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博客测试博客测试博客

点狼烟,守烽燧:西汉边关战士的忙碌一天


点狼烟,守烽燧:西汉边关战士的忙碌一天

注:本故事为非虚构写作,讲述的是西汉边关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文中的文字、器物和书信,均有居延汉简、考古资料和其他证据支撑。

1.晨鼓与巡塞:一天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渠候官城堡复原图,城塞四周是陷阱(虎落),附近有马厩和兽栏

公元前1世纪,秋八月,汉张掖郡,居延塞,甲渠候官城堡......

一个披甲执剑的将校,站在障塞上凭栏远眺。映入眼帘的,是南飞的大雁,如棉絮般淡薄的云朵,胡杨和红柳的枝叶在风中微微轻摇,巨大的盐水湖----居延泽倒映着澄澈的蓝天,泛着海水般的幽蓝。视野的尽头,是一段敦实的土色长城。这是居延塞----汉太初三年,强弩将军路博德建造的庞大防御体系,目的是阻断匈奴和西域敌人对河西的骚扰。

                     

居延塞的所在位置

日出时分,激昂的晨鼓声回荡在在苍茫的旷野,甲渠候官的侯官、塞尉等大小军官,从铺满苇草的土坑上起身,然后登上城墙,巡行城塞,紧张地眺望城寨四周,检查城墙是否出现缺损。在瞭望四野、确认没有风险后,将士们还要分头出城,检查墙外的沙地(天田)上,是否有可疑的足迹和马粪:那是逃犯,或者塞外的匈奴人留下的痕迹。

                     

汉塞营房平面构造图

                     

汉代官养犬陶俑

幸好沙地上只有风吹过的痕迹;然后侯官又让战士们检查沙地里埋下的铃索、陷阱虎落,这是用来坑匈奴骑兵的隐蔽工事,看起来也是完好无损,没有什么收获。军犬对着沙地仔细地嗅了一番之后,没有发出异样的狂吠,将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汉塞以南、住在居延县的家人们,又度过了一个安宁的夜晚。

2.朝食:汉代的军旅饮食

                     

汉画像砖中的庖厨

在例行巡塞后,军官们才带着将士们在食时享用早餐。这是汉代两餐制中的第一餐。在营房中,普通戍卒们吃的是麦饭,或者是用麦粉蒸的饼子,再配上一点酱或者菜羹。

对普通战士而言,将领们吃的新鲜蔬菜(韭菜、芥菜、葵、葱),还有鸡肉、羊肉、猪肉等肉食可望不可即,这些食材一般由私人园圃供给。对于勒紧裤腰带的普通戍卒来说,有限的俸禄不仅要养活自己,还有喂养嗷嗷待哺的妻儿家人,一个月能结余下的粮食和军饷非常有限,即使是低级军官,都不免叫穷告困,在书信中抱怨生活甚苦。

                     

汉画像砖中的烧烤

他们只有等耕牛或者军马累死,才有机会分到肉食与内脏。如果是军官下令主动"椎牛"或者"宰羊",那往往意味着大战在即,将领们需要美味的肉食来激励士气了,否则,在和平年代里,牛是宝贵的生产劳力,怎么能随便用来满足口腹呢?

在进食时,军官们不忘叮嘱战士们一定要饱餐足食,如果饿着肚子行军打仗,恐怕就要闹出齐顷公那样"灭此朝食"的笑话了,朝食时,几乎所有人都缄默不语,抓紧时间补充体力,因为一天中的第二顿饭:晡食,要等到晡时才能吃到。

                     

汉代牛耕图

战士们用过朝食后,接下来进餐的,是另一组为他们瞭望的将士。在险恶的塞外,唯一能让人安心的,除了城墙,就是前后左右的同袍们。看着满头尘土、巡塞归来的战友们,用过朝食、精力饱满的战士们送上了汉人常见的祝福语:"强加餐饭"或"强衣足食",便头也不回地奔赴各自的岗位,如同工蚁般有序地忙碌起来。

                     

在已经完全升起的太阳下,万物恢复了它们本来的色彩,居延塞从长夜中醒来,开始了新一天的守望。

3.守望烽燧:戍卒的重担

                     

汉代烽燧运作示意图

                     

塞上烽火品约简牍

作为军中的主力,隧卒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站在烽火台上瞭望敌情。一个烽火台主要由发信号的烽燧和战士生活的坞堡部分组成。为了精准地传递军情,居延塞和附近的要塞制定了详细的《塞上烽火品约》,按照约定,战士们白天用草或者布制作的燃料堆"烽"传递信息,而夜晚则用苣草制作的燃料堆传信。他们要按照来犯的匈奴人的规模:10人、500人、500-1000人,1000人-2000人,2000人以上,依次点燃数目不同的柴草堆或者苣草,然后由后方的都尉们派出2-3倍的兵力,驱逐来犯之敌。

汉简中烽火的传递速度

在河西晴朗澄澈的空气中,烽火的可辨识度非常高,根据战友们的经验,烽燧信息在一汉时里可以传递100汉里,可以迅速将敌情传送给后方城镇和将校。

在战争时代,战士们必须彻夜披甲,紧盯塞外的方向,一旦发现可疑的动向,就要点燃烽火。老兵们会告诉新来的戍卒:骑士、步兵、车兵扬起的烟尘是不一样的,而沙漠里铺天盖地的大风,则会掩盖一切行军的痕迹和敌情。如果紧靠烟尘无法判断敌情,还可以通过地面震动的声音,来判断规模不同的来敌。

如果遇到了罕见的风雨天气,而匈奴人又趁机来犯,那么战士们只能亲自骑马给临近的烽燧发信了。但是稍有不慎,送信的士卒就会被敌人所虏获,有去无回。正是因为责任重,压力大,所以很多战士们会在家书里写"甚苦侯望,甚苦官事"。

汉简中记载的披铠匈奴兵

除了守卫烽燧,隧卒们还有很多例行工作:堆积柴草、整理药箱、打扫营地卫生;绝对不可疏忽的例行工作,有每天检查各种石数弩机的状况,要确保弩箭和弓弦状态良好,能够随时放出致命一击,打穿匈奴人的皮甲或者木盾牌。多数情况下,匈奴人很难扛过强弩的一击,如果遇到装备铁铠和大盾的匈奴兵,那就要自求多福、做好肉搏准备了。

                     

守望烽燧的战士们在轮班的间隙,会观赏战友的操练项目:只见骑士们在练习骑射,马驰如飞,箭出如电,弓弦送出的箭矢如同长了眼睛一般,正中披着皮甲的人型靶心;红色的旗帜,铠甲上的负幡,武冠顶部骄傲飞舞的鶡羽,无不显示着这是一群骁勇的战士;

                     

还有的战士在练习蹴鞠,分成两队,激烈地争夺用麻线和皮革缝制的蹴鞠球;当然,还有士兵在练习超距和投石,将有力的臂膀锻炼地线条分明,肌肉饱满。当然,在没有了冷兵器的情况下,角抵也是必不可少的保命技巧。

                     

马圈湾遗址出土的汉代蹴鞠实物

4.军犬:战士们的好伙伴

                     

汉代陶狗俑

在孤独的守望中,能陪战士们的除了战友,就是忠诚的军犬了。饲养军犬也是战士们的任务之一。可爱的小犬四肢短粗,肚子微微下垂,看起来憨憨的,但竖着的小耳朵,滴溜溜的小眼睛显得非常机敏,可以发现人们难以感知的敌情。平时将士们会将缴获匈奴皮衣、马具给他们嗅闻,让它们熟悉敌人的气味。一旦有养育者之外的人靠近城塞,它们就会拼命地叫醒主人,起身提防。

除了侦查,军犬还是捕鼠能手:由于汉人发现"狸执鼠,而不可脱于庭者,为捕鸡也",狸猫捕鼠会顺便扑杀家禽,所以汉代人更喜欢用驯化度更高的犬来防鼠。因为小犬忠诚温顺,所以连王公大臣们都以犬马自比,向天子表忠心呢。

汉简中记载的烽燧军犬

                     

甲渠候官内部结构复原模型

5.处理案牍

                     

汉代书吏画像

在战士们紧锣密鼓地执勤和操练的时候,书吏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正往来与各个烽燧和障塞间,清点库存铠甲、弩机、弓、箭矢的个数和质量,以及各个烽火台的柴堆存量,并随时抽查烽燧卫士们对烽火条例的熟悉度。

                     

汉军弩手

在官署里,一个佐书在计算战士们的射击竞技成果:边塞驻军会定期进行射箭比赛:每人放箭12支,射中6支为过关,命中超过6支,每支箭可以积累15日的"功",可以折算成军功,也可以兑换成用于"休沐"的假期。而命中少于6箭的,则会被扣除假期和军功,还会受到将校的责罚、同侪的耻笑;还有两个书吏,还在独自研习法律条文,记背天干地支、边塞重要战事,还有本朝建国以来的重大事迹,这是古代公职人员获得升迁、离开边塞的重要途径。

                     

汉代刀笔

在营房的独立小间里,一个隧长在检查部下递交的"病书"---病假条:有的战士有头痛,还有的人两肋肿胀,还有人体弱无力,这都是塞外的苦寒侵袭所致。战士们常见的疾病,不外乎肚痛、伤寒、肋痛、腿肿,还有痢疾。而厕房里沾满鲜血的厕筹(清洁排泄物的竹片),暗示有人患有痢疾。

这个隧长正根据病情的轻重、药量的多少酌情分配假期。按照惯例,一个烽燧只能有一个人请假,其他所有人必须在岗,否则一个烽燧就难以完整地运作。由于审批病书流程复杂,哨所不允许战士们随意请假,所以一些文书显示,战士们"不起病",也就是一病不起。大部分伤亡不是来自于艰苦的战斗,而是由于恶劣环境导致的疾病。

6.入夜时分:文娱与信仰

                     

在劳累了一番后,在日入时分,太阳也和士卒一样精疲力竭。日光变得不再灼热刺眼,它用尽最后的力气,射出千万支金箭,呼啸着射穿满天的云朵。居延泽的水也渐渐变了色,仿佛是被浴血的落日浸染。

                     

居延泽的日落

天色渐暗,守卫侯楼和关门的战士们击响了夜鼓,意味着夜晚的到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夜间是逃亡和犯罪的高发时间,战士们需要轮流到要塞的侯楼上,为其他战友警戒,其他人则放松紧张的神经,进入休息或者文娱时间。

                     

汉代将士雕刻的尖脸辟邪

借着营房里昏黄的灯光,有的战士在编制娱乐用的蹴鞠;还有几个老兵,用桐木或者胡杨木,雕刻尖尖的木质人脸,老兵们叫它"辟邪"。在塞北苦寒之地,战士们很难得到河伯、泰山君、社神的庇佑,塞外的匈奴人也有自己的鬼神和巫术诅咒。于是老兵们将这些木制人头深深地插在土地中,以此来驱散胡地的异鬼冤魂,保佑全军平安。

                     

也有人用桃木雕刻护身符"刚卯",上面刻了"莫我敢当"等祝福语,保佑将士们在战场上杀敌能旗开得胜,一往无前。

                     

还有的将士在练习书写和算术:有的人在对着《仓颉篇》、《急就章》练习写字;

                     

有的人在胡杨木上奋笔疾书,默写九九诀,也就是乘法算术表。

为了准确地清点敌军人数,并点燃正确数量的烽火,战士们必须具备基本的算术能力,否则很可能导致将校做出错误的研判,而错误的研判则会导致防线的崩溃。

                     

边疆出土的儒家经典简牍

一个出身邹鲁之地、孔孟之乡的戍卒,正在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诵读着《论语》和《诗经》的篇章,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他,仿佛化身为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夫子: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

                     

汉代 酒宴图

这些出身弦歌之地的战士们,对于故乡的圣人遗风非常自豪,会抓住为数不多的时间诵读诗书,还会给其他地方的战友们耐心讲解。汉帝国辽阔的疆域,整合了吴越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区,所以来自五湖四海的将士们,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方言、民歌与风俗。

                     

西汉中期的地图,包括了秦汉时代的各个文化区

                     

东汉敦煌简牍里记载的《风雨诗》,具有典型的楚风特色

几个来自云梦泽的将士们,则用湘君和湘夫人的恋爱故事、巫山女神和楚王的风流韵事,吸引了一巴掌听众。和厚重敦实的北方文学相比,南国的诗歌神话更有几分灵气,想象的翅膀还没完全被礼法缚住手脚,所以楚地才能孕育出风姿绰约的楚歌楚舞、率先起事的陈涉、威武的项王,还有扫平群雄的高祖皇帝。

不过燕代地区的将士们向来轻视文采,对于诗书礼乐并不上心。在接近羌胡的文化氛围里,他们更喜欢用刀枪弓箭说话。

7.永恒的乡愁

                     

汉墓上的车马图

正当侯官在批复病书的时候,城墙上传来了一阵激越的歌声。在清苦的军旅生活中,战歌如同烈酒一般能驱散乡愁,赶走恐惧,将一颗颗心熔铸成一整块。周有《采薇》,秦有《无衣》,楚有《国殇》,在如水的月色里,那个汉家将士唱的,是悲遏行云的《战城南》:

                     

战城南里描述的骑兵格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侯官听到了立马出营房,制止了这一行为。他倒不是不许士卒们抱怨,而是为了营地的军纪:营地的喧哗,可能会分散守望者的注意力,还会向敌人暴露城塞的位置。虽然制止了这一行为,侯官对于歌词,同样感到心有戚戚。

回到营房的单间之后,他处理完最后一批公文案牍,掏出了胡杨木制成的木简,默默地用刀笔,一笔一划地写下家书:".....谨伏地再拜,怨己无能,谢兄嫂供养双亲,万幸辞谢。今得传尺牍,问音声,意中快也......"

                     

西域尼雅汉简中的汉代问候语"幸毋相忘"

一个个墨迹未干的汉隶,结构方中有圆,笔墨厚重,笔画有顿有提,而不失古雅秀丽。在严明的章法下,这些字体没有失去个性;除了官职之外,这个侯官也是别人的父亲、儿子、丈夫。

                     

归义羌长印信,羌族部落归汉的证明

在战友的警戒下,大半个甲渠候官,还有居延塞的其他障塞,都进入了梦乡:

从长安流放至此的官吏,梦见自己回到了京畿,圆了自己的封侯梦;

戴罪的刑徒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妻儿老小,还有年迈的双亲,一家人其乐融融;

来自楚越之地的征人,梦见身上的鱼龙纹身活了过来,迎着月亮的清辉一跃而起,飞到家乡的山林水泽,濯洗闪亮的鳞甲;

出身羌族部落的归义胡兵,梦见自己褪去汉衣,化身为骏马、苍鹰、牦牛等部落图腾,进入了祖先温暖的梦里,在辽阔的天地间驰骋纵横......

8.守夜人

                     

弓箭手对城下放箭

次日清晨,急促的晨鼓和刺破苍穹的狼烟,将所有人惊醒:附近的障塞,发来了敌骑来袭的警报:黎明时分仅有部分人当值,胡骑趁着昼夜交替、信号混乱的间隙发起突袭,整个居延塞顿时紧张起来。在呜呜的号角中,所有人披甲束袖、戴好帻巾或者铁胄,背好插满羽箭的箭箙,拉弓上弦,在城墙的雉堞后堆上用于投掷的羊头石。地面微颤的砂石不安地跳动着,天边扬起了高而尖的烟尘,暗示着大队骑兵的来袭。

狼烟燃起,山河北望,猎猎朔风中,醒来的巨人居延塞,挺起了钢铁般坚实的胸膛......

                     

二十四史中,几乎没有这些普通人的立锥之地。侯官威严的胡须、军犬竖起来的小耳朵、城墙外哀怨的羌管、戍卒们没有发出的家书,都被漫天的尘沙所吞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土汉简上的汉字清晰可见

到了20世纪,随着居延汉简的大量出土,他们的故事才广为人知,逃过了被记忆遗忘的命运。一枚枚流沙坠简的背后,是一个个久违的山河故人,是真实版的"守夜人",是胡汉间绝境长城的捍卫者。

                     

"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秦汉时期官方蓄犬现象研究

赵宠亮: 行役戍备-河西汉塞吏卒的屯戍生活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

刘鹏;廖华力:汉代烽燧制度研究——以出土简牍为中心

张 瑛;肖从礼:汉代居延地区社会生活史研究

Stephen Turnbull:The Great Wall of China 221 BC-1644 AD (Fortress 057) (2007, Osprey Publishing House)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点狼烟,守烽燧:西汉边关战士的忙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