但是北魏骑兵一直在黄河北岸不怀好意的追踪监视,还会屠杀那些纤绳被冲断的船只上的战士,于是刘裕派朱超石以战车和弓弩手登陆黄河北岸,在战车营地后架起强弩射杀靠近的北魏骑兵,后来朱超石还命令部下截断长矛,架在弩上发射,这样的操作能一次性地洞穿3-4人,所以在经此一战之后,北魏军队大为震惊,于是也不敢继续给前进中的晋军以重大的干扰。

后来,进入关中的战役中,王镇恶的舰队通过黄河进入渭水,然后绕过潼关入长安。当时王镇恶的水师打造了很多艨艟,这些船外蒙牛皮,而且桨手在船体中,外面的羌兵难以看见,所以羌人惊为神明,虽然一路想追击这些小船,但是却怎么也追不上,导致王震恶大军可以提前抵达战场。而随后,刘裕的水师主力也跟着赶到,晋军最后成功的击败了后秦军队。当然,随着北朝对南朝军事压力的增加,如何逾越天堑,就成为了北朝统一的技术性前提。

                     

隋朝五牙战船

在中国隋唐帝国的统一前夜,北方水师也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用于实现中华帝国的第二次统一。在隋朝灭陈的战术上,由于之前北周的多次进攻战例证明,即使北朝在国力上对南朝存在碾压态势,只要在南朝拥有强大水师,北军渡江存在较大障碍:北齐和北周政权的数次对南陈的战斗,曾经尝试过直接攻击长江下游的建康,长江中游的武昌地区,但是由于缺乏强大水军配合和运粮等问题,大都以陈朝在地面上坚壁清野,南陈水军截断敌人运输路线和补给线,最后让北军陷入断粮、吃战马乃至吃自己人尸体的惨状。也是基于秦楚战争、西晋灭吴、桓温北伐等经典战例,针对隋朝,陈朝将舰队主力部署在长江上游三峡地区。

                     

隋朝灭陈的战场地图

而在经过了缜密谋划和动员物力人力后,在灭陈战争中,积累了丰富水战经验的隋军兵分4大路灭陈:长江上游和中游的两路的主要作用是牵制驻防此地的陈军水师主力;由于陈后主自信建康具有虎踞龙盘的地理优势,以及之前多次成功防御的经验,所以对于建康的防务不是很上心,再加上此地隋军以用马换船、给登陆小艇涂装、麻痹陈军等方式,让靠近长江下游的隋军成为了灭陈主力;此外,第四路从海路沿着东亚海岸南下,与长江下游的灭隋大军汇合,这一行军路线也是堪称壮举,虽然在灭隋时没有太大作用,但也算是前所未有的谋划。这一思路与当年东吴出海与辽东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隋代战船

当上游隋军在信州地区集结的水军激战,阻止敌人的水军顺着长江南下,在长江下游的战场附近,隋军最后趁着江上雾气厚重的时节,组织隋军陆军渡江,并通过将陆军运送过江的方式发挥己方的陆战优势,最后取得灭隋战争的胜利,在攻占建康后,陈后主以写信劝降的方式让其他尚在抵抗的陈军放弃抵抗。从这一次灭陈战役看,多头分兵作战的背后,是北朝的强大国力,以及在多次南北朝交锋中,北朝军队也积累了充分的水战优势,在对具体战术的运用上已然不输南方,因此才能在陈朝有优良水战传统的情况下克服困难,避实击虚,从而扬长避短的经典战例,对长江下游的登陆作战,等于是对陈进行斩首打击,让尚在中上游作战的陈军水师成为无源之水。

                     

隋代步行武士俑

而相比于秦楚和西晋的从上游水流而下,沿着长江推进的南下策略,这种在长江上中下游同时进军的统一模式,也丰富了中国版图上的统一战略思维,也是这一战,开启了日后无数人怀念赞叹的隋唐盛世。

总结

                     

相比于不断变化的政权和人事因素,地理条件可能才是几千年间帝国争霸中相对稳定的变量,但是地理本身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就像技术本身也不是战争胜负的最后决定性因素。相比于北朝,南朝的水师技术优势可以被北方追平,地理优势在北朝合理的军事部署之下一样可以被突破。所以"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战争拼的不完全是技术,还有具体人事背后的政治制度和综合国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纵横江湖:南北朝对峙时期的中国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