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红胡子腓特烈大帝的十字军冒险之旅
神圣罗马帝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皇帝,霍亨斯陶芬王朝烈绪,绰号红胡子巴巴罗萨的腓特烈大帝,是12世纪后半叶纵横在欧亚之间的欧陆三大名王之一。他曾六次征战意大利,有过米兰之役那样的大捷,也有过莱尼亚诺战役那样的惨败,他一生纵横沙场,有胜有败,快意人生。他的军事能力因意大利战场的失利而颇受非议,但在捧起荣誉之剑指向异教徒的晚年,腓特烈一世以完美的行军证明了自己绝对当得起世界名将之誉,精彩的科尼亚之战也成为其璀璨一生中的辉煌句点。
红胡子巴巴罗萨
小亚细亚的艰难路途
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小亚细亚荒芜的高原内陆就被视作一条死亡之途。那是突厥人纵横肆虐的主场,博希蒙德那样的勇士也差点在多里莱乌姆之战中全军覆没。
1101年出发的十字军试图支援新建立的十字军国家,结果在小亚细亚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号称多达20万人的十字军只有十分之一的得以活下来。1147年开始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事实证明也是一场军事灾难,当时还年少的腓特烈随自己的叔父康拉德三世亲历了这场灾难,德国十字军被突厥人如同狼群扫荡绵羊一样横扫,最后狼狈地逃回拜占庭帝国控制下的大城尼西亚。
前四次十字军东征线路
即便是亲身经历,依然没有让胆略过人的腓特烈大帝对内陆感到畏惧。他的十字军异常庞大,仅仅是作战人员就多达1.5万人,拜占庭帝国无力提供将十字军直接送到圣地的船只,只能将他们送过马尔马拉海。而由于得罪了北意大利的城邦,腓特烈一世无法像英法两国的十字军那样得到庞大的船队帮助。67岁的腓特烈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人,他采取了被先前那些十字军所忽视的一切预防手段,最终成功穿越了险恶的小亚细亚内陆。
“巴巴罗萨计划”
这位大皇帝在远征第一阶段(1190年3月至4月)所选择的道路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中的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相差不多,在拜占庭境内穿过了密西亚和吕底亚。他从费拉达菲亚进抵特里波利斯( Tripolis),又从那里穿过迈安德河谷进入劳迪西亚。
腓特烈在小亚的进军路线
不过从这里开始,他并没有像法王那样转向南方,而是掉头向东,准备沿着罗马大道穿过阿帕梅亚( Apamea)和皮西迪亚的安条克城向科尼亚前进。如果想要穿越小亚细亚高原,这要算是一条最主要的交通干线。奇怪的是,其余十字军居然都不曾考虑过这条路线,突厥人在阿帕梅亚的迈安德河源头附近接近并包围了特烈,对他展开进攻,但在损失了大量人员之后被对方击退(4月30日)。在此之后,他们又在索佐波利斯( Sozopolis)附近的博鲁山( Borlu Dagh)隘路中发动进攻,却再次战败(5月2日)。到了此时,突厥人最可靠的盟友,饥荒,又开始在日耳曼大军中发生效力了。由于突厥人已经将附近所有草地烧毁,腓特烈军中的战马因缺乏草料而大批饿死。在抵达埃迪尔湖(Egid)之时军中的给养已经是如此缺乏,迫使腓特烈放弃这条虽然可以直接通向科尼亚,却已荒废的道路,转向卡拉利斯( Canalis),向“曼努埃尔一世常走的皇家大道”前进。调转方向后。腓特烈从一条艰难的马道穿过了苏丹山,进入费洛米利乌姆的富饶平原。
曼努埃尔一世时期的拜占庭军队
这样一来,他便进入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戈德弗雷和博希蒙德所选择的道路,日耳曼人在这里找到了补给,但很快就开始再次为生存而战。突厥军队此时已经从山地中走出来,来到了这片最大的丘陵平原,因为这里最适合他们施展自己围而不战,射了就跑的游牧战术。
雄狮阿尔斯兰
突厥人拥有优秀的领袖,罗姆苏丹国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和拜占庭皇帝约翰二世的进击而损失惨重,但又因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的惨淡经营重新崛起。在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继位时,罗姆苏丹国虽然残破不堪,但毕竟在其父马苏德一世的经略下勉强稳住了局势。虽然完全无力抵挡曼努埃尔一世的兵锋,但通过假意效力拜占庭帝国,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借着曼努埃尔错误的制衡政策,夹缝里求生存,竟得以发展壮大。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先后占领安纳托利亚东北部的达尼什曼德突厥王朝的锡瓦斯、马拉蒂亚(Malatya)附近的地区,最终吞并达尼什曼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弥补了被拜占庭帝国收复的尼西亚等地造成的损失。
科尼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曼努埃尔一世发现自己的制衡令罗姆苏丹国坐大后大怒,发兵攻打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却在密列奥塞法隆战役中被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以少胜多打得大败。曼努埃尔去世之后,罗姆苏丹国在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的治理下更是越发如日当空。
可以说,腓特烈二世面临的是一位骁勇善战,狡诈多谋的对手。在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的调动下,突厥军队的袭扰无休无止,战术巧妙而少有破绽,对腓特烈的大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赴战
从5月4日至6日,十字军花了16天时间,才从费洛米利乌姆到科尼亚之间75英里的道路中缓慢地杀出血路。在此期间,腓特烈被迫以战斗序列行军,将行李纵列置于全军中央,在所有方向上都加以保护。
最为危险的后卫由士瓦本公爵、美拉尼亚公爵( Duke of Merania)以及巴登侯爵Margrave of Baden)共同指挥,他们手下拥有一支由弓箭手和下马骑士组成的强大部队。对后卫部队而言,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经常要被迫转向后方攻击敌军,从而导致自己与主力脱节,被突厥人冲进空隙中。这种情况也确实出现了一次,大批行李也因此丧失。由于盔甲能够有效抵挡突厥人的箭矢,骑士们本身损失很少,据说“虽然伤者众多,但阵亡者很少”。不过由于马匹不像骑士那样身披重甲,损失极为惨重。到5月13日,全军仅剩下六百匹战马尚能作战,大部分骑士只能步行。可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屡次击退塞尔柱人的攻势。
罗姆苏丹国军队正面作战完全不是欧洲骑士的对手
由于腓特烈离罗姆苏丹国的都城科尼亚越来越近,感到压迫后,年迈的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终于不理性地下令突厥军队大规模正面进攻。突厥军军在5月6日和5月13日两次试图接近十字军,但两次都因他们的胆大妄为而受到惩罚。据说仅在第一次战斗中,就有364名首领、埃米尔以及6000名骑兵被日耳曼人杀死。
科尼亚之战
5月16日,腓特烈抵达了科尼亚,此时军队已经精疲力竭,而且几乎陷入了饥荒。在此处他们得到了食物给养,并洗劫了城外的苏丹宫殿。罗姆苏丹国较为松散的体制,使得他们至少不可能在都城附近的肥沃富饶地区实施坚壁清野。
在休整了一天后,腓特烈将部分士兵组成了一条面对突厥人的战线。
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这时已经垂垂老矣,不复当年突袭曼努埃尔的胆勇。此前两次袭击腓特烈,都是他派部将和自己那群争执不休的儿子们进行。但腓特烈已经兵临城下,年迈的王者终于决定率大军出战,与腓特烈决一胜负。重装的古拉姆卫队不适合长途奔袭,却适合在王都附近作战,他们直接从城门中开出,对阵腓特烈铜墙铁壁一般的德意志骑士阵线。比起十字军,突厥骑兵们显然是以逸待劳,拥有主场优势。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在侍从围绕下,坐在华丽的伞盖下方,虽然衰老却精气未泄,好似年迈却依然鬃毛随风激荡的雄狮,威风凛凛。
雄狮阿尔斯兰
腓特烈不紧不慢地率领着主力与突厥王者对峙,他发现对方是一个难缠的对手,阵型滴水不漏,因为是背城列阵,他根本找不到任何破绽。然而突厥军队在袭击十字军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不少,现在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又倾巢而出,自然就导致了科尼亚城的空虚。腓特烈佯装与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对峙,却暗中派出一支精锐部队,从城池的背面发起突袭。突击部队越城而入,出乎意料地轻取科尼亚。这次战术机动就如同韩信在井陉之战、刘裕在临朐之战或是华伦斯坦在沃加斯特战役中所做的那样精彩。由于老巢沦陷,突厥人顷刻失去了斗志,土崩瓦解,向着广袤的原野四面奔逃而去。
腓特烈的十字军在科尼亚城中获得了极为充足的食物,使饥荒的危险彻底成为过去,“这里就好像和科隆一样庞大”,而且极为繁华。日耳曼人们在休养生息的五天时间里,彻底洗劫了该城。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此时已经深受打击,在动摇之下甚至开始与腓特烈皇帝展开了谈判。这位苏丹承诺说,只要日耳曼人即刻离开此处,他就会保证其通往奇里乞亚的道路不受阻,而且还给了腓特烈20名埃米尔作为人质。
皇帝之死
与先前所有的十字军相比,腓特烈的命运无疑要好很多,因此这位皇帝接受了条件,他并没有沿着从赫拉克利亚前往奇里乞亚门的道路前进,而是改走经拉兰达(Laranda),卡拉曼( Karaman)前往塞琉西亚(Seleucia)的道路。在抵达此处之前,十字军并没有再遭遇太多苦难,仅因一次地震而陷入过恐慌。但最为不幸的是,在军队抵达塞琉西亚的当天,腓特烈巴巴罗萨却因洗澡而淹死在了卡利卡德努斯河( Calveadnus,1190年6月10日)里。
腓特烈大帝之死
小结
天意弄人,大帝腓特烈淹死在无名小河中,没有了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德意志军队四分五裂。其中一些人立即打道回府,另一些人则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小亚细亚乱撞乱冲,结果被突厥人消灭干净,更有极端尊崇皇帝的战士感到信仰崩塌,有人当场自杀,随他们的皇帝而去,也有人干脆投降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还愿意留下的德国十字军乘船或走陆路去了安条克,在叙利亚部队因为一路的小战斗和酷暑损失严重,在安条克又遭到瘟疫的沉重打击,只有一小部分人参加了围攻阿克。
腓特烈一世的意外驾崩无疑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一次兼具实际和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红胡子虽然不是狮心王那样的战神,但科尼亚之战显示出他的指挥艺术在晚年也臻至炉火纯青。德意志十字军的实力在各路诸侯中堪称最强者,如果腓特烈及其大军抵达圣地,将给予萨拉丁更大的压力,很大可能,萨拉丁将不得不归还耶路撒冷,而第三次十字军的命运也将完全改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测试博客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红胡子腓特烈大帝的十字军冒险之旅